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雪萍,朱唯一,查慶華,忻 笑,張 寅,蘇 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 200025)
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PI)是指皮膚和深部軟組織的局部損傷,發生部位通常位于骨隆突出處,可能與醫療器械等使用相關,可表現為表皮完整或開放性潰瘍,常伴有疼痛。壓力性損傷由強烈和(或)長期壓力或壓力聯合剪切力所致,而軟組織對壓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可能受微環境、營養、灌注、并發癥以及軟組織自身狀態的影響[1-3]。因此,壓力性損傷常見于長期臥床、手術等病情危重的患者。2019 年版《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與治療:臨床實踐指南》[4]將壓力性損傷分為1~4 期以及不可分期的壓力性損傷和可疑深部組織損傷6 類。多項研究[5-7]報道指出,建立由造口-傷口-失禁護理專科護士等專業人員組成的皮膚和傷口評估小組,并通過對壓力性損傷患者進行隨訪、指導護士實施預防計劃等措施,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護理衛生事業發展要以大數據、云技術、物聯網和移動通訊等為載體,利用現代化手段改善護理服務流程,以提高護理工作效率[8]。Carroll 等[9]學者也指出,應用新的技術手段(如新工具、程序、模型及產品等)可以更好地幫助護士實現四大目標: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成本控制、改善患者健康結局以及優化工作人員體驗。我院于2016 年組建多學科協作的壓力性損傷會診中心,負責全院壓力性損傷患者的管理。2020 年會診中心完成信息化管理系統構建升級,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院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設有病區78 個,開發床位2 700 張,年住院患者約13 萬例,其中危重患者約0.8 萬例,住院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約為0.04%。2016年護理部聯合灼傷整形科及創面修復中心共同構建了“多學科協作的壓力性損傷會診中心”,并成立了由護理部直接領導的壓力性損傷管理人員梯隊,形成以國際造口治療師、傷口治療師為主導,臨床護理骨干為核心的壓力性損傷會診團隊。中心由32 名成員組成,包括6 名專職護士和26 名兼職護士。專職人員負責壓力性損傷患者(包括預報和帶入)的首次隨訪,兼職護士負責患者住院期間的定期隨訪,全程跟蹤監控患者皮膚情況。32 名成員中,碩士及以上學歷者3 名、本科29 名,主任護師1 名、主管護師31名。中心建立有壓力性損傷上報制度及壓力性損傷及傷口會診制度。責任護士每日對住院患者進行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并記錄于醫院HIS 系統中,如評分提示患者存在壓力性損傷風險,臨床護士發出會診申請并逐級上報至會診中心,通過三級審核(護士長―護理督導―護理部)后,中心專職人員需于24 h內到現場確認并予以個體化指導。如有無法處理的疑難傷口,中心專職人員可轉診至相關醫師,并配合完成相關治療。
2.1 前期準備①確定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工具。在循證的基礎上完善了壓力性損傷的風險因素評估體系,確立了以Braden 量表為基礎的壓力性損傷風險因素評估表,并實現了電子化評估及全院推廣使用(包括急診系統)。同時,界定重度和極度風險上報評分標準,即Braden 量表評分≤12 分,實現了全院壓力性損傷的統一評估。②組織全院護士學習Braden 量表的使用方法。③升級住院評估系統,將Braden 量表嵌入至住院患者評估表單中,方便責任護士每日評估。
2.2 信息系統的功能信息系統改造升級后,可實現以下幾方面功能。①高風險壓力性損傷自動上報。一旦錄入的壓力性損傷評分超過警戒標準,即提示患者存在壓力性損傷風險,系統便會自動觸發信息上報程序,啟動壓力性損傷會診模塊,同時自動發送院內郵件和短信通知會診中心人員。如患者在隨訪過程中發生壓力性損傷,系統則會觸發不良事件上報系統,病區護士則需分析原因并進行整改。②會診系統與質量檢查系統關聯。如住院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系統會根據錄入信息自動匹配質量考核評分;如病區患者出院時壓力性損傷愈合率為100%,則系統會在質量檢查評分中給予加分以示激勵。③自動匯總全院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數據。后臺可自動匯總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病區、分期、部位及相關因素等,并形成報表,便于管理人員了解分析。
3.1 系統應用我院壓力性損傷信息化管理系統于2020 年1 月正式投入使用。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每日通過住院評估系統進行風險篩查。如患者存在壓力性損傷風險,系統自動觸發壓力性損傷上報系統,并發送郵件及短信提醒各級管理人員,護士長、護理督導審核通過后,系統則會自動通知會診中心成員進行會診確認。
3.2 評價對象及方法以2019 年(信息系統使用前)及2020 年(信息系統使用后)醫院全年住院患者為評價對象,比較信息系統使用前后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及管理情況。①壓力性損傷相關指標。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住院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例數/住院患者總人數)×100%,壓力性損傷愈合率=(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愈合例數/住院壓力性損傷患者總人數)×100%,高風險患者24 h 內隨訪率(24 h 內完成隨訪人數/24 h系統上報人數)。在HIS 系統及壓力性損傷管理系統分別自動提取住院患者人數及壓力性損傷發生例數、愈合例數及隨訪相關數據。②護士長滿意度。在線調查了解病區護士長對壓力性損傷上報管理的滿意情況。分別于2019年12月及2020年12月通過問卷星對全院108 名護士長進行在線調查。兩次調查分別收回有效問卷108份,有效回收率均為100%。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信息系統使用前后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信息系統使用后,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由之前的0.05%下降至0.0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改進前后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4.2 信息系統使用前后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愈合率比較2019 年,住院患者2 期以上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為0.038%,2020 年為0.029%。2020 年全院壓力性損傷愈合(包含院內發生及院外帶入壓力性損傷)例數為76 例,包括2 期以上壓力性損傷43 例(占56.58%)。信息系統使用后,壓力性損傷總體愈合率為16.45%,較2019 年的11.13%有所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改進前后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愈合情況比較
