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李亞玲(通訊作者) 方丹 王嘉琪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試點實驗室之江實驗室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室 浙江杭州 310000)
現代服務業是促進國民經濟穩固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可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勞動就業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2]。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將發展現代服務業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促進服務業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轉型是新時代的要求。浙江作為數字經濟先發地,借助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新經濟,2022年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三新”經濟增加值達2.2萬億元,對全省生產總值貢獻達28.1%。浙江也深化服務業改革,積極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率先在電商、物流、貿易、金融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經驗,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如阿里巴巴、物產中大等,對服務業轉型升級有溢出帶動作用[3]。為了更好發揮浙江自身的優勢,全面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通過梳理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瓶頸和問題,以提出促進現代服務業在浙江省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為建設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被提出,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正式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的表述,并沿用至今[4]。根據2012年《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的定義,現代服務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它既包括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態,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和提升。“四新、三高、兩少”是現代服務業區別于傳統服務業的顯著特征[5]。
目前,我國尚未對現代服務業的統計口徑和行業范圍給出權威標準,研究學者對現代服務業的范圍界定也尚未達成統一[6-8]。通過參考《“十三五”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和《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結合浙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需求,本文對現代服務業統計范圍采取了較為寬泛的界定標準,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行業分類標準篩選出10個行業門類作為現代服務業,其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房地產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2.1 規模總量持續增長,區域集聚示范效應顯現
據浙江省統計局數據,202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2185億元,比上年增長2.8%,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的54.3%,穩居全國前四水平。浙江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從2012年的4.7∶49.6∶45.8調整為2022年的3.0∶42.7∶54.3,第三產業比重提升8.5個百分點,于2015年完成了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的轉變,服務業成為浙江省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2014年以來,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始終保持較快的增長趨勢,從2014年的11409.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6966.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4%,與全省GDP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相比高出3.5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由2014年占比28.5%增加到2021年的36.7%,在浙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愈加顯著。2014—2021年,現代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占比分別為63.4%、36.6%,其中生活性服務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略高于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在政策引導推動下發展成效顯著,2021年增速打破下降趨勢,同比增長率回彈至12.8%。現代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增速近年來有所放緩,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穩步提升的趨勢。
浙江省因地制宜發展塊狀經濟,各類專業市場亮點紛呈,各地區獨具特色的服務業產業得到一定的發掘和發展。從2021年現代服務業法人單位數分布情況來看,杭州、寧波的法人單位數居全省前列,分別為24.5萬個和12.9萬個,整體占全省總量的52%。各地市的經濟發展重心有所差異,但總體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主,法人單位數占比均高于30%。杭州市法人單位數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28.4%和18.6%;舟山市和衢州市法人單位數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占比較高,分別為16.8%、11.2%;金華市與其他地市相比,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優勢較大,法人單位數占比為11.0%。浙江通過政策引導,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集聚發展示范區建設,打造服務業高能級平臺,從產業集群到特色小鎮,行業專業化多樣化聚集步伐加快。義烏小商品市場、海寧皮革市場、紹興輕紡市場等享譽國內外;杭州為打造現代服務業標桿城市,圍繞八大重點產業積極布局千億產業園區;寧波、舟山大力發展以港口物流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海空聯動發展塑造出新優勢。

圖1 2014—2021年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及同比增長

圖2 浙江省2021年現代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數
2.2.2 行業結構升級優化,高技術服務業引領作用明顯
浙江現代服務業不僅總量規模持續擴大,發展質量也大幅提升,內部行業結構不斷優化。對比2014年和2021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內部結構可以看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由11.4%上漲到17.5%,房地產業增加值占比上漲了0.9%,科學技術服務業增加了0.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占比出現了明顯降低,由12.1%下降到8.4%。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積極響應“互聯網+”戰略行動,緊抓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經濟社會轉型機遇,高技術服務業迎來了飛速發展,2014—2021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8%,分別高出現代服務業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近年來,浙江省積極促進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主動能。
