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江蘇 南京 210011
水文基礎配套工程是當下水文工作中,最為關鍵的內容,不但能夠為水文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優越的服務條件,同時對其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所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都應當大力重視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之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體系,從而對當前的水文網絡格局與空間結構進行更全面的調控,如此方可將水文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圓滿實現[1]。
隨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達程度日益提高,城鎮化建設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進展,在這個背景下,由于世界天氣變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現象更加突出,最嚴重的,中國就會發生各種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甚至部分地方還會突發強烈風暴或持續發生極度高溫干燥的氣候現象,連超強臺風都經常出現,不但給中國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且也為防洪抗旱減災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2]。所以,這就要求各地水利部門更加完善水文站網布局的完善運行,對其觀測范圍及其所具有的預警作用進行充分的完善,從而提高水文數據的精度與有效性,把一切自然災害有效的減少到最低。
近年來,由于中國水資源的緊張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想要解決這個現狀,各政府部門只有健全現行的自然資源管理體系,要把注意力聚焦到自然資源合理配置、節能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上來,要大力加強對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的管理與監測,如此才可以有效推動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此外,還要控制對江河湖海等的污染總量,并著力建設節能型污染設施,這樣才能最大化推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使用,并有效遏制環境污染的狀況出現。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必須把國家水文信息系統當作一個最主要的技術基礎,對國家水資源監督管理工作做出更深入的剖析與評估,使有關水資源管理制度得以更全面的貫徹,為實現國家重大水文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做好更充分的技術準備[3]。
為進一步推動中國水資源生態文明建設,讓人與自然資源得以實現和平共處的目的,各水利部門將積極建立源頭防護與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建立完善的環境監督預警機制,并將科學合理劃定生態防護范圍,全面完善重點生態功能,讓地表水與環境資源得以更有效的保護。此外,由于水文信息系統是保障與恢復全國水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它能夠大力促進全國水生態文明體系的落實,為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評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所以,有關部門要不斷擴大對水文基礎設施的檢測范圍,使水文預警能力與公共服務功能得以極大提高,進一步加強對水生態監測與評價工作,讓全國水生態環境得以更全面的有效維護,而且也能夠實現對水生態恢復技術的進一步升級。
城鎮化步伐的不斷發展,有效促進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也使得中國城鄉結合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就對城市水資源的供給和用水生態環境提出了巨大的考驗,甚至使某些區域的水文地質規律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從而使得城市原來的用水條件和用水方式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也使得城市水文工程的實施難度進一步增大。為改變這個惡劣的態勢,有關水文人員對于自身所擁有的供水保證能力和洪澇抗御能力加以有效的提高,同時在大區域內推進水文站網絡建設,進行水文數據的日常檢測與統計分析等,為城市水文事業建立一種良好、科學的建設氛圍,使之有效的實現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水文設施的建立,對保障水土資源的合理使用和防止對城市內澇發展的影響,同時又對保障水文環境監控的科學發展也具有意義。根據目前情況,國家通過加大對水文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可以維護水土與自然生態環境平衡,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4]。我國有關單位要加強研究和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建設,以推動水文觀測事業的健康發展,保障水利有關事業的持續發展和完善,促進國家和經濟社會平衡與發展。按照可持續發展策略,國家加強了對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努力,提高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識。
(1)國際天氣問題是全球性的重要課題,包括全球氣候變暖、不良天氣逐漸增加等,將給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存所造成的重大影響。相對于水土資源開發和管理,旱災及內砼嚴重的影響了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自然災害的發生在造成國家和人民財力損失的同時,給人民生活造成了困難。防洪抗旱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這是目前水文工程建設需要考慮的主要課題和趨勢。
(2)中國自然資源充足但海洋淡水資源不足是中國長期面臨的問題,但近年來,由于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和工業化制作對海洋水土資源的巨大污染,已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產生重要負面影響,嚴重抑制了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和繁榮。所以,針對當前情況,節水是水文基礎配套工程能力的重點影響因子,更是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自然環境長久可持續地健康發展的重大保障。
(3)自然保護對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大作用。我國在近些年的立法和加強監測工作,為維護好地方內自然水生態環境的穩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獲得一定了效果。由于水文數據的獲取,可以對自然水土生態環境進行定期監測,對有關單位及時實施掌握地區內生態環境狀況并適時采取適當處置措施有著一定意義,所以,我們對水生態環境信息的需求將成為后期水文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參照依據,以實現地區發展的實際需要。
