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強
□甘肅省夏河縣拉卜楞小學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要求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學業測評時采用更加多元式的方法,讓評價更加綜合。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基于這一點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個體發展豐富學業評價內容,完善單一學業評價的問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學數學學業評價作用,即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發展有積極作用。
評價是綜合計算、觀察等方法的復合分析過程,本質上是判斷、處理的過程,在人類處理認知的過程中思考和評價是最復雜的兩個認知活動。評價是利用標準對事物的經濟性、準確性以及時效性等進行評估的過程。
學業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激勵作用、促進作用,評價過程需要弱化其甄別功能和選拔功能。評價結果需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明確自己需要改進的方向,促進學生獲得長足發展。同時評價需弱化對學生的選拔甄別功能,要減輕學生的壓力。教師需要根據評價反饋的結果進行反思,通過反思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以此提升自身教學能力,讓評價和教學相互促進。
學業評價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有不同的類別。按照評價的目的可以分為反饋性評價、選拔性評價、水平性評價;按照認知可以分為能力評價、知識評價;按照在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分為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按照評價主體又可以分為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按照評價依據的標準不同又可以分為個人差異評價、相對評價或絕對評價。
無論哪種評價都要體現評價的有效性、科學性,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評價角度。比如,為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開展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為了讓學生進行自我反省,以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可見,只有合理選擇評價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業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
評價具有三大功能分別是:診斷功能、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以學生的縱向發展為主,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過程,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進行結合。同時,教師在評價時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以發展的眼光肯定學生的進步,對學生的不足進行委婉提示,讓評價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在評價時,教師不能帶有主觀個人因素,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觀,這樣才能讓學業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很少和學生進行交互,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單方面講授,僅有的交互也是基于數學知識提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較為枯燥,尤其是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這樣的課堂會讓他們失去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小學生會對數學學習越來越反感,影響學習效率。但教師采用適宜的學業評價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肯定、贊揚中樹立學習自信,提高繼續學習數學知識的意愿,興趣隨之也會得到提高。
數學課程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的作用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通過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是“灌輸式”的,教師把知識“喂”到學生嘴邊,讓學生進行理解消化。但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探索知識、思考知識、發現知識。
利用數學學業評價展開教學時,教師需要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使其主動參與知識探究。比如,在形成性評價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過程性表現,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創設趣味情境的方法讓學生根據知識進行自主探討,并在趣味情境中深化數學知識理解,從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數學思維,這不僅可以完善數學形成性評價體系,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評價的意義在于將學生個人內在素質充分地外化展示,開展診斷性評價、反饋性評價等,使其了解到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問題。當學生通過學業評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大部分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通過自主學習獲得進步發展。比如,部分學生通過診斷性評價發現自己在計算方面的能力較弱,而有些學生通過學業評價發現自己在理解題目內涵時的能力較弱,則在后續學習中學生可以重點培養自己的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由此開展針對性學習,讓學習更有方向。
在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創新改革時,學業評價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學業評價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動態調整后期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和鞏固知識。教師不能以傳統的觀念看待學生,要打破唯分數論的評價理念,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并以此展開教育教學,讓數學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業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一般按照學生成績的高低把學生分為優、良、差三等,這樣的評價方式體現了唯分論理念。這一評價形式更適應于應試教育,但現代教育強調素質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包括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基于此,教師需要豐富學業評價內容,按照認知維度進行能力評價、知識評價、技能評價等,并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育要求進行結合。教師可以基于推理能力運算能力展開能力評價,設計與運算推理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表現自己的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基于本單元教學內容創設計算情境并和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比如,教師是小賣部的老板,學生到小賣部買玩具。一個玩具是26 元錢,學生一共要買50 個玩具。結賬時學生需要付多少錢?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進行運算。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學生運算時的表現進行觀察,比如,學生是否能口算得出正確答案、學生得出正確答案需要多長的時間、學生需要教師進行哪種程度的指導才能得出正確答案。教師需要將學生的表現錄入大數據系統,以此形成運算能力數據庫。
