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延華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馬神廟街小學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核心素養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國家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是學校教育的前行方向。小學階段是成人、成才的關鍵時期,尤其小學數學教育關系著學生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作為一線數學老師,一定要站在時代發展的最前沿,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數學素養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只有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核心素養、數學思維作為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深入探索,提出科學的教學策略,從而保證學生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學生數學素養不斷提升,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基礎教育,也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數學基本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關鍵能力的呈現。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教育的核心目標,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也對核心素養培育提出明確要求,即核心素養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科教學中必須進行滲透的主要內容。因此,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目標,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積極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其目的是解決實踐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特質可以定性為實用性和發展性。實用性指學生的行動能力。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將知識通過實踐進行內化與遷移。發展性指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拓展知識和填補空白的能力。擁有數學素養的學生,可以看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隱藏條件,并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數學素養的發展與實踐發展相輔相成。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育,注重其發展性和實踐性,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培育。
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能夠助力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數學問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后,學生可以正確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以及數學在某些情況下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從而能夠從數學知識中總結數量規律。小學數學素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思維、數感、分析、建模和空間等能力,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作用很大。
新課標非常重視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當學生具備了這些數學思維能力之后,他們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會迎刃而解。比如,面對簡單的生活中購物問題,學生會自覺地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進行解決,明白購物數量與單價之間的關系,借助生活化情境,實現了數學知識的遷移,確定如何理性、科學地購買商品。學生也可以基于自身經驗和已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論證、總結和綜合分析數學問題的規律。
首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生在對事物進行認知時,通常采取由整體到局部的方式,能夠根據事物的現象觀察進行深入探索,了解事物的本質,是一種形象具體思維向邏輯抽象思維的轉換。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學生相應的認知規律,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
例如,在“抽屜原理”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觀察和模擬過程,了解抽屜原理的具體探究步驟,再根據其原理展開相應講解。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而更快速地達成教學目標。
其次,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讓每一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受到數學思維的鍛煉。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水平、情感接受態度以及自身的特點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教學,給予學生一定的彈性空間,進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稍復雜的排列組合”教學時,有些學生很快理解兩件上衣搭配三件下裝有6 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有些學生并不能第一時間掌握這部分內容。此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深入教學,先讓學生采取自己組合的方式,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之后進行習題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每名學生都能理解所學內容。
小學數學教材蘊含豐富的內容,如植樹問題、行程問題、幾何問題、重疊問題、烙餅問題等,這些問題對小學生而言理解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往往直接講解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教師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主角,學生只是單純接收知識,沒有進行主動思考,容易喪失學習興趣,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數學廣角中“烙餅問題”教學時,為了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避免學生覺得學習內容過于枯燥,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你們喜歡吃烙餅嗎?在家里烙過餅嗎?大家知道烙餅的步驟嗎?你們愿意學習更快的烙餅方法嗎?”通過這一系列問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并將所學內容與自身生活相結合。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在課堂上進行小品教學的方式,利用一系列自制教具讓課堂氣氛更活躍、數學知識更具象,使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解決中提升學習效果。
教材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而言十分重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增強自身對教材的理解,深入了解教材,掌握其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相關教學內容。教師還需要根據重點、難點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建立匹配的教學目標,進而更好地使用教材。學校則應針對這方面內容給予教師相應任務,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編制,使其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當中。
其次,教師還應當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讓教學內容更為完善,避免因為自身知識儲備不夠而造成不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當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數學水平,進而更好地達成相關教學目標。
相較于傳統的數學教材內容,新教材內容更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但是在思維方面卻具備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個性化教學,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進而獲得整體教學質效的提升。針對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應對其進行提升,如果一味地講解基礎內容,會導致其對數學失去興趣;對于一些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則要避免對其進行過于復雜內容的教學,否則容易讓其無法理解,失去學習自信。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全面觀察,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了解其實際的數學水平,再根據其水平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保證每一個水平階段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思維鍛煉,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行為特征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放手,給學生說的機會,鼓勵學生將所思、所想“說”出來,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彰顯學生主體地位,達到師生之間的互愛,消除學生厭學的抵觸心理,讓學生能將自己的思維過程流露出來,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分數應用題”教學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進一步明確比和分數之間的關系,題目中的分數也可以表示為比的形式。“桃樹是蘋果樹的4/7”,通過這一關鍵句,啟發學生說出:桃樹與蘋果樹的比是4:7;蘋果樹是桃樹的7/4;桃樹比蘋果樹少7-4/7;蘋果樹比桃樹數多7-4/4;蘋果樹和桃樹的比是7:4 等。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融會貫通,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生活實例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實例教學中掌握數學知識、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使其思維更活躍,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學生則充分利用自身的思維,在探究實踐中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和轉化,使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上課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音頻情境、圖片情境、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簡便運算”教學時,對于題目中的他“第一天看到66 頁,第二天又看了34 頁,這本書一共234 頁,還有多少頁沒有看?”題目中給出三種算法,問學生哪種更簡便。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清題目,找準題目中的關鍵句,弄懂題目的意思,如題中的“看到”與“看了”是不同的概念。讀懂題目之后再做題。反過來看,這個題目并不難,先觀察題目,再看看這些數字之間有什么關系,最后分析怎樣才能算得更快,并思考根據哪條定律思考的,進而將抽象的思維過渡到直觀思維。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活動的機會較少,課堂中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還有的學生不愿意思考。為此,在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在課堂上創造適于學生學情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例如,在“圓錐的體積”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三組,分組準備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錐、圓柱與量杯(圓錐和圓柱為容器),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量杯內液體的不同,通過小組成員一起動手實踐進行實驗探究,組員之間思考討論,進而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增強團隊協作意識,探索出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系,即若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則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更重視知識講解,忽視對學生的激勵評價。而小學生貪玩、好奇心旺盛,我們可以創設情境,開展游戲教學,讓學生參與其中,并及時認可學生、贊美學生,尤其需要幫助那些積極性較低的學生建立自信,鼓勵他們嘗試參與,只要他們敢于提出觀點,無論對錯,都應對其積極的課堂表現行為給予認可,贊美其回答問題的勇氣。可見,通過教學情境創設、開展游戲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能真正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其在被認可的情況下學習,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課堂達標訓練時,對以往不能達標的學生,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可以說“這次達標測試的結果還行,達標了。但是我們不能夠停留在達標的基礎上,要迎頭趕上。老師看你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非常好,以后還需要注重練習與提高。將自己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練習來強化,這樣才能夠使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這樣對學生既有鼓勵又有要求的評價方式,學生更加容易接受。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的成績,“灌入式”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手段,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了解學生,與學生及時溝通,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創新激勵評價方式,不斷反思、總結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