(4)在我國有關政策法規引導和規范下,未來由于政府管理工作的重點已逐漸轉為城鎮化工程,其建設流程必然會部分河道產生環境影響,流向發生變化或改變河道面積必然出現,由此所引發的生態問題需要全面評價和處理,以降低生態環境污染及災害問題的出現。水文工作的有效實施,將對新城鎮化建設工作的實施提供必要保障[5]。
我國目前水文地質設施的實際狀況,以及在建設進程中一般面臨如下困難,(1)盡管我省已基本建成水文觀測站,但缺少銜接性,即未能將資料及信息進行傳遞與數據分析,整體水文站網不完整及布置無序是主要原因。如有些基面區縣沒有一定的水文地質站點,未能有效地對自然資源保管及抗旱防澇進行動態監控與處理,很難做到自然資源有效利用及天然災難的防范。應該說,水文地質站點的不完整及無序對該城市以及正確進行水文地質資料的采集與研究,難以適應我國現實及發展;(2)水文地質檢測能力薄弱仍是主要困難,它一般集中在基礎設施薄弱以及人才能力欠缺等方面。如有關部門缺少投入,有些設備儀器滯后,準確性不高,未能達到現場使用條件。又如,人員技術方面,基于目前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困難,有關部門對人員的引進不夠高效,且技術培訓不夠深入,未能通過已有設施和儀器進行對水文資料的進行高效控制,且準確性低下,偏差大,不利判斷和決策。另外,針對部分地區,部分觀測工作仍處在萌芽階段,沒有必要的應急和巡測力量,以及信息獲取不夠充分,不能做到對災情的預報和管理;(3)水文業務體系存在缺陷也是主要問題,如職能單位、技術落后及保障不落實等,導致各地水文監測的信息無法進行真正程度的獲取,使得部分機構不能通過信息對有關狀況做出判斷,使得應急保障力量薄弱。
通過上述對當前水文建設狀況和水土資源研究與開發利用中所存在主要形式的研究,當前中央政府和全國各地有關單位應當清楚開展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主要目的、必須考慮的因素和應當達到的基本條件,從而提升我國政府財政投資的效益和增加水土資源的利用效益[6]。而與此同時,由全國水文水利機構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共同負責編制的《國家水文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對當前水文基礎設施投資狀況和發展等方面也提供了建議和要求。這些規定的出臺,將對全國水文站點的合理布局以及服務功能完善、水文監測與監控水平的提升以及促使國家水文運行條件的進一步完善等起到積極影響,促進了水文業務管理與監測工作的現代化發展,也將對國家水文總體運行水平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奠定了基礎和條件。具體來說,國家水文設施將從如下幾個層面進行進一步完善。
對于水文站點的建立,在后期階段將能建立以主要省市重點流域、城市為網,并逐漸向各個支流、地區市覆蓋,由各地政府區分具體責任進行監督管理,以建立能夠涵蓋全國全部主要省份的水文監測網點,以達到在對全國水文信息的即時監控和評價,并能為國家在對全國水資源進行有效調節方面提出重要依據。同時,進一步完善水文站相關設施建設,并利用現有網絡平臺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溝通交流渠道,做到對數據資料的有效共享,并加強質量監管,以形成全面高效的水文監控環境,以達到對全國全部主要省份水土資源的有效控制和利用。首先,要對全國各區域的水文測站進行全面調整,使其總體水文站網格局及其業務功能得以逐步的改善,從而不斷地擴大水文業務范疇以及其覆蓋面。然后,大力地加強了中小型河道水文站網的建立,并采用了全面監控預警模式,以有效改善中小型河道的水資源功能,使其水資源管理、水源生態保護、抗旱減災等工作得以更加順暢的進行。最后,結合現實情況,對地下水環境監測系統工程進行了有效的建設,使其地下水動態監控能力得以逐步的增強,從而能夠全面加強主要河流湖庫等地下水體質量,并使其與世界最高的評價指標體系相吻合。
及時進行設計交底。設計單位確認后,建設當事人要盡快進行設計交底,參建單位應對工程設計文件、實施計劃加以細化和改進。
建立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為確保項目工程質量安全,省界斷面項目已建立并健全了三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即施工單位質量安全保證體系、施工(監理)機構質量安全控制管理體系、地方政府部門工程質量安全監管管理體系。項目法人和現場質量控制機構對項目實施的關鍵過程和重要環節實施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或委派具備相應資質的機構實施第三方企業品質監測[7]。
規范了質量檢驗流程。土建單位工程質量評價依據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技術規范;經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確認后,設備的安裝單位工程質量評價使用單位工程施工質量檢驗合格評價書和工程使用單位建設工程質量檢驗合格評價書。
其一,地方有關部門應注重水文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才能使當地水文技術裝備能力得以更快速的提高。其二,進一步完善當前的水文數據收集體系,使其運輸、分析、管理的功能得以逐步提升,充分保證了當地水文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其三,積極建設各種水文測站,使當前的水文檢測能力盡早實現國際水平,同時通過大量引入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手段,使當下所面臨的水質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得以更充分的完善和處理。其四,在全國各地縣區建立了健全的水文監督管理機構后,應使其對現場水文巡測、水文分析化驗監測和水文數據處理等的業務功能得以最大化與加強,以便于有效應對各類水文突發事件,并減輕自然災害給人民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
水文水利設施的建立應當成為進一步推進全國水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和方面,以加強監測和管理工作,并搞好對現有設施設備的有效管理和維修,以促進整體水文系統基礎設施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8]。同時,有關主管部門還應當完善全國水文業務體系建立,以加強各功能配合和聯系,以促進全國各個水文監管單元的業務溝通和信息數據傳輸,以實現對整體水文地質環境的有效評估和提升應急處理能力和保護能力,以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功能以及維護全國水土資源穩定,實現對整體水利體系的資源信息共享和溝通,以促進全國水土資源環境預警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對全國水文數據庫系統加以全面完善,并進行全國水文信息系統資源共享,以充實地方各區域的水文業務服務功能,這不但能夠提高水文數據的利用效率,使地方水文信息技術業務服務手段與水平得以極大提高,同時還能夠為國家水利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優良、健康的業務條件。
綜上所述,在以我國對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總體指導思想的指引下,各個省市區應當加強對自然資源挖掘與開發利用的監督力度,形成合理的監測和管理制度,實現水土資源有效使用。水文基礎設施的建立,對保障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時根據水文基礎設施建設所面對的新形勢及任務,將進一步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建設,以達到對水文地質環境污染的有效評估和提高緊急處理力量和保護力量,以進一步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功能以及保障水土資源穩定利用,達到與整個國家水利工程體系的資源信息共享和互動,以促進對水土資源環境預警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