2.2.3 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吸納就業成效顯著
現代服務業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浙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大量從業人員從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2017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數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近年來,浙江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大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就業形勢總體穩中向好,就業環境逐步改善。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已演變為“三、二、一”模式,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更加匹配。
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就業人員數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從2014年的469.7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755.6萬人。2014年以來,現代服務業就業人員數年均增長率達4.9%,總體高于其他產業,充分顯示了現代服務業產業的活力。從現代服務業內部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據來看,行業就業人員總數在不斷擴大(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除外)。從增速來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就業人數增長最快,2019年末該行業實現就業人數67.1萬,相比2014年,增長33.8萬人,年均增速為12.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排在第二位,2019年末實現就業人數82.3萬,相比2014年增長37.0萬人,年均增速同樣超過10%。

表1 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分行業就業人數 (單位:萬人)

圖3 2014年(內環)和2021年(外環)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分行業產業增加值占比情況
從2019年浙江省各市現代服務業分行業就業人數可以看出,浙江省各市現代服務業就業人數在不同行業領域占比有較大差異。浙江省總體就業人員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較多,占服務業整體的20.8%,其次為教育行業占比為18.9%。杭州市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人員最多,2019年就業人員為26.3萬人占浙江省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就業人數的75.5%。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在杭州市GDP中的占比逐年增加,為杭州市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吸納就業人員的主力軍。寧波市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就業人員占比本市總服務業就業人員的29.74%。嘉興市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就業人員占比加大,占比本市總服務業就業人員的24.68%。舟山市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員占比高達19.44%。不同地市的就業與其經濟發展重心有較大相關性,發展較好的行業能為本市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浙江省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存在區域、行業發展失衡的現象。浙江現代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區域差異與各市GDP保持高度一致性,呈現東北部高于西南部的趨勢,杭州和寧波兩地主導地位顯著。但現代服務業法人單位排名第一的杭州(47.3萬個)是舟山市的14.0倍、麗水市的13.9倍,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法人單位數杭州和舟山相差近30倍。一方面,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數字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存在較大差異是造成服務業現代化水平差異較大的原因。根據浙江省經信廳和省統計局對2020年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綜合發展情況的評估,第一梯隊的杭州市以137.2分斷層第一,而舟山(69.8分)和麗水(67.3分)的數字經濟發展僅達到杭州一半的水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也是導致各地市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均衡的內在因素。其中全省創新資源在杭州集聚明顯。杭州具備浙江大學、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成為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活力的創新高地和創業沃土。
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主要支撐,在服務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信息化、智能化成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9]。近年來,浙江省智能技術和產業蓬勃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在智能核心技術供給方面仍相對薄弱。在硬件層面,智能芯片設計能力較為先進,但高端制程制造、高端封測等環節仍較為缺乏。智能芯片配套支撐產業呈現小而散的格局。在軟件層面,以系統軟件為代表的卡脖子領域,缺乏超前研發布局。在算法層面,盡管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在自然語言處理、商品推薦、語音識別等領域積累較為深厚,但在大型預訓練模型、強化學習等領域,與國際尚存在差距。整體而言,浙江省內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生態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各企業間的技術協同、產品的互聯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動仍需要進一步打通。
本文將現代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其中生產性服務業面向生產端,具有信息、技術密集的特點,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在數據分析、過程優化、實時監控等方面進行賦能,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生活性服務業面向的是更廣大的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其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不言而喻,如智能客服、智能推薦、智能設計等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的需求。行業的轉型升級對交叉領域的人才需求是巨大的,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服務企業需要復合型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相應信息與通信技能,還需要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和科學決策能力,同時對行業知識具備專業的了解。例如,醫學人工智能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浙江省多數院校尚未完全進行跨學科專業與課程的設計,學科之間的交流和滲透較少,難以滿足培養醫學與人工智能復合知識背景人才的需求。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勢必會取代一些崗位,同時也催生出新的業態,帶來新機遇。浙江是平臺經濟大省,涉及重點網絡交易平臺500余個,電商經營主體2000萬家。平臺經濟蓬勃興起、縱深發展,但問題不斷凸顯,如平臺壟斷現象、糾紛取證困難,以及平臺類型復雜等都為監管帶來重重困難。平臺經濟的高度集中使大量個人數據被少數企業掌握,催生了“大數據殺熟”“誘導消費”“隱私挖掘”等亂象,深度沖擊了社會管理秩序,為社會治理帶來了諸多挑戰。近年來,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業態蓬勃發展,在滿足群眾需求、拉動消費、促進靈活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虛假宣傳、套路促銷、流量造假、隱晦售假、服務違約等亂象,亟待治理。根據浙江省市場監管管理局數據,2022年立案查處價格欺詐、無底線營銷等突出問題案件達3136件。除了網絡直播外,網約車、網絡貨運等新業態也存在著治理主體不清晰、法律法規不完善等治理難點。因此,亟須補充多元化的監管和治理模式,構建系統、全面的技術治理體系。
