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紅WANG Cai-hong;王藝霏WANG Yi-fei;姜燕飛JIANG Yan-fei
(①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蘭州 730030;②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天水 74102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目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1],高質量發展有別于以往發展方式,要求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統籌兼顧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綜合發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
中心城市是區域協調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中心城市與其他區域之間的關系是集聚與輻射并存的良性互動過程,即先將資源集聚到中心城市形成增長極,中心城市發展后又對其他區域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探究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生態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對探索區域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路徑,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河流域中心城市主要包括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即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西安、太原、鄭州、濟南和青島[2]。
本文遵照代表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原則,綜合梳理現有成果,在王福博、師博、方苗、賀嘉等[3-7]學者的基礎上,構建了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及經濟系統指標體系,見表1、表2、表3。

表1 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生態系統綜合發展指標體系

表2 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社會系統綜合發展指標體系

表3 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全局熵值法確定權重,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但傳統的熵值法更適用于二維數據的研究,本文涉及數據為時間—城市—指標的三維數據,因此本文引入全局的概念,將三維數據轉化為二維數據[8],具體公式如下:
為了消除數據在單位和數量上的差異化,本文采用無量綱化對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同時為了保證數據非零化,采用功效系數α,本文中α=0.01[9]:
對指標比重變換:
計算熵值:
計算權重:
計算各系統綜合發展指數:
本文采用全局熵值法確定權重,可以看出,生態治理指標層在生態系統中的權重比重較大,達到了0.64,其中代表生態治理水平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污水處理率這兩個指標的比重較高;在社會系統中人口概況指標層的權重較大,為0.38,其中人口密度的比重最高;在經濟系統中創新能力指標層的比重較大,為0.43,其中科技支出、專利申請書兩個指標的比重較大,對經濟系統的發展貢獻度較大。
3.2.1 生態系統
從時間序列上看,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生態系統綜合指數整體上呈現波動增長趨勢。9 座中心城市生態,依據其發展特點,可分為四個階段,2011-2013 年為第一個階段,各中心城市生態系統綜合指數先上升再下降,流域內城市化進程加快,能源消耗持續增加,導致空氣污染嚴重,持續的霧霾天氣籠罩著各城市,9 座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最嚴重的是濟南,2012 年有324 天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2013 年下降到79 天,生態綜合指數的下降了0.13。2013 年9 月,國務院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年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流域內中心城市新增污染物排放的高位值逐漸降低,2014-2016 年生態綜合指數呈現穩中有升趨勢;2017-2018 年,流域內大部分中心城市生態綜合指數下降。隨著我國環保政策的持續高壓態勢,環保政策力度持續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綠色環保的工藝技術受到大力支持和推廣,2019-2020 年流域內中心城市生態綜合指數保持平穩。
從空間格局來看,本文從四個發展階段分別選取四個年份進行排名。2011 年,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生態系統綜合指數排名為:青島>銀川>濟南>鄭州>西安>西寧>太原>呼和浩特>蘭州,2016 年的排名為:青島>濟南>西安>西寧>鄭州>呼和浩特>蘭州>銀川>太原,2018 年的排名為:青島>濟南>蘭州>西寧>鄭州>西安>呼和浩特>銀川>太原,2020 年的排名為:西寧>青島>蘭州>西安>濟南>鄭州>銀川>呼和浩特>太原??梢钥闯觯嫌纬鞘刑m州和西寧生態系統綜合指數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1%、4.8%;下游城市中太原生態綜合指數最低,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比較多,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廢渣、爐渣等。
