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楊曉軍(樂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
新聞傳播學,作為一個相對新興學科,以其寬廣的學術視野和不斷延伸的文化“觸角”有望成為人文社會學科領域的主導性學科。而郭沫若作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在多個領域均取得了不朽的業績。成為新聞媒體非常關注且爭相報道的焦點性人物。就此而言,新聞傳播和作為社會活動家的郭沫若之間的互動效應顯然是郭沫若研究的又一新鮮視角和有趣的話題。
回顧歷史,1937 年8 月24 日,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主辦的《救亡日報》在上海出版,郭沫若任首任社長。同年,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聞界全國性人民團體——“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中國記協”前身)在武漢成立時,郭沫若應邀作為文化界代表出席。次年初,郭沫若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撤退到長沙后,范長江等人又成立了“記者之家”,并邀請郭沫若、沈鈞儒、鄒韜奮、徐特立等來到“記者之家”作政治時事報告,講述八路軍敵后抗日事跡。郭沫若還出版了《文藝與宣傳》(1938 年)、《戰時宣傳工作》(1940 年)兩部新聞宣傳學術專著,對當時的新聞宣傳工作及新聞宣傳思想進行了深入思考與闡釋。此外,郭沫若和同時代的新聞界關鍵人物范長江、張季鸞、鄒韜奮等交流頻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郭沫若和中國現代新聞傳播事業確實有著密切之關系。
然而,遺憾的是,學術界對郭沫若與新聞傳播的關系的研究相對薄弱。所幸,本期刊發的兩篇文章《創造社的媒介妙用經驗——基于拉斯韋爾模式的〈創造月刊〉轉型分析》與《〈新華日報〉新聞報道中的郭沫若形象》,便是從新聞傳播學視角拓寬郭沫若研究學術視野的有益嘗試。前者運用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的“5W”模式對創造社的媒介妙用經驗進行了分析,文章的觀點“控制分析:將社團的集體意志外化為編輯的把關行為;內容分析:將社團內部的革命文學議題打造為公眾議程;媒介分析:將傳媒矩陣建設成革命文學論爭的陣地;受眾分析:將受眾培養成革命文學創作的生力軍;效果分析:將革命文學論爭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契機”,無疑打開了我們重新認識作為“把關人”的編輯部進行媒介經營、輿論引導、話題生產與傳播修辭的理解維度,就此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成功案例。后者以《新華日報》為媒介,從“媒介”文本的內容中去“打撈”、鉤沉與建構郭沫若的“媒體形象”,認為《新華日報》的報道構建了“郭沫若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的社會活動家、戰時文壇主將和抗戰文化宣傳的主政者的媒體形象”。不得不叫人思考“媒體中的郭沫若形象”對人們“主觀認知中的郭沫若形象”產生的重要影響。
因此,我們認為,不管是對郭沫若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期間的歷史、文本、思想進行整理與研究,還是從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與視角切入去闡釋與郭沫若相關的新聞宣傳思想,抑或是將書籍、報刊作為一種媒介,從“媒介”的物質性層面去考察郭沫若的人物形象或學術思想,都將會豐富郭沫若研究的學術智庫,拓寬郭沫若研究的學術視野,走向一種米爾斯所說的“我們試圖回顧特定時期特定思想家的歷史遺產,以反思他們如何影響人們在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關系,并將我們自己從熟悉的歷史領域中‘抽離’出來,用批評的眼光和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它”的學術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