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曉 彭軍良 通訊作者(上海市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
電子結腸鏡不僅可用于診斷,還可用于治療,可在早期直接摘除或者灼除腺瘤性息肉、腺瘤等癌前病變,防止其進展成結直腸癌。然而很多患者都沒有意識到腸鏡檢查的重要性,有的甚至拒絕做該項檢查。故本文為大家科普早期腸鏡檢查的必要性,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
在門診及病房,經常遇到患者問:“沈醫師,我就做一個肛腸良性疾病的‘小’手術,有必要做腸鏡檢查嗎?可以不做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兩個病例:
病例1:僅有肛門墜脹癥狀,經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癌(早期)。
一名52 歲女性患者前來就診,主訴:肛門墜脹不適1 月,大便1 天1 次,質軟成形,無便血,肛門無疼痛,無腹痛腹瀉。肛檢:肛緣平,未見特殊,肛內亦未觸及異常及腫塊,指套未染血。因患者無引起肛門墜脹的明顯原因,故建議其做腸鏡檢查協助診治,腸鏡檢查提示:結腸腫瘤(早期),經手術切除后術后恢復情況良好,也不需要放化療及特殊處理。
病例2:“便血”誤認為“痔瘡”5 年,經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癌(晚期)。
患者,女,68 歲,因“便血反復5 年,加劇2 月”就診。患者5 年來反復便血,以鮮紅色血便居多,偶有暗紅色,量不多,伴便時肛內有塊狀物脫出肛外,便后需用手紙推回肛內。患者自以為是“痔瘡”,未到醫院檢查和治療,而是自行到藥店購買痔瘡栓劑、藥膏及口服藥治療,用藥后便血癥狀會減輕或消失,但反復發作。近2 月來癥狀加劇,便血量比以前明顯增多,每次約20 毫升,大便1 天1 次,質軟成形,體重無明顯減輕。肛指檢查:肛緣環狀外痔突起,內痔一圈隆起脫出肛外,表面糜爛;直腸手指所及范圍內未觸及腫塊,指套上也未見血跡。腸鏡檢查提示:“結腸癌(晚期)”,手術后恢復效果差,需要放化療。
從以上兩個病例可以看出腸鏡檢查的重要性,一個患者僅有“肛門墜脹”癥狀,由于腸鏡檢查及時,手術后恢復效果較好;而另一個患者由于病情反復發作,誤認為是“痔瘡”而未及時到醫院就診,耽誤了治療,導致手術后恢復效果較差,對生活質量也造成了嚴重影響。
近年來,在結直腸癌(CRC)等腸道惡性腫瘤與炎癥性腸病(IBD)發病率持續提高的同時,公眾對于便血、便秘或腹瀉、腹痛等腸道危險信號的關注度大幅提升,但對于肛裂、肛瘺與痔瘡等腸道癥狀不明顯的常見肛門直腸良性疾病容易產生輕視麻痹思想,很多患者不愿到肛腸專科就診或拒絕肛門指檢及腸鏡檢查,從而沒有及時發現結直腸癌等疾病,耽誤了治療時間,造成惡劣后果,同時使患者與其家庭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和身心壓力。
結直腸癌等惡性腫瘤患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表現,或者因為便血、便秘、腹瀉等癥狀,將其誤認為是痔瘡等肛門直腸良性疾病,而沒有充分關注,貽誤病情。由此可見開展早期腸鏡檢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電子結腸鏡不僅可用于診斷,還可用于治療,早期直接摘除或者灼除腺瘤性息肉、腺瘤等癌前病變,可防止日后其向結直腸癌演變。
CRC 是現今對我國公眾生命健康存在威脅的一大癌癥,帶給國家與社會極大的經濟壓力。基于國家癌癥中心報道的數據可知,我國2015 年CRC 新發患者達38.76 萬人,在所有惡性腫瘤發病患者中的占比為9.87%;而由CRC 造成的死亡患者有18.71 萬人,在所有惡性腫瘤死亡患者中占比為8.01%。最近,在著名雜志《內窺鏡檢查雜志》(《Endoscopy》)上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結果,總結了31 項研究(共涉及4.5 萬名患者)的數據后發現:平均每5.3 個直腸出血或平均6.7 名貧血的患者,經結腸鏡檢查,就有一個確診結直腸癌。王成龍等分析17205 例體檢腸鏡結果發現,檢出無明顯臨床癥狀的癌變病變者451 例。CRC 的形成發展通常遵循“腺瘤——癌”演變過程,由癌前病變(諸如結直腸息肉等)演變為癌通常要經歷5~10 年,由此為早期診斷疾病并對其施以臨床干預給予了關鍵性的時間窗口。有研究發現,早期接受腸息肉摘除治療的患者,可使CRC 發病率降低30%。由于肛門直腸良性疾病手術前沒有完善腸鏡檢查,而術后因出血、創面疼痛等癥狀,真實病情更不易顯現,故不應將有明顯主訴與否、臨床癥狀當作術前腸鏡檢查的必要條件。若術后3~6 個月后再行腸鏡檢查,可能會導致一些患者錯過早期最佳治療期,對疾病預后不利,使得治療風險與經濟壓力增大。
臨床上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及早做腸鏡檢查:
1.年齡大于50 歲,近10 年內未接受過結腸鏡檢查,即使沒有便血、便秘、腹瀉或腹痛等癥狀,也建議做一次腸鏡檢查,以防患于未然。
2.有腹痛、便血、黏液便、腹瀉與便秘等消化道表現。
3.原因未明的體重減輕或貧血。
4.一級親屬有結直腸息肉或結直腸癌等病史(包括遺傳性結直腸癌家族史以及非遺傳性結直腸癌家族史,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同胞兄弟姐妹、叔叔、姑姑、姨、舅)。
5.本人曾有結直腸癌病史或結直腸癌癌前疾病,如結直腸腺瘤、腸道腺瘤性息肉等。
6.本人存在8~10 年長期反復發作、久治未愈的IBD(炎癥性腸病)。
7.本人糞便隱血試驗結果為陽性。
8.長期慢性精神刺激者及長期酗酒、高脂肪高蛋白飲食者。
9.有盆腔放療史等。
《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中建議40 歲至75歲普通群體應行結直腸癌(CRC)風險評估,也可以參考“無癥狀人群結直腸篩查評分”標準進行結腸鏡檢查,它是基于我國無癥狀人群年齡、性別、吸煙、結直腸癌家族史、體重指數(BMI)和自訴糖尿病的評分系統,可以預測結直腸腺瘤、進展期腺瘤和結直腸癌的總體風險,評分為0-2分即為中低風險,3-6 分即為高風險(具體見表1)。

表1 無癥狀人群結直腸篩查評分表
《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建議,評估結果顯示中低風險的群體于50~75 歲行CRC 篩查;高風險的群體于40~75 歲行CRC 篩查;同時若Ⅰ級親屬中≥1 個者罹患CRC,推薦自40 歲開始行CRC 篩查,或者相較Ⅰ級親屬中年齡最小患者早10 歲行此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