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萱
“音樂黨課”“話劇黨課”“樓門黨課”……近日,天津市很多社區舉行的“社區黨課”通過多種形式在創新路上越走越寬闊,由“一人講”轉變為“大家談”,真正讓黨的聲音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以哪種形式講黨課才能更受聽眾歡迎,才能讓黨員學進去?天津市河東區中山門街道格調竹境社區黨委書記陳德梅為此動了腦筋。
“我們來個‘音樂黨課’怎么樣?”陳德梅說干就干。
在黨課上播放什么樣的音樂才能引起黨員的共鳴,將理論知識穿插在什么地方才能讓黨員們記住,這些都是需要琢磨的問題。
“來聽黨課的大部分是退休黨員,選擇他們年輕時聽的歌曲,能讓他們通過回憶青春歲月學習黨的知識,鑄牢理想信念。”最終,陳德梅和幾個同事商量將《絨花》《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歌曲搬進黨課課堂。
2023 年6 月21 日,講黨課的這天,來聽課的人數多得出乎預料。
“原定70人來參加活動,結果來了接近100人,而且有很多新面孔,一些入黨積極分子也來參加活動。”格調竹境社區有關負責人說。
在黨課現場,當電影《小花》的片段投影在幕布上,不少人都屏息靜看。當主題曲《絨花》的旋律響起后,現場一片哼唱聲。《打起手鼓唱起歌》《燈火里的中國》等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將先輩們建設新中國的豪情、走進新時代的激情一一呈現,所有聽課人都激情澎湃。最后,黨課在《歌唱祖國》的合唱聲中結束。
“一個小時的黨課,黨員們的熱情持續高漲,沒有人交頭接耳,沒有人低頭看手機,大家都跟著課程內容走。”黨課結束后,很多黨員都不愿離開,大家紛紛向陳德梅建議,這樣的“社區黨課”再多講講。
“黨的理論在不斷創新,我們講黨課的形式也會不斷更新,我們要讓更多的黨員參與進來。”陳德梅說。
無獨有偶,在天津市津南區雙林街道,講黨課的形式也創新不斷、變化不斷。該街道有一個名叫“小喇叭”的宣講團,宣講團成員為街道所轄社區里的青年。宣講團成員張逢珍說:“黨課要想引人入勝,既要有內容有故事,又要讓人身臨其境。”
2023 年6月初,宣講團排練了“話劇黨課”。該黨課將黨的創新理論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密結合,通過南開大學學子與周恩來總理、南開大學教授申泮文和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的時空對話,展現了人們對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愿景、科教發展的堅定信心和投身基層的滿腔熱忱。
“我們從構思到排練再到演出,用了三四個月時間,整個劇本都是我們自己創作的,演員也都是宣講團的成員。”說起“話劇黨課”,張逢珍就激動不已。
“小喇叭”宣講團的出現,讓雙林街道的黨課更有趣味性,“圈粉”無數。
但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宣講團的成員發現來上課的黨員大部分是熟面孔,新面孔比較少。宣講團注重創新的同時更注重走心,他們到樓門口開展面對面的互動式、沉浸式宣講,于是“樓門黨課”應運而生。“樓門黨課”充分運用快板、三句半、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小課堂”串成一張網,在推動基層社區理論宣講提質增效的同時,也讓宣講更加有生氣、接地氣、聚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