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馬莉娜,余曉芬,唐雯潔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護理部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 201300)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普外科最復雜的手術之一[1],其手術范圍廣、創面大、滲出液多,術后需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而加強腹腔引流管的管理對觀察和治療術后出血、胰瘺、感染以及腹腔積液等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2]。胰腺術后常規需放置2~5 根引流管,下接負壓引流球。這也給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造成了一定的困擾。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使用傳統引流球固定方法時,常會出現導管滑脫、逆行感染等問題。基于此,我科研制了一種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國家實用新型專利:ZL 2020 2 0217921.4),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腹部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設計為背包形式,主要包括可伸縮的肩帶、PVC 材質的透明袋以及亞克力材質的透明固定盒3部分,示意圖詳見圖1。透明袋可根據引流球的數量選擇合適的大小(包括可容納1 球、2球和3 球的透明袋),每個球位置對應的底部配合固定盒設置有一圓形孔。透明固定盒根據引流球數量和透明袋大小定制,配套使用,四周及底部為鏤空設計。透明袋及透明盒設計便于觀察及清潔消毒,鏤空設計便于引流液傾倒。固定盒前后都設有標簽貼卡槽,配合插卡式標簽,使各引流管清晰可辨。伸縮肩帶可實現拎帶與肩帶雙重功能,以適應患者的不同體位及活動情況。(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查看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及使用狀態的清晰彩圖)

圖1 腹部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示意圖
2.1 評價對象選擇2021 年7-12 月收治于我院胰腺外科行胰十二指腸術后且術后留置引流球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病理確診為胰腺導管腺癌且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者;無語言及認知障礙,具有獨立完成調查問卷的能力;術后留置腹腔下出口式負壓引流球≥1 個。排除研究期間死亡或自動放棄治療的患者。共納入患者70 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科室持續質量改進活動進度,按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兩組。以2021 年7-8 月入院的35 例作為對照組,以11-12 月入院的35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9-10 月為洗脫期)。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活動步數評價指標比較 (步,±s)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活動步數評價指標比較 (步,±s)
術后天數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觀察組(n=35)0 0(0,133)208(156,490)532(456,807)802(688,1 094)1 198(982,1 364)1 587(1 288,1 736)對照組(n=35)0 0(0,143)150(110,320)361(266,515)764(573,850)1 011(927,1 210)1 318(1 208,1 654)Z值--0.332-2.328-3.653-2.197-2.496-2.115 P值-0.740 0.020<0.001 0.028 0.013 0.034
2.2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圍手術期宣教及術后護理。宣教內容包括: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術后起床三步曲、引流管及引流球留置期間的注意事項、鎮痛泵的使用方法。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引流球固定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常規引流球固定方法進行雙重固定。即在患者近傷口處用3M 膠帶或導管固定貼高舉平臺法[3]進行固定導管,然后使用引流球自帶的夾子將其固定于患者衣服或腹帶上。②觀察組:近傷口處導管固定方法同對照組,并根據引流球的數量選擇合適大小的懸掛固定裝置,將引流球一一放入固定盒內,將下出口從底部鏤空處穿出,并根據引流球的位置寫上對應的標簽。患者平躺時,可將肩包懸掛于床邊;活動時,可根據自身情況和喜好斜跨于肩膀上或拎在手中。
2.3 評價指標
2.3.1 導管滑脫情況統計兩組患者導管留置期間發生引流管部分脫出及完全脫出的情況。引流管銜接處脫出,但末端近傷口處未脫出為部分脫出;引流管末端與患者身體皮膚傷口處完全分離為完全脫出。
2.3.2 術后起床準備時間因每位患者術后首次起床時間不同,故記錄術后前10 次起床活動準備時間并取其平均值。在每位患者床頭放置計時器,囑家屬在患者準備起床時呼叫責任護士。計時從患者準備起床開始,至雙腳落地開步走路為止。每次起床前,責任護士于床旁評估患者的活動耐受情況,并根據SEA 原則(See-Estimate-Ask,觀察-評估-詢問)進行評估。觀察患者意識清醒(SpO2≥95%,生命體征平穩 20 min 以上);評估患者肌力>3 級,疼痛評分<4 分,引流管處無滲血、滲液,且管道固定妥當,傷口敷料整潔;詢問患者主觀感受。在確認患者情況穩定后方可下床活動,下床時嚴格按照起床三步曲執行。
