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霞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醫學中心,廣西 欽州 535000)
脂肪肝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肝臟病理性改變,其主要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早期患者并無明顯的癥狀表現,部分可表現為右上腹部不適、乏力等癥狀。脂肪肝給患者帶來的危害很大,如引起肝細胞變性,損害肝臟功能,引發肝硬化甚至肝癌;導致血液黏度增加引發動脈硬化;會加重糖代謝的功能紊亂而引發糖尿病;使血管壁因堆積的脂肪而變窄引發高血壓;還可能引發心臟病導致猝死,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主要通過體格檢查、病史詢問、影像學檢查(CT、磁共振等)對患者的發病情況及嚴重程度予以判斷[1-2]。通過體檢可發現脂肪肝及其嚴重程度,給予針對性的處理方案,及時控制病因,進而延緩病情進展,改善預后[3-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為臨床制定針對性治療及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月于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體檢的610 例體檢者的體檢資料,根據研究對象是否患有脂肪肝分為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分別為215、395 例,體檢者均來自欽南區與欽北區的6 個社區(東風社區、東南社區、江濱社區、中山社區、三宣堂社區、城西社區),納入標準:①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研究對象的體檢資料均準確完整;②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研究對象認知和言語功能正常;③脂肪肝組研究對象同時符合《中國脂肪肝防治指南》[5]中脂肪肝的相關診斷標準;肝實質呈密集點狀高回聲(回聲強于脾、腎),肝遠場回聲衰減,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輕至中度肝臟腫大,邊緣角圓鈍。排除標準:①伴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等肝部疾病史;②合并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③合并惡性腫瘤。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①統計兩組體檢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吸煙史(有、無)、飲酒史(有、無)、婚姻狀態(已婚、未婚)、尿酸(UA)、血紅蛋白(Hb)、血小板計數(PLT)、脂代謝異常情況、維生素D 缺乏情況、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空腹血糖(FPG)。分別取兩組體檢者空腹靜脈血6 mL,其中3 mL 以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北京指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421)檢測Hb、PLT、UA 水平,另3 mL 靜置30 min 后置于離心機離心20 min,轉速3 000 r/min,使用速率法檢測血清ALT水平,使用過氧化物酶比色法檢測血清FPG 水平。將三酰甘油>150 mg/dL、總膽固醇>20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2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5 mg/dL 判定為脂代謝異常;將25 羥基維生素D<20 μg/L 判定為維生素D 缺乏[6]。②比較脂肪肝組和非脂肪肝組體檢者的臨床資料,對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單因素分析脂肪肝組BMI、UA、Hb、PLT、ALT、FPG 水平均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且其中有吸煙史、有飲酒史、脂代謝異常以及維生素D 缺乏體檢者占比均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體檢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態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體檢人群是否患脂肪肝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而后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 結果顯示,BMI 較大(OR=2.218)、有吸煙史(OR=2.270)、有飲酒史(OR=2.098)、UA 水平較高(OR=1.933)、Hb 水平較高(OR=2.421)、PLT 水平較高(OR=2.462)、脂代謝異常(OR=2.705)、維生素D 缺乏(OR=2.349)、ALT 水平較高(OR=1.962)、FPG 水平較高(OR=2.010)均為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目前隨著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化,脂肪肝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且逐漸趨于年輕化,若未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及治療,隨病情加重可導致肝硬化、肝癌等結局[7]。因此,確定體檢人群發生脂肪肝的高危因素,從而給予及時有效的預防措施,對降低脂肪肝風險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經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BMI較大、有吸煙史、有飲酒史、UA 水平較高、Hb 水平較高、PLT水平較高、脂代謝異常、維生素D 缺乏、ALT 水平較高、FPG 水平較高均為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臨床上主要借助BMI 衡量體質量是否處于標準范圍內及胖瘦程度,BMI 偏高者說明體質量超重,機體有過多的脂肪含量未能及時得到消耗,進而囤積于肝臟等部位,此類群體相較于正常BMI 范圍者而言,發生脂肪肝的概率更大[8]。香煙中含有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經釋放兒茶酚胺,使血漿中游離脂肪酸水平升高,而游離脂肪酸又可被肝臟和脂肪組織攝取而合成三酰甘油;同時,兒茶酚胺也會促進脂質釋放,進而引發脂肪肝;大量飲酒對肝臟產生的毒性較大(主要因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明顯增加所致),易降低肝臟組織對脂類物質的代謝能力進而使其蓄積于肝細胞中,攝入量越多、濃度越高,引發脂肪肝的風險越高[9]。喜食高能量、富含嘌呤等類型的食物者患高尿酸血癥的風險較高,UA 水平異常升高可誘導一系列的氧化應激、內質網應激反應,利于脂質合成,同時可引發胰島素抵抗而促進脂肪在肝臟細胞中的蓄積,進一步增加脂肪肝的發生風險。Hb、PLT 水平較高可引發機體血常規紊亂,血小板釋放功能有所下降,肝臟內血管徑趨于狹窄,相應纖維組織大量增生,肝臟的脂質代謝出現失衡,進而患者有較高的脂肪肝發生風險。脂代謝異常屬于一類生理病理過程,其主要是指機體的脂類物質的合成、吸收、轉運等過程發生異常,可進一步產生過多脂肪并沉積在肝臟組織中,超出肝臟的代償范圍,進而形成脂肪肝[10]。此外,若缺乏維生素D 可對機體的胰島β細胞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加重糖耐量異常狀態,促進游離膽固醇的蓄積,進而導致肝臟脂肪的變性;另一方面FPG水平的升高同可引發胰島素抵抗,致使肝臟大量合成三酰甘油并蓄積于肝內,進而導致脂肪肝[11]。ALT 升高越明顯對應患者肝細胞損傷越嚴重,肝細胞代謝發生異常,有更高的脂肪肝發生風險[12]。
針對上述危險因素,臨床上建議采取如下措施:①對于BMI 偏高患者,需對其進行飲食、運動等方面的調理,控制能量攝入、保持飲食規律(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多吃粗糧等)的同時增加運動,增加能量消耗,進而保持機體能量的平衡,控制體質量使其處于合理的范圍,進一步降低由此導致的脂肪肝發生風險;②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均需對有吸煙史、有飲酒史的患者進行督促,指導其戒煙戒酒,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③臨床上需對患者定期檢測UA、Hb、PLT、血脂指標的水平,及時了解肝臟自身的儲備狀況,且需注意讓患者保持低膽固醇、低嘌呤、低鹽的飲食習慣,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對于發生高血脂的患者可在遵醫囑情況下口服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等類型的降血脂藥物進行治療;④對于維生素D 缺乏的患者除常規注意飲食外,另需及時補充維生素D,另對于FPG 水平較高者需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必要時借助降血糖藥物使其趨于平穩,進而降低脂肪肝的發生風險;⑤對于ALT 較高者,臨床上同需及時檢測其指標變化情況,并通過調控飲食、有氧運動及保肝降酶類型藥物等方式進行改善。
綜上,BMI 較大、有吸煙史、有飲酒史、UA 水平較高、Hb 水平較高、PLT 水平較高、脂代謝異常、維生素D缺乏、ALT 水平較高、FPG 水平較高均為影響體檢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臨床可結合上述高危因素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降低其發生風險,進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