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璽哲 張珈瑜/文
近年來,文化旅游在我國發展迅速,國內文旅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文化旅游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以“空間敘事”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文化資源可持續開發、提升文化旅游體驗質量、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等優點,為我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本文以四川省米易新山傈僳族鄉為例,以非遺“空間敘事”文旅模式為切入點,結合當地傈僳族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旅游資源,通過建立旅游景區、打造旅游線路、建設旅游設施、完善旅游接待體系等方式,深入挖掘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內涵和文旅價值,為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借鑒。
本文所論的“空間敘事”模式,是以人文地理學、社會人類學等學科為背景,在傳統田野調查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經過提煉、歸納后形成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模式。它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內容:一是文化空間,包括文化空間的歷史發展脈絡、民族文化特色、地域環境特點等;二是社會空間,包括社會群體、社會階層、社會關系等;三是人文景觀空間,包括建筑形態、景觀風貌、道路交通等;四是象征空間,主要包括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1]。“空間敘事”模式強調非遺的整體性保護,既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的生態環境,又要保護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使其既能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又能滿足當代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需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定的空間,是文化和社會生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非遺文化空間的建構是指非遺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等社會背景下,通過物質、制度和精神等多維度地呈現,建構一個具有其鮮明特征和獨特價值的社會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空間是指以物質載體為基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體內容,具有獨特精神內涵和社會意義,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特定空間。在非物質文化空間建構中,物質空間是前提和基礎[2]。首先,非遺文化空間必須以一定的物質載體為依托,包括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建筑空間、服飾等。其次,非遺文化空間必須以特定的場所為載體,包括表演藝術、節慶儀式、教育基地等。最后,非遺文化空間還要以制度與精神為支撐,包括保護制度、傳承人制度等。在新山傈僳族非遺文化空間建構中,首先要將這些物質載體進行系統梳理和分類,根據不同類別進行保護和傳承。其次要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標準。通過相關制度的完善和非遺文化空間建構的不斷推進,促使新山傈僳族非遺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
四川省新山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依托,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民族文化生態,是展示新山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新山傈僳族非遺在發展過程中,基于當地旅游發展需要,以“空間敘事”的文旅模式,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結合當地傈僳族文化特色,以“文旅結合”的形式進行展示和宣傳。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譯為知識產權,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具有價值的品牌。文化旅游IP是文化資源和旅游產品之間的紐帶,更是旅游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文旅IP可以分為物質文化IP、非物質文化IP和空間文化IP三類[3]。物質文化IP是指由具體的物品承載的文化內容,如文物、建筑、景觀等;非物質文化IP是指由特定的非物質形態所承載的文化內容,如民俗、傳說、神話等;空間文化IP是指由特定空間所承載的空間故事,如建筑、景觀、道路等。
以“空間敘事”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中,打造“文化旅游IP”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深度挖掘并梳理本地區的人文資源,構建本地區特有的故事體系,形成獨特的旅游體驗;二是以文化資源為依托,以創新為手段,打造特色鮮明、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主題景區,形成具有獨特吸引力與美譽度的景區品牌;三是以故事化與情景化為基礎,打造獨具特色的主題活動。例如,在新山,可以打造以《阿考史詩》為核心內涵的“阿考文旅IP”,在主題上選取“阿考”這位傈僳族祖先、英雄進行設計;在場景上應用多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
以“空間敘事”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要求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和建設要深挖文化內涵,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文化資源是文旅項目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旅游開發的主要內容,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敦煌莫高窟是我國重要的文物遺產,在保護過程中對其進行了合理開發和利用,形成“敦煌文化”[4]。在此基礎上,文旅項目在開發過程中要深挖“敦煌文化”這一核心內容,并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和開發。
在建設新山非遺文旅時,可以將其與當地的自然景觀結合起來,并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自然環境發展特色旅游業;也可以將當地著名歷史人物和經典故事與新山傈僳族鄉結合起來,打造全新的文旅項目。通過對“傈僳族非遺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利用,使“傈僳族非遺文化”在文旅項目中發揮出最大的價值,讓游客能夠通過文旅項目更加了解我國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
以“空間敘事”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通過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賦予其新的主題,使傳統文化得到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主題的創新,主要通過對當地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創新,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
首先,在歷史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方面,要根據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特色來設計主題旅游項目。例如,在新山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地區,可以重點打造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當地少數民族獨特的建筑、服飾、習俗等物質文化資源。
其次,在創新傳統文化主題方面,可以依托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來設計主題旅游項目。例如,在擁有豐富人文景觀資源的我國西南地區,可以重點打造以山水景觀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在我國擁有豐富自然景觀資源的北方地區,可以重點打造以森林景觀為主題的旅游項目。總之,要將傳統文化與當地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結合起來,促使當地旅游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文化旅游發展中,以“空間敘事”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注重將文化元素與旅游場景進行融合,通過對文化旅游體驗空間的創建來吸引游客,使其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內涵、歷史底蘊等方面的魅力。在創建體驗空間時,要在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游客的身體感受、心理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結合當地旅游資源及文化特點進行設計,在景區內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以滿足游客對文化旅游體驗的需求。
首先,以游客的需求為導向,將文化元素與旅游場景進行融合。以游客的體驗需求為導向進行文化旅游空間的設計和布局,根據不同的旅游場景對其進行相應的布置和設計,使其更有張力和特色。同時,還要重視對旅游場景內各種元素之間的關聯研究。
其次,以地方特色為基礎。在進行文化旅游空間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地方特色,將其與當地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例如,在設計某一景點時,可以參考當地傳統節日、民俗等,將其作為重要元素融入空間設計中。這種設計不僅可以滿足游客對空間設計美感要求,還能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更有體驗感和參與感。
最后,要注重空間場景與旅游活動的匹配。文化旅游體驗空間是一個由多種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文化旅游體驗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空間場景設計時,要注重空間場景與文化活動之間的匹配性,避免出現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問題。同時還要考慮到游客參與度、體驗感等因素,根據不同游客群體對文化活動提出的需求進行相應調整和創新。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旅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如將文化資源與科技融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等。空間敘事模式下的文旅融合模式可以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如通過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景區內植入現代高科技設施,如全息投影、全息音響、體感交互設備等,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如運用 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等技術對歷史文化進行重現等,都可以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歲月沉淀和歷史積淀,不斷傳承與發展而得的產物。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的挑戰。
首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面,“空間敘事”模式強調傳承人與文化空間之間的關系。“空間敘事”模式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其所處的環境相結合,以動態、系統、多元、開放等理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不僅可以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還能使其產生“空間敘事”效應。新山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以“空間敘事”為導向,將傳承人與其所處環境結合,使傳承人和文化空間形成“共生”關系,從而推動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傳承。
其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融合發展方面,“空間敘事”模式強調體驗性、互動性[5]。四川省米易新山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域特點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吸引著眾多游客。具體而言,新山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間內呈現出來的獨特文化形態。這種特殊的地域空間是由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歷史階段所形成的特定社會文化背景和社會群體共同創造出來的。
新山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以其獨特的地域空間為基礎,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等為依托。“空間敘事”模式可以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與傳承人和當地居民產生互動,一方面,使游客對當地民俗生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游客與傳承人、居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