從平均水平來看,呈現波動上升趨勢,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生態系統綜合指數從2011 年的0.69,上升至2020 年0.77,平均增長速度為1.2%。
3.2.2 社會系統
從時間序列上看,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社會系統綜合指數整體上呈現平穩上升趨勢。依據不同階段增長速度將社會系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11-2018 年,各中心城市社會綜合指數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增長率逐年遞減,此階段,綜合指數增長率下降最嚴重的城市為呼和浩特,增長率56.5%下降為2.98%;第二階段為2019-2020年,2019 年大部分中心城市社會綜合指數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均在2020 年得到恢復。
從空間格局上看,三個階段分別選取三個時間各中心城市的排名。2011 年,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社會系統綜合指數排名為:青島>鄭州>太原>濟南>西安>蘭州>銀川>呼和浩特>西寧;2020 年的排名為鄭州>濟南>太原>青島>西安>蘭州>西寧>銀川>呼和浩特。綜合來看,相比較生態系統綜合指數,各中心城市社會系統綜合指數排名變動不大,中下游城市(濟南、青島、鄭州、西安、太原)優勢明顯,下游城市(蘭州、西寧、銀川、呼和浩特)排名靠后。究其原因,上游城市從人口概況、人民生活和設施共享等方面差距明顯,尤其是在城鎮化率、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距較大。
從平均水平上來看,呈現平穩上升趨勢,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社會系統綜合指數從2011 年的0.26,上升至2020年0.52,平均增長速度為8.1%。
3.2.3 經濟系統
從時間序列上看,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經濟系統綜合指數整體上呈現平穩上升趨勢。依據增長速度劃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11-2016 年,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增長率逐年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城市是西安,主要原因是西安固定投資增長速度急速下降,2014 年西安固定投資增長速度為15.2%,2015 年下降為-12.7%;第二個階段為2017-2020 年,增長率逐年穩定上升,此階段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經濟系統綜合指數快速穩定上升。
從空間格局來看,分別選取兩個階段兩個年份的排名。2011 年的排名為:青島>西安>鄭州>濟南>太原>呼和浩特>蘭州>銀川>西寧,2020 年的排名為:青島>鄭州>西安>濟南>太原>蘭州>呼和浩特>銀川>西寧。與社會系統相似,經濟系統綜合指數歷年排名變動不大,整體上來看,中下游城市優勢地位明顯,濟南、青島為沿海城市,旅游業、工業都比較發達,經濟水平、經濟活力、創新能力等都比較突出;鄭州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特殊區位條件,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西安作為目前西北地區唯一的“新一線城市”,也是一座著名的歷史古都,人文底蘊深厚,旅游資源發達;而對于太原來說,工業始終是太原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和“壓艙石”,相比較其他中下游中心城市,沒有其他突出的經濟增長點。上游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蘭州、銀川、呼和浩特、西寧四座城市受地理位置及資源條件的限制,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經濟更多依靠畜牧業和農業,因此,在財政總收入、對外貿易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與中下游城市差距較大。
從平均水平上來看,呈現平穩上升趨勢,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經濟系統綜合指數從2011 年的0.18,上升至2020年0.43,平均增長速度為8.9%。
通過綜合指數的分析,黃河流域9 座中心城市生態系統、社會系統以及經濟系統整體上均呈現上升趨勢,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同時,區域內各城市差異明顯,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均呈現出中下游城市優于上游城市的特點;此外,本文發現蘭州、西寧生態系統綜合指數較高而經濟、社會系統綜合指數較低,太原、鄭州生態系統綜合指數低而經濟、社會系統綜合指數較高,生態系統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系統存在不對稱性;青島、濟南、西安、呼和浩特、銀川五座城市則呈現出生態系統綜合指數高,經濟、社會系統綜合指數高,生態系統綜合指數低,經濟、社會系統綜合指數低的特點。
①生態治理指標層對生態系統的貢獻度較大,人口概況指標層對社會系統的貢獻度較大,創新能力指標層對經濟系統的貢獻度較大;
②黃河流域9 座中心城市生態系統、社會系統以及經濟系統整體上均呈現上升趨勢,高質量發展態勢良好;
③流域內各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差異明顯,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均呈現出中下游城市優于上游城市的特點;
④部分城市(太原、鄭州、蘭州、西寧)存在經濟、社會與生態系統的不對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