2.3.3 引流液傾倒時間比較術后第1~4 天護士傾倒引流球內引流液并做好相關記錄的所需時間,即確認導管位置名稱至將引流球重新固定及記錄引流量所需總時長。術后1~4 d 均需記錄患者出入量,一般夜班護士于早上6:00、白班護士于下午14:00集中進行引流液傾倒計量,如有引流液較多等特殊情況則按需傾倒。患者術后均留置下出口式負壓引流球,傾倒引流液時,護士只需擰開出口處的螺旋開關并擠捏引流球即可實現操作,觀察組患者也無需將引流球從固定盒中取出。
2.3.4 術后活動步數下床活動時,為患者佩戴運動手環,以記錄其每日活動步數,術后連續記錄7 d。
2.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分析。數據由雙人錄入,以確保準確性。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置管期間均未發生導管完全滑脫,對照組有5 例患者發生導管部分滑脫,觀察組患者未發生導管滑脫;兩組導管滑脫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7)。觀察組患者術后起床準備時間、單個引流球引流液傾倒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患者術后7 天活動步數比較術后前兩天,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步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第3 天開始,觀察組患者每日下床活動步數均大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4.1 自制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的優點①便于觀察與清潔。固定裝置所采用的PVC 及亞克力材料均為透明材料,可清晰觀察引流球中引流液的情況,且其表面防水,方便擦拭消毒,同時其結實牢固、經久耐用。②便于引流液傾倒等操作。固定裝置結合臨床常用的下開口式引流球設計,四周及底部均為鏤空,便于醫護人員傾倒引流液;③便于導管標識。使用時,每個引流球獨立放置于固定裝置中,配合插卡式標簽,清晰可辨。④便于患者活動。固定裝置采用拎帶與肩帶雙重設計,使用更為靈活,休息時可懸掛于床邊,活動時可拎于手上或斜挎在肩上。
4.2 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的應用效果
4.2.1 有助于減低導管滑脫率結果顯示,對照組有5 例患者發生導管部分滑脫(即入腹腔的導管與引流球導管銜接處斷開),而觀察組患者均未發生導管滑脫,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科醫師常規會在胰十二指腸術后置管患者傷口處進行縫合固定,加之回病房后護士使用3M膠帶外固定,有效防止了導管完全滑脫的發生。對照組有5 例患者發生導管部分滑脫,其中2 例因引流液未及時傾倒,引流液過重,且夾子固定不牢固導致重力性滑脫;2 例因導管較多,家屬協助患者更換衣服后牽拉過度引起滑脫;另1 例因導管口固定松弛,傾倒引流液時稍有牽拉導致部分滑脫。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是保證有效引流的前提[4]。覃健英[5]研究顯示,材質因素及患者活動引起的導管滑脫占滑脫總數的32%。傳統固定模式中,往往會因固定引流球自帶的夾子材質脆、咬合不緊等問題導致無效固定,當患者過度牽拉或引流液太多未及時傾倒時即可引發引流管滑脫。而觀察組患者,因使用了固定裝置,引流球放于固定裝置內,球體相對固定,傾倒引流液、患者更換衣服時,引流球均不會受到過多影響,避免了因牽拉等因素導致的導管滑脫。
4.2.2 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起床準備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第3~7天的下床活動步數均多于對照組(均P<0.05)。患者一般術后第3 天會撤去心電監護,下床活動量也逐漸增加。觀察組患者使用的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采用背包加拎包式設計,無論其平躺或活動都無需將引流球取出,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節約了患者的起床準備時間。同時,利用背帶的節力原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主活動,使其不必因擔心導管脫落而限制日常活動,避免因害怕導管滑脫而不愿活動的消極心理,提高了早期下床活動的依從性,進而有效促進了患者的術后康復。
4.2.3 有助于提升護理工作效率結果顯示,觀察組單個引流球引流液傾倒時間平均為(7.05±0.42)s,短于對照組的(18.36±2.02)s,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自制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上有清晰的標識,護士在傾倒引流液時不需掀開被褥翻找引流管名稱、分辨引流球位置,有效縮短了護士的操作時間。由于我院均采用下出口式引流球,固定裝置也針對此設計,傾倒引流液時不易被污染,一旦有污染,使用含有酒精的濕巾擦拭即可。同時,固定裝置材料透明輕便,便于觀察與清潔消毒,每位患者一人一用,拔管后作為醫療廢棄物丟棄即可,帶管出院的患者則可將固定裝置一同帶回家。引流液顏色、質、量的變化有助于早期識別胰瘺的發生[6-7]。加強引流管的綜合管理,優化風險評估、導管固定、引流液觀察以及患者健康教育等關鍵環節,是防止術后并發癥的重點。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的使用可有效節約護士傾倒引流液的時間,也減少了導管滑脫等處理時間,即便在引流液過多、未能及時傾倒的情況下,也不用擔心引流球會因重力性脫出。臨床使用中,當醫師拔除一個引流球時,也可實時根據情況更換合適大小的PVC 袋,具有一定靈活性。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留置引流導管多、管理困難,給護理工作帶來諸多挑戰。自制引流球懸掛固定裝置可有效降低導管滑脫率、縮短患者術后起床準備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活動,同時也可縮短護士傾倒引流液時間、提升了護士的工作效率,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推廣價值。但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有待進一步臨床驗證。且目前懸掛固定裝置皆為人工制作,尚未實現成果批量轉化,無法長期提供患者使用,也有待后續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