4.3 信息系統使用前后壓力性損傷高危患者隨訪情況比較比較系統使用前后,壓力性損傷高危患者預警上報24 h 內,會診中心專職人員完成首次隨訪的情況。2019 年隨訪患者1 287 例,24 h 隨訪率為87.02%;2020 年隨訪1 979 例,24 h 隨訪率為95.01%,較之前提升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壓力性損傷高危患者24 h內完成首次隨訪情況比較[n(%)]
4.4 信息系統使用前后護士長對壓力性損傷會診的滿意度比較2019 年全院護士長對壓力性損傷上報管理滿意度為76.85%,2020 年滿意度提高到90.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108名病區護士長對壓力性損傷信息系統使用滿意情況[n(%)]
5.1 可有效降低高危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表1結果顯示,采用多學科協作的壓力性損傷管理模式后,我院2020 年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0.05%較2019 年(0.07%)有所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研究[6,10]結果一致。我院通過完善患者壓力性損傷的風險篩查及管理,落實高危患者的早期識別及防護、嚴格執行三級管理制度、加強以傷口造口師為主的會診中心人員親臨指導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黃慶萍等[11]的研究結果提示,對壓力性損傷進行閉環管理可以有效促進護理質量改進。通過對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進行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對高風險患者進行重點預防,避免對無風險的患者過度保護,有利于合理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提高護理的有效性。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可對壓力性損傷高風險患者上報、審核、隨訪、轉歸等進行全程動態監控[12],實現信息共享,護理管理者也可通過相關問題分析,不斷提升壓力性損傷的護理質量。
5.2 有助于效促進壓力性損傷患者創面的愈合表2結果顯示,使用信息系統后,我院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愈合率為16.45%,較2019 年的11.13%有所增加(P<0.05)。多項研究[5,7,13]指出,傷口造口小組介入壓力性損傷患者的皮膚管理,能有效減少壓力性損傷的發生、促進創面愈合,使護理質量得到提升。梁玲等[14]指出,跟蹤管理法能有效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對壓力性損傷高危患者的管理能力。我院壓力性損傷會診中心通過跟蹤管理法,詳細記錄院內發生及院外帶入壓力性損傷患者的皮膚情況,并現場指導病區護士進行創面換藥等處理。針對疑難損傷及傷口,會診中心則可聯合灼傷整形科及創面修復中心的醫師進行會診,并協助完成傷口治療,有效促進了損傷愈合。會診中心成員均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多學科的聯合參與,以點及面、層層監控,可以及時解決臨床疑難問題,全面提高了壓力性損傷的管理質量。
5.3 有利于提高會診中心的隨訪效率表3 結果顯示,2019 年會診中心成員對首次預警的院內壓力性損傷高危患者24 h內隨訪率為87.02%,2020年隨訪率提升為95.01%(P<0.05)。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可全程動態監控高風險患者,從上報、審核、隨訪、轉歸等方面實現信息共享,幫助護理管理者提升壓力性損傷的管理質量[12]。護士每日對住院患者進行評估,信息系統可針對壓力性損傷高危患者自動產生上報單,經三級審核后發送郵件至會診中心人員,有效提升了我院高危患者的24 h隨訪率。
5.4 可幫助護理管理者進行質量管理分析表4結果顯示,全院護士長對壓力性損傷會診中心的滿意度從2019 年的76.85%提升至2020 年的90.74%(P<0.05)。隨著病區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的降低、愈合率和隨訪率的提升,病區護士長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信息技術因可實現對大數據的快速提取,有利于管理者及時發現數據背后的問題[15]。壓力性損傷信息管理系統可對院內發生的壓力性損傷進行全方位的數據分析,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好發部位、分期及愈合情況等。針對短期內發生頻次較高的壓力性損傷類型(如手術、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等),系統也會給到護理管理者提示。進而通過組織全院護士進行針對性培訓等措施,可以提高臨床護士對壓力性損傷的管理能力。針對隨訪過程中發生的壓力性損傷,系統會自動觸發不良事件上報系統,實現了護士層面的無感上報,有效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同時也降低了壓力性損傷的漏報率。通過后臺數據的自動分析,聚焦重點,在保證數據準確性的同時減少了人力和時間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隨著系統的使用,護理部層面能對全院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進行實時監控,實現了壓力性損傷的系統管理,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壓力性損傷管理系統能有效識別高風險患者并及時上報會診中心人員,通過及時隨訪及精準的防護措施,有效降低了院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提高了創面愈合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結局、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同時,護理管理者也可通過對后臺數據的自動分析,及時掌握現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持續質量改進。此次研究顯示,系統信息使用后,仍有4.99%的患者未能在評估提示高危后24 h 內接受會診中心人員隨訪。這可能與臨床護士特別是新進人員對上報流程不熟悉、三級審核未及時完成等因素有關。后續將繼續加強臨床護理人員上報制度的培訓及三級審核的時間監控,并不斷優化信息管理系統,以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提升護理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