突出政府戰略引導地位和統籌協同作用。建立健全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明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方向、關鍵目標和實踐路徑,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戰略方向和行動指引。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的內涵和統計范圍界定,明確細分領域的分類框架,建立完善的統計數據匯聚渠道及核算方式,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多源數據融合,提升現代服務業統計數據豐富程度。通過專項資金、惠企補貼、獎懲激勵等外部性補償工具降低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門檻,引導更多傳統企業、中小型企業等市場主體共同參與到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研發、智能服務產品轉化量產等生產環節當中。全力支撐杭州、寧波、溫州、金義等區域服務業經濟圈高質量協同發展,打造一批省級高能級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加快實現人工智能與現代服務業“雙賦能”。充分發揮杭州、寧波等重點城市的“領頭雁”帶動作用,挖掘一批國家級服務業示范企業,為全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浙江樣板。
構建“信息技術+”復合型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完善以跨學科專項研究任務為牽引的學術訓練和實訓實踐環節設計,借助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等,加快培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雙優人才,推動溫臺地區國家職業教育高地試點建設,實現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人才供給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聚焦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關鍵環節,明確產業全鏈過程中在戰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等方面的資源需求,深入貫徹實施“鯤鵬行動”“百院千企引萬才”行動等重點人才計劃,提高現代服務業“各類”“各層”“各種”人才供給韌性和可持續性。
依托“浙里人才之家”等重大應用平臺,實施更加靈活的人才動態管理機制,探索利用重大技術聯合攻關、交叉類研究項目等方式,吸引來自不同學科領域骨干力量組建跨學科導師團隊、新型研究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載體,突破行業壁壘、學科界限的約束,形成“交叉融合、集成創新、持續攻關”的常態化運行機制。
探索以技能要素為核心的人才評價制度和獎勵機制,引導企業對技能要素、創新性勞動的認可,建立以政府表彰為引領、行業企業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體系,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探索建立智能服務業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暢通職業發展和職稱晉升渠道。
積極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建立全國乃至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以繼續深化杭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為抓手,全力支持寧波、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聯盟。發揮省內龍頭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的創新引領優勢,由企業聯合研究機構、高校組建創新聯合體,以需求為牽引,加強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研發聯合攻關,破除智能技術與現代服務業發展“兩張皮”現象,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
聚焦現代服務業智能化建設,打造“智能技術+數字平臺”工具支撐體系,加快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多元主體網狀聯結機制,破除傳統服務業中垂直分工的組織管理模式,推動現代服務業產業鏈上下游多元主體間實現共享共贏。鼓勵掌握先進技術、綜合實力強的企業帶頭構建平臺型生態體系,增強技術、品牌、渠道等重點要素跨地區、跨行業整合能力,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引領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
圍繞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建設,通過數實融合、數字孿生等智能工具推動服務業企業在產品開發上從傳統功能輸出型向復合智能引導型,加快拓寬服務邊界,重構產業經濟服務模式,有效提高現代服務業生產鏈柔性和供應鏈敏捷性。鼓勵省內互聯網平臺、行業龍頭企業立足自身稟賦優勢,率先在電商、物流、教育、醫療等數字化基礎較好的行業開展應用試點示范,激發高新技術的集群式創新能力,打造一批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浙江品牌”。
依托浙江省產業大腦數據中樞和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加快實現現代服務業產業數據潛力釋放,利用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智能技術對數據資源進行開放利用,探索現代服務業發展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等創新情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智能化發展。
依托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浙里康養”和“浙里善育”等重大應用建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進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技術與生活服務場景的融合發展,豐富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養老、數字文旅、數字體育等行業智能化服務業供給,不斷拓展數字生活消費空間。
打造企業、行業、政府等多元主體參與、多措并舉、協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解決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用中的安全、隱私、倫理等問題。企業層面,加強現代服務業企業自律管理,提升創新活力。對內主動尋求科學的管理方式進行自主管理、自我約束,例如制定倫理準則、研發技術治理工具等,加強內部審查規范企業管理制度。對外把握好市場動態,明晰國家調控政策,積極提升自身實力,力求自身的長久發展。行業層面,推動構建現代服務業規范發展的標準體系。鼓勵由行業協會牽頭制定現代服務業智能化技術標準與行業自律公約,建立有序開放的平臺生態,加強公眾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平臺企業的監督,提升平臺企業合規經營的公開度與透明度。政府層面,積極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治理的規則體系,健全公共數據安全制度體系。政府應持續完善技術研發過程的倫理規范,避免數據采集過程中的隱私問題和算法開發中的偏見問題,強化產品與服務的質量監測和使用評估,加強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應用落地中的風險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