又如,在“時、分、秒”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時、分、秒之間的換算來考查學生的推理能力。教師可以以旅游為主題講述趣味故事:小紅和爸爸媽媽去黃果樹瀑布游玩,他們從大門到黃果樹瀑布一共用了1 小時23 分鐘,站在黃果樹瀑布下觀賞瀑布的時間有720秒。請問他們從進大門到觀賞黃果樹瀑布一共用了多少時間?這一故事既提到了小時又提到了分鐘和秒,需要學生通過推理選擇相應的單位進行換算。在講述完這個故事后,學生需要根據時、分、秒之間的換算規律計算時間。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觀察,把學生的推理數據錄入大數據系統中,進而得出科學的結論。教師還需基于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展開能力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在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的優勢和不足,讓學生掌握后續的學習方向,進而提高學習質量。
一提到學業評價,大家首先想到考試測試,是由學校組織的統一考試進行學業評價或者教師組織課堂考試進行學業評價,這樣的考查模式本質上還是以成績為主,對學生的考查是片面的。部分學生具有較好的應試能力,能在考試前進行總結復習、在做題時套用數學公式,這樣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只要換一種題型就不知從何下手,這表示學生的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夠強。
學生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學習過程也十分重要。新時代下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取得良好的成果,還要檢驗學生是否能掌握基礎知識、是否在轉化題型后思維也能夠靈活地運轉、是否能運用創新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是否能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化理解。基于此,在進行學業評價時,教師需要豐富評價方式,改善考試評價方法,助力教師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可以通過過程性評價展開深度教學。過程性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在此之前,需要先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如發現學生的幾何直觀素養、符號意識較弱,教師則需要關注學生幾何直觀思維和符號意識思維的發展。
以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為例,本課主要考查學生幾何直觀思維,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項目學習任務。比如,1.探究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2.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3.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
其次,在給出項目后,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完成此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調動自身的幾何思維,通過幾何思維敏銳地捕捉平行四邊形可以運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并通過畫圖的形式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最后,在學生完成小組項目后,教師需要讓學生展示小組合作項目,并基于學生在完成項目中的表現對其進行過程性評價,以檢驗其幾何直觀思維是否取得進步。若取得進步,教師可以繼續采用此種方式展開深入教學,以此形成良性教、學、評一體化體系,讓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全面發展,也讓過程性評價更加科學完善。
新課改背景下反饋學生的思維狀態是教師展開學業評價和展開深度教學的本質目的。為了促進學生展開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在了解學生思維發展的情況下動態調整學習方法,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讓數學教學和學生發展保持一致,從而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將診斷性評價和反饋性評價進行結合展開深度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先通過診斷性評價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狀態進行預測,如在課堂上拋出趣味問題,通過學生回答趣味問題時的表現和積極度來做出診斷性評價。再在診斷性評價基礎上豐富教學形式,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而生成反饋性評價,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為例,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買玩具的時候會用到小數嗎?”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進行觀察,發現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問題,大部分學生保持沉默,由此得出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一般的結論。其次,教師創設情境:小明小紅一起去超市購物,一斤大白菜要1.6 元、一斤胡蘿卜1.8 元、一斤豬肉18.7 元,小明和小紅一共有25 元,他們可以買哪些東西?創設趣味情境后,教師需要讓學生自主對情境進行探討。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饋性評價發現,大部分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只有少部分學生探討得出此情境蘊含了小數知識。這表明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較弱。最后,教師又制作了關于“小數的性質”相關導學案,讓學生自主完成。當學生完成后,教師又通過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的方式進行檢查評估,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能夠通過自主預習完成導學案。
通過本堂課的診斷性評價和反饋性評價,教師在下一堂課時增加了更多的趣味元素和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探究知識的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評價主體單一是教學模式具有局限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的學業評價主體是教師,學生的學習成果以教師評價為標準,但教師所處的教育角色和學生不同,且教師思維和學生思維也有較大的差距,這導致教師的評價具有單一性、局限性。為了通過評價讓教學更有深度,教師需要豐富評價主體,讓評價更加全面,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學生的成長發展。
在學生自評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文字的方式對本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比如,在哪一課的學習中還有問題、對哪一課的知識完全掌握、對教師的哪一教學手段更感興趣、通過本階段的學習自己是否有明顯進步……學生互評的主要內容是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在小組探究中是否積極發言、是否多次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能給其他同學提供創新思路……家長評價則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即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期。這樣一來,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評價,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學業評價是小學數學改革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學業評價找到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并以此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式,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發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作用,為構建高效課堂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