文 / 潘毅剛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民營經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不可或缺,只能發展,必須壯大
近日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政商界都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政策一出臺,有記者朋友問我意見,我說了三個印象深刻的詞:發展壯大、發展環境和高質量發展。
為什么是這三個關鍵詞?
且說“發展壯大”。發展是“向”,壯大是“量”,“發展壯大”就是在民營經濟這個主體“向、量”上,既要從類型方向上給力支持,也要在數量上擴大增長。《意見》在標題上就直截了當地表明了國家對民營經濟在未來發展中地位的看法,可謂神來之筆。要知道,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民營經濟的發展總是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沖突,很多是來自于外部和認識上的攻擊。顯然,這違背了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錯誤論調,必須予以正面回擊。《意見》不僅在標題上亮明了態度,宣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政策,為民營經濟提氣鼓勁;同時,還將民營經濟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任務以及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直接關聯,凸顯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釋放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策,是黨的大政方針、不會變、也不能變的強烈信號。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就是要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導向落在實處。
再說說“發展環境”。事物發展態勢往往是環境變化的折射。與改革開放前半段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相比,近些年民營經濟發展明顯放緩。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不友好。比如,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始終得不到緩解,在資金融通上,民企與國企相比有天然的劣勢。在人才的獲得上,好的人才也更愿意流向國企和體制內,民營企業吸引人才成本較高。在獲得土地要素空間上,廣大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侵權行為舉證難、跨省追究難。此外,一些行業政策調整過于頻繁,預期引導不足,“服”不夠、“放”過度、“管”過苛。這些突出問題,在《意見》中給予了有針對性的指向性意見。這里想多強調的一句是,事實上民營企業并不需要一個偏向性很強的發展環境,而是需要的是一個公平、公正和穩定的營商環境。值得欣慰的是,近期除了《意見》的出臺,國務院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還召開了全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這些意見和會議的精神指向集中都體現了一條,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最后一個關鍵詞是“高質量發展”。客觀地說,近些年來,民營經濟發展有認識和環境上的問題,但也有民營經濟自身的問題。針對民營經濟如何強化現代治理、合規經營、實現健康成長以及承擔社會責任、發揮企業家精神方面,《意見》也給出了方向,值得重視。民營經濟的壯大發展,既需要政府側,真正為民營經濟壯大發展主動創造公平競爭條件,更需要企業側,盯住市場、比照先進、強化內功、加快升級,在競爭中實現繁榮、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然,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不只是更大、更強,而應是成長為跨國企業、百年企業、社會企業、公眾企業。民營經濟壯大發展,需要民營企業跳出民營二字,用跨國的經營、百年的輝煌、社會的責任、公眾的服務,去破除民營企業身份“弱勢論”、富不過三代的“嘆息論”、沒有未來的“悲觀論”。這就需要民營經濟順時應勢,胸懷“國之大者”,在市場變革、創新發展、現代治理中突圍升級,形成不隨人事代謝而衰減的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力,永葆基業長青,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擔當力量,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作出更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