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梅
(作者單位:阿壩州新聞傳媒中心)
從媒體的角度來說,突發事件往往有很高的新聞價值,但如何進行正確有效的報道不僅考驗著媒體人的專業素養,同時還考驗著他們的職業操守。新聞記者憑借新聞敏感和專業能力對事件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整合和報道,能夠將突發事件的真相呈現給社會大眾,保證輿論的正確引導,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當前主流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的報道時,還存在著諸多難點,這既與突發事件本身的特性有關,也與時代變化、民眾參與度提高有關。因此,在報道的過程中,主流媒體必須嚴格遵守新聞準則,彰顯媒體價值和責任擔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能力,推動新聞媒體行業穩定發展。
突發事件相較于一般的新聞事件而言,存在著諸多特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時間上的緊急性。突發事件不僅事出突然讓人措手不及,而且通常會引發較為嚴重的后果,如重慶山火、化工廠爆炸等,往往會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突發事件的緊急性對新聞媒體的報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記者及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立即奔赴現場,并且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新聞信息的整理和報道。將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迅速傳遞給公眾,既能讓社會大眾盡早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也能夠安撫大眾情緒,給予正確的輿論引導。
通常而言,突發事件都是屬于較大的社會性事件,情況較為復雜,事件的邏輯脈絡難以把握,這對于主流媒體而言就意味著新聞報道的難度極大。除了事件本身的復雜性以外,突發事件還存在環境上的復雜性,當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往往會有大量人群聚集在現場,如圍觀群眾、各類自媒體、直播主播等。這給主流媒體進行現場報道造成了較大的阻礙,一方面會導致新聞記者很難發現事件的隱藏線索,不能很好地呈現出事件的全貌;另一方面,新聞記者也很有可能會接收到錯誤信息,導致報道過程中出現偏差和錯誤[1]。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對于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須有較強的敏感性和判斷力,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判斷,并厘清信息之間的聯系,盡可能地呈現出真實、完整、準確的新聞報道。
由于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其發生之后往往還會持續發酵,甚至帶動整個事件發生新的轉變,呈現出鮮明的變化性。這些變化類型很多,可能是突發事件造成的各種后續影響,或者是發現了關于事件發生原因的新線索,導致整個事件的走向完全顛覆,等等。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突發事件很有可能會斷斷續續地出現很多新的線索或衍生出意想不到的影響,這就要求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必須對突發事件進行持續關注和信息收集。如果記者沒有及時獲取相關信息,就很有可能導致對于事件的后續報道不及時,甚至出現錯誤報道。
由于突發事件的特殊性和罕見性,通常民眾對于突發事件的關注度會較高,對于了解新聞信息和相關進展的需求較強。此外,突發事件往往和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因此容易讓民眾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慌,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安寧[2]。因此,對于主流媒體新聞記者而言,及時、準確地進行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不僅僅是為了傳遞新聞信息,更是為了有效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承擔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為了能夠快速傳播新聞信息,迅速實現對民眾的安撫和引導,主流媒體應當積極進行突發事件報道的創新,要通過多媒體渠道加強宣傳,保證新聞時效性和權威性;還應當充分借助新媒體技術等方式變革新聞報道的形式,向受眾呈現出最全面、最精準且易于接受的新聞報道。
主流媒體為了保證新聞的權威性和報道的真實性,往往會制定一套嚴格的新聞采編和審核制度,導致突發事件的報道時效性受到嚴重影響。通常情況下,新聞記者在接收到新聞線索后,趕往事件現場需要一定的時間,之后還要進行信息收集、現場采訪等工作,待新聞信息整理完畢后交由編輯和后期人員進行新聞制作,之后還需要通過審核機制,只有審核過關才能進行播報。整套流程較為煩瑣,盡管這樣生成的新聞內容準確、權威,但往往時效性低,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尤其是在新媒體盛行的當下,網絡傳播速率極快,使得任何新聞信息都能夠第一時間傳遞出來,這更加大了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壓力。
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對時效性的強調,也伴生出部分媒體由于過度追求時效性導致新聞內容失真的情況。尤其是考慮到突發事件的復雜性,新聞報道的難度更高了。新聞記者在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必須厘清所采集到的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梳理出突發事件的全貌。在這一階段,新聞記者必須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并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從中篩選出準確、有利的新聞素材,呈現出真實的新聞內容[3]。
部分記者在進行信息收集的過程中,可能由于時間壓力較大,無法對掌握的全部信息進行來源查證和辨明真偽,這就導致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信息有誤的情況,不僅誤導了受眾,更嚴重降低了主流媒體的可信度和權威性,給新聞媒體的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通常突發事件發生后,新聞記者想要獲取最真實的新聞線索,最先采訪的對象就是事件的當事人和受害者。但由于現場情況復雜,再加上搜救、醫療等因素的制約,想要第一時間進行采訪是非常困難的。除此之外,現場采訪過程中還可能存在人文關懷的缺失,導致新聞報道無法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
因此,在進行現場報道的過程中,主流媒體新聞記者必須充分考慮采訪的多種途徑,盡量將采訪對象的選擇范圍擴大,從而獲取相應的采訪信息。另外,在采訪之前,新聞記者必須全面考慮好采訪的大綱,要運用合理的采訪技巧和語言表達來完成采訪工作,確保既能夠收集到足夠的新聞信息,又能對事件的受害者表達關懷。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能為了完成新聞報道而枉顧當事人的感受,這樣即使完成了采訪任務,也無法生成打動人心的新聞報道。
