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瓊,王 潔
(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腫瘤內科,上海 200020)
乳腺癌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惡性腫瘤,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在乳腺癌中過表達提示預后較差,因此,HER-2 陽性乳腺癌一直是廣大學者的研究熱點[1]。吡咯替尼是一種靶向HER-1、HER-2、HER-4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其抗腫瘤療效好,安全可靠,是一種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的有效藥物。有研究證明,吡咯替尼可明顯延長HER-2 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2]。但長期應用吡咯替尼,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其中以腹瀉最為常見,其中≥ 3 級的腹瀉反應發生率仍處于較高水平,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現階段針對吡咯替尼引起腹瀉的原因、應對方式等研究仍是空白。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腸道益生菌在HER-2 陽性晚期乳腺癌治療中對患者抗腫瘤療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2021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診治的40 例HER-2 陽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 例。對照組患者病程0.8~4 年,平均(2.35±0.25)年;年齡32~78 歲,平均(48.18±2.15)歲;體質量40~55 kg,平均(48.58±2.58) kg。觀察組患者病程0.5~5 年,平均(2.39±0.27)年;年齡31~79 歲,平均(48.15±2.14)歲;體質量41~57 kg,平均(48.61±2.59) kg。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年版)》[3]中的HER-2 陽性乳腺癌診斷標準;②癌癥晚期;③美國東部協作腫瘤組體能狀況(ECOG-PS)[4]評分0~1分;④擬接受吡咯替尼治療至少6 個月;⑤預計生存期>0.5 年。排除標準:①患有腸易激綜合征或腸炎;②具有腸道手術史或腹盆部放療;③大小便失禁;④正在使用活性瀉藥、抗腹瀉、抗生素、抗真菌、抗寄生蟲或抗病毒藥物;⑤存在器官功能不全。本研究已經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患者均接受常規化療,靜脈滴注多西他賽注射液(Sanofi-Aventis Deutschland GmbH,注冊證號H20140086,規格:0.5 mL∶20 mg),75 mg/m2,化療第1 天給藥,1 次/3 周,每3 周為1 個治療周期,靜脈滴注注射用曲妥珠單抗[Genentech Inc.,注冊證號S20181016,規格:440 mg(20 mL) / 瓶],首次8 mg/kg 體質量,化療第1 天給藥,1 次/3 周,后續使用劑量為6 mg/kg 體質量,每3 周為1 個周期,共治療6 個周期。同時,給予對照組患者馬來酸吡咯替尼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0013,規格:80 mg/片)治療,400 mg/次,1 次/d,依據《化療相關性腹瀉的評價與防治》[5]中的相關標準評估腹瀉程度,如出現3 級及以上腹瀉,加用止瀉藥,并依據具體情況進行減量,減量為320 mg/次,1 次/d,或者停藥。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同時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規格:0.21 g/粒)治療,0.63 g/次,3 次/d。均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其中完全緩解為患者癥狀、體征、病灶完全消失,且維持4 周及以上時間;部分緩解為患者癥狀、體征部分消失,腫瘤病灶最大長徑總和縮小>30%,且維持4 周及以上時間;疾病穩定為患者癥狀、體征無加重,腫瘤病灶最大長徑總和縮小≤ 30%或者增大≤ 20%;疾病進展為患者癥狀、體征加重,腫瘤病灶最大長徑總和增大>20%[6]。客觀緩解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②T 淋巴細胞亞群。分別于治療前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庫爾特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型號:CytoFLEX SRT]測定外周血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③炎癥因子。采血方式同②,血液以3 500 r/min 離心15 min 后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使用免疫透射比濁測定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④腹瀉發生情況。依據《化療相關性腹瀉的評價與防治》[5]中相關腹瀉分級的相關標準進行腹瀉分級,每天大便較治療前增加<4 次,排出物量輕度增加為1 級;每天大便次數較治療前增加4~6 次,排出物量中度增加,不影響日常生活為2 級;每天大便次數較治療前增加≥ 7 次,失禁,需24 h 靜脈補液,住院治療,影響日常生活為3 級;危及生命(如血液動力學衰竭)為4 級;死亡為5 級。