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口腔科,天津 300052)
1.1 一般資料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收治的70 例錯伴牙列缺損患者分為對照組(35 例)和試驗組(35 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18 例;年齡22~58 歲,平均(38.44±6.07)歲;安氏分類法[3]:Ⅰ、Ⅱ、Ⅲ類分別為11、15、9 例;牙列缺損部位:前牙、后牙、前后牙缺損分別有16、13、6 例。試驗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19 例;23~57 歲,平均(38.59±6.16)歲;安氏分類法:Ⅰ、Ⅱ、Ⅲ類分別有10、17、8 例;牙列缺損部位:前牙、后牙、前后牙缺損分別有17、14、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口腔修復學(第2 版)》[4]中牙列缺損的診斷標準相符,同時伴鄰牙移位、牙列不齊、牙齒傾斜等錯畸形;近3個月無口腔矯正或種植史。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口腔疾病;患有嚴重臟器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入院后,先予以兩組患者面形、牙弓形狀及殘留牙等口腔檢查,并行全口曲面斷層片拍攝,進行修復模型的設計與制作,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對照組患者行口腔種植修復治療:消毒鋪巾后,行術區麻醉,確定植入點,沿著牙槽嵴頂行“L”或是“H”形切口,行骨膜剝離以便骨面顯露,植入適宜種植體,種植體長度應比原牙根長2 mm,扭矩30 N·cm,按照牙槽骨骨量選取對應系列的鉆頭鉆孔,采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創面沖洗,將純鈦螺絲植入,進行牙齦組織瓣縫合后,將創面關閉。術畢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并于術后7~10 d 拆線。待骨、種植體緊密結合后,行二期手術,矯正錯牙,行烤瓷冠修復。試驗組患者行口腔正畸結合修復治療:①口腔正畸治療,先行記錄、制取模型,行頭顱全景、正側頭像X 線拍攝,綜合評估患者口腔情況,結合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使用方絲弓或是直絲弓,固定矯治患者牙列不齊情況,使傾斜牙齒直立,充分分配牙齒間隙,并糾正妨礙修復咬合關系的牙齒,通過保持器進行相應的固定,根據患者情況設定矯正時間,一般需在正畸治療6~12 個月后再行修復治療。②口腔修復治療,待正畸治療達預期目標后,將固定托槽摘除,并結合患者缺損牙情況行種植修復,具體方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完成口腔修復治療后均隨訪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治療后3 個月參考《口腔修復學(第2 版)》[4]中的相關標準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共分為優(種植體牢固、未見松動,牙列整齊,X線檢查顯示種植體垂直向骨吸收<0.2 mm,種植體周圍未見透射影)、良(種植體未有松動,牙列整齊,0.2 mm ≤ 種植體垂直向骨吸收<0.4 mm,種植體周圍未見顯著透射影)、可(種植體略有松動,種植體周圍可見小范圍透射影,0.4 mm ≤種植體垂直向骨吸收在<0.5 mm,患者并無不適感)、差(種植體松動,種植體周圍可見大范圍透射影,患者術后顯著不適),總有效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咬合功能。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時均經T-scan 咬合分析儀(Tekscan,型號T-SCAN III V7.0)測量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觸面積以及咬合力不對稱指數,評定患者咬合功能。③牙周指標。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時通過齦溝出血指數(SBI)[5]、牙齦指數(GI)[6]、菌斑指數(PLI)[7]評定患者牙周情況。其中,SBI 共計6 級,即0~5 分,0 分為齦緣、齦乳頭外觀健康,輕探齦溝未見出血;1 分為齦緣、齦乳頭外觀健康,輕探齦溝有出血情況;2 分為牙齦因炎癥可見顏色變化,未見腫脹或是水腫,探診可見出血;3 分為牙齦因炎癥存在顏色變化、輕度水腫情況,探診可見出血;4 分為牙齦伴顏色變化且腫脹顯著,探診可見出血;5 分為牙齦存在顏色變化,且腫脹顯著,時伴潰瘍,探診可見出血或自動出血。GI 分4級,即0~3 分,0 分為牙齦健康;1 分為牙齦有輕度炎癥、顏色變化與水腫,探診未見出血;2 分為牙齦炎癥中等,牙齦呈紅色,伴水腫且光亮,探診可見出血;3 分為牙齦炎癥較為嚴重,牙齦可見顯著紅腫、潰瘍,并伴自動出血情況。PLI 共分4 級,計分0~3 分,0 分為齦緣部位無菌斑;1 分為齦緣部位牙面可見薄菌斑,視診未可見,探針尖刮牙面可見牙菌斑;2 分為齦緣或鄰面可見中等量菌斑;3分為齦溝內、齦緣部位、鄰面均可見大量軟垢。分值越低表明牙周情況越佳。④不良反應。統計患者牙列間隙、牙齒松動、牙齒移位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咬合功能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3 個月兩組患者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觸面積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咬合力不對稱指數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咬合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咬合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最大咬合力(kg) 最大咬合接觸面積(mm2) 咬合力不對稱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對照組 35 7.49±0.76 23.52±5.21* 133.07±12.84 248.66±22.76* 40.15±4.07 18.40±2.06*試驗組 35 7.45±0.83 28.46±6.03* 136.76±12.61 306.27±32.46* 40.06±3.88 14.13±1.95*t 值 0.210 3.667 1.213 8.597 0.095 8.906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3 個月兩組患者SBI、GI、PLI 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 分,±s)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 分,±s)
注:與治療前比,*P<0.05。SBI:齦溝出血指數;GI:牙齦指數;PLI:菌斑指數。
組別 例數 SBI GI PLI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對照組 35 1.44±0.66 0.88±0.21* 1.70±0.25 1.20±0.21* 1.82±0.30 1.01±0.20*試驗組 35 1.43±0.68 0.39±0.12* 1.69±0.23 0.85±0.11* 1.80±0.32 0.80±0.11*t 值 0.062 11.985 0.174 8.734 0.270 5.443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SBI、GI、PLI 可以評價牙周健康狀況。在修復治療錯伴牙列缺損的同時行正畸治療可糾正牙列不齊情況,改善患者咬合關系,更好地恢復口頜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防腐、抗菌效果更佳,更利于牙周組織健康[10]。本研究中,治療后3 個月試驗組患者SBI、GI、PLI 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行正畸聯合修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牙周組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