突發事件往往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使得主流媒體面臨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尤其是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早已不是由新聞媒體全權把控,普通民眾通過參與新聞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輿論話語權產生影響。借助新媒體、社交平臺的傳播便利,關于突發事件的各種消息不斷出現,真假難辨,極易出現流言漫天的情況,進一步加大了主流媒體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的難度[4]。
除此之外,在突發事件的后續發展過程中,還有可能會牽涉多方利益,新聞報道的內容選擇、報道節奏的把握都會使主流媒體的工作難度顯著上升。如何平衡公眾的知情權、媒體監督權以及突發事件相關利益方之間的主次關系,是擺在主流媒體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突發事件的報道講求時效性,因此主流媒體在進行首次新聞播報的時候,就應當對新聞內容有所取舍,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將事件的經過和核心講述清楚,這樣就減輕了新聞記者在收集信息、實地采訪方面的壓力,并且對于后續的新聞制作、審核等要求較低,能夠快速地進行新聞播報。對于突發事件新聞內容的進一步豐富,可以在初次報道之后進行。
要實現突發事件新聞播報的高效和優質,主流媒體應當組建一支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新聞報道團隊。當前國內的新聞記者普遍年輕化,年輕記者往往具備較強的工作熱情和沖勁,且經過了專業的教育培訓,能夠掌握較高的新聞素養。但年輕記者存在一個重要的缺陷,即經驗上的匱乏。突發事件并不常見,經驗也難以快速積累,但突發事件的報道要求極高,如果缺乏豐富的經驗,很有可能導致新聞質量降低。因此,在團隊組建方面,應當選擇老記者和新記者的搭配模式,既要通過老記者的豐富經驗來幫助和帶領新記者快速成長,引導其把握突發新聞的報道方式,也要借助新記者的熱情和沖勁來實現新聞信息探索和報道角度的創新[5]。
此外,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上,主流媒體必須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報道機制,將突發新聞與一般新聞的工作流程區分開來。在事件發生時,及時啟動突發新聞報道機制,從而提升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
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必須確保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錯誤的新聞報道不僅會嚴重損傷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更有可能導致社會大眾恐慌,危害社會的穩定安寧。因此,新聞記者及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堅守求真務實的報道原則,對采集到的新聞信息進行嚴格的分辨和審核。
想要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性,首先就需要媒體從業者堅守職業道德和情操,對自身工作進行嚴格的要求,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在新聞信息的收集、整合過程中提煉出準確真實的內容。其次,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對于關鍵性的新聞線索,必須闡明信息來源,以便讓受眾自行評估新聞信息的參考價值。對于尚未完全確認或后續可能會出現變化的信息,如事件的死傷人數、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在表達上必須斟字酌句,確保不會出現報道失誤的情況[6]。
突發事件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在報道時必須把握好分寸,避免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具體而言,主流媒體首先要確定好報道的基調,對于報道的方式、措辭和節奏都必須嚴格把控。其次,必須堅守作為主流權威媒體的責任,對于網絡上的錯誤信息和謠言必須及時進行求證和辟謠,引導好社會輿論。
突發事件的深入追蹤同樣也是工作重點,因為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事件反轉、產生不可預計的影響等諸多情況,這就需要主流媒體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和專業性,對突發事件的進展進行持續深入的關注和報道。對于突發的災難性事件,如空難、爆炸、火災等,由于事件發生的原因需要經過科學的調查,往往需要耗費比較長的時間,在新聞追蹤時,既不能一味地等待消息,對于社會面上的小道消息不管不問,也不能事無巨細頻繁報道,導致新聞關注點模糊,消磨大眾的注意力[7]。
新聞記者在持續跟進的過程中,必須掌握三個重要的報道原則。一是全面報道。對于突發事件的全貌要進行合理的描述,對于事件的負面影響既不能一味地夸大,導致社會恐慌,也不能模糊帶過,粉飾太平。二是不對事件發展產生干預。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理是需要時間的,尤其是走向不明的事件,政府職能部門要制定科學的決策必須經過全面的分析和判斷,在這一過程中,主流媒體記者必須要保持專業的態度,不能濫用媒體職權,干預事件發展。三是要堅持人文關懷。無論是針對受采訪的當事人,還是關注新聞的受眾,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不能為了博眼球就對受害者的遭遇進行大肆渲染,而造成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也必須盡量避免播出過于血腥的場面,給受眾造成視覺沖擊和心理傷害。
作為主流媒體,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彰顯擔當。尤其是針對突發事件這一類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新聞事件,在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既不能通過添油加醋的方式煽動民意,吸引關注[8],也不能對流傳的虛假信息和各類謠言不管不問,任由其蔓延彌散,造成社會恐慌。
在進行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時,媒體人必須要正面、客觀、真實地陳述事實,還要及時對輿情進行監控,確保民眾受到正確的輿論引導。在出現負面謠言時,主流媒體必須彰顯自身權威媒體的社會責任,對各類虛假信息進行及時、有力的辟謠;同時加強對突發事件的后續報道,讓民眾及時了解事件的進展和真相。主流媒體可以將虛假信息作為報道的突破口和立足點,從民眾的角度進行思考,糾正其中的誤區,向大眾傳遞真實準確的信息,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隨著時代的變化,網絡的普及讓突發事件的社會價值不斷提升,民眾對于突發事件的關注度也顯著提高。再加上新媒體的發展,關于突發事件的各種信息都呈現出碎片化、傳播高速率、真假混雜等特征,因此主流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時,需要充分考慮突發事件報道的困難性和輿論引導的壓力,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確保能夠向民眾呈現最及時、最真實的突發事件的報道,這樣不僅能夠保障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更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