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T 淋巴細胞亞群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CD8+百分比降低,且觀察組上述指標變化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0 33.60±1.62 35.80±1.55* 40.26±1.58 32.10±1.53* 0.83±0.04 1.12±0.05*觀察組 20 33.61±1.57 38.29±1.21* 40.25±1.47 30.63±1.54* 0.84±0.05 1.25±0.03*t 值 0.020 5.663 0.021 3.028 0.698 9.971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C-反應蛋白(mg/L) 白細胞介素-6(ng/L) 腫瘤壞死因子-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0 26.60±1.68 15.24±1.75* 5.26±0.22 2.88±0.17* 6.47±1.13 3.15±0.17*觀察組 20 26.52±1.75 10.37±1.81* 5.25±0.25 1.67±0.15* 6.50±1.11 2.12±0.14*t 值 0.147 8.651 0.134 23.868 0.085 20.916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腹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腹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腹瀉發生情況比較[例(%)]
乳腺癌是危害我國女性健康及生命的主要惡性腫瘤類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人數超過26萬,在所有女性惡性腫瘤疾病中占比約15%,在罹患乳腺癌的患者中近30%表現出HER-2 基因過表達的情況,且HER-2 陽性的乳腺癌患者病情嚴重、臨床預后不佳[7]。近年來,隨著創新藥的應用,新藥吡咯替尼在乳腺癌領域中獲得顯著的科研成果,采用吡咯替尼靶向藥治療可抑制癌細胞生長、擴散。但吡咯替尼應用的同時,會產生腹瀉等藥物不良反應,因此需要輔以腸道益生菌治療。
吡咯替尼是一種小分子不可逆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與HER-1、HER-2、HER-4 的胞內酪氨酸激酶區ATP 結合位點共價結合,阻斷磷酸化,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通過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及免疫指標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及CD4+百分比、CD4+/CD8+比值更高,CD8+百分比更低,提示吡咯替尼聯合腸道益生菌治療HER-2 陽性晚期乳腺癌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研究發現,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正常細胞也被破壞,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微環境發生改變,而吡咯替尼在惡性腫瘤免疫應答抑制方面有明顯的作用,可殺死大量癌癥細胞,促使更多的新抗原被釋放入血,從而使血液循環中的更多T 淋巴細胞被激活,激活后的T 淋巴細胞可向腫瘤組織周圍進行遷移和浸潤,從而增加T 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提高抗腫瘤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時間[8]。腸道菌群參與形成一種由免疫與化學等多種功能共同構成的微生態屏障系統,可促進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發育和維持協助人體代謝。益生菌與吡咯替尼聯合治療,可能進一步放大腫瘤組織局部的免疫反應,改善腫瘤的免疫微環境,增強患者胃腸道免疫功能[9]。
針對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為主要治療方法,而各種抗癌藥物的應用可引起腹瀉等不良反應。腹瀉的發生導致胃腸微生物環境失衡,同時增加了炎癥反應刺激,導致炎癥加重,從而導致實質細胞發生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因此,炎癥因子促進了癌細胞的擴散與轉移,加重了乳腺癌的進展,不利于癌細胞的控制。益生菌與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可維持機體免疫功能,促進食物消化與吸收 ;當腸道微生物群失衡時,炎癥因子升高,而增加益生菌的攝入,可起到促進腸道微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對炎癥因子起到顯著的抑制作用,改善腸道炎癥反應,緩解腹瀉[10]。同時,腸道益生菌(雙歧桿菌)為腸道的有益菌群,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具有較好的安全性[11]。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炎癥因子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腹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吡咯替尼聯合腸道益生菌治療HER-2 陽性晚期乳腺癌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緩解患者腹瀉癥狀。
綜上,吡咯替尼聯合腸道益生菌治療HER-2 陽性晚期乳腺癌療效顯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緩解吡咯替尼治療所致的腹瀉反應。但本研究對樣本觀察時間較短,需進一步完善設計后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