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瀅 (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教育考試中心)
“安吉游戲”基于本土教學資源以游戲為基本形式,實現了幼兒游戲教學模式的成功創新。游戲場所位于戶外,教師充分開發利用本地材料資源,自主設計搭建游戲場地,將滑梯、甬道、游戲箱以及攀爬梯架進行自由組合來構成形式多樣的戶外活動組件,幼兒可在其中穿梭鉆爬、奔跑跳躍,充分開發身體機能培養規則與分享意識,并針對思考力與創造力進行教育啟蒙。經過多年的本土化實踐,“安吉游戲”已在學前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并得以創新改進。文章深度聚焦游戲本身,剖析“安吉游戲”的教育意義與推廣價值,進而探尋更加契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游戲模式。
對于3 到6 歲的幼兒來說,游戲是開發智力、培養規則意識、鍛煉思維與反應能力的第一步。這一時期的幼兒思維仍停留在具象把握階段,能夠對生活中真實的人與物產生反應與記憶,但抽象邏輯思維尚不成熟。因此,學前教育通常以直接的實踐教學為主,在生活行為與游戲中對幼兒的基本能力進行開發。幼兒能夠在游戲活動中釋放天性,呈現出放松、自然且真實的狀態,對于接觸的物品與同伴則表現出專注、好奇、試探等情緒,因此需進行反復嘗試與探索。而游戲過程中的奔跑、跳躍、攀爬等行為能夠促進肢體力量的增長,鍛煉開發幼兒的平衡、協調能力及靈敏度,為運動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游戲過程中,幼兒能夠與同伴達成初步的契約共識,學會理解、遵守規則,并能通過表達自身的想法進行平等交流來解決矛盾與沖突,逐漸學會分享、謙讓、合作、秩序等具有社會性的優良品質。
“讓游戲點亮兒童生命”是“安吉游戲”開發之初便一直堅守的教育信念。隨著中小學應試教育影響的不斷滲透,學前教育也不斷呈現出“小學化”趨勢,教師與家長將教育中心轉移至文化課課程教學,剝奪了幼兒通過游戲釋放天性的權利,阻礙了幼兒的身心發展。在行政推動與學前教研引領下,安吉幼教人堅持教學實踐,因地制宜運用沙水、竹木等本土自然資源,搭建戶外教具組件,為幼兒提供自由結伴、探索挑戰的游戲空間;鼓勵幼兒在游戲中進行交流、不斷冒險,培養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認真觀察并記錄幼兒的游戲行為,為游戲模式的改進積累經驗。在不斷革新探索下,“安吉游戲”已走向全國,在各地幼教領域實現本土化創新,成為“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學前教育典范。
世界經濟論壇于2020 年1 月發布了《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報告,“安吉游戲”被收錄在內,是其中唯一涉及學前教育的教學模式。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米契·瑞斯尼克如此評價“安吉游戲”:“為了明天的社會而培養今天的孩子”。未來教育事業將以個性培養與核心素養開發為重點,“安吉游戲”為幼兒提供自由組合教具、自主選擇玩伴、自己創新玩法的創造空間,通過靈活多變的游戲形式,充分開發幼兒的肢體與思維能力,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意識、行動判斷、辯證思維與合作精神;而幼兒在“安吉游戲”中所呈現出的自由、主動與冒險精神,也恰好證明其廣泛推行與實踐的現實意義。
時下,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開發與創新,應建立在“安吉游戲”的本土化運用之上。安吉縣隸屬于浙江省湖州市盛產毛竹,故有“世界毛竹看中國,中國毛竹看安吉”之說,憑借這一自然資源優勢縣域內幼兒園多以竹子為原料將其加工為竹梯、竹橋、竹臺、竹欄等,組合搭建成攀爬區、探索區及運動區;部分幼兒園還在活動區域內布置竹林,將其用矮樁圍欄圈起,以供幼兒進行自由探索活動。戶外場地寬敞開闊,活動器材豐富多樣,為幼兒提供了多樣化自主探索、想象及實踐的空間。由此可見,“安吉游戲”的活動環境創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進行深度挖掘、解析及改造,既可節約成本又可發展特色;另一方面則應注重器材的多樣性與多變性,應將戶外活動器材設置為大小適中可拆解、可拼接形式,并結合水、沙地、草坪等自然環境元素,為幼兒提供多種器材組合、變換及拼接的可能性,以此構建幼兒對事物的實際認知,培養秩序整合能力。
以甘肅省鹽官鎮為例。鹽官鎮隸屬甘肅省隴南市禮縣,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為主,因此當地農戶及鎮區幼兒園均存有豐富的麥稈。因麥稈成本低廉,可塑性高,且質地柔韌,安全性較高,因此當地幼兒園在設計戶外游戲活動場地時,將麥稈作為主要建設材料,將其進行捆扎、編織及整壓,形成形狀與用途各異的游戲器材。如鎮幼兒園教師將麥稈扎成稻草人的形狀,將其置于戶外活動區中作為點綴;又將麥稈捆扎成高矮不同的草樁,以此將活動區域進行分割,構建迷宮,以供幼兒奔跑追逐,進行探索;還將麥稈進行加工制成草繩、草環等輕便活動器材,帶領幼兒進行多種戶外游戲。經過對麥稈活動器材、活動空間及周邊環境的元素整合,教師在園區內構建起“歡樂城”,在歡快的音樂中帶領幼兒穿過“迷宮”來到場中空地,空地中放置了小草樁、草墊、草繩及草環等多種器材,教師為幼兒布置任務,要求幼兒憑借自己的想象搭建一座草房子或麥稈城堡。多元游戲資源與形式的開發,為“安吉游戲”的地方性推廣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同鹽官鎮對麥稈資源的充分運用,讓孩子們在麥稈中快樂嬉戲,在想象與探究中進行實踐,在交流與討論中實現成長。
本土特色材料的開發與運用,是踐行“安吉游戲”推廣實踐的基礎。各地方幼兒教育應注重鄉土教育資源的深度挖掘,將材料之“形”與游戲之“神”充分結合,通過多元化材料與多形式活動,來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為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與思維能力的開發提供環境基礎,促進幼兒身心共同成長。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自主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年齡段的幼兒雖無法對周邊環境進行明確的言語訴求,但會對客觀活動環境及氛圍產生情緒上的感知與回饋。因此,早期教育中對幼兒活動環境及氛圍的構造至關重要。自由、寬松的游戲氛圍,能夠充分解放幼兒的天然感知能力,在好奇心、探索欲的指引下進行與外界的接觸與交流,并在此過程中構建邏輯思維與想象能力,為日后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應注重寬松氛圍的營造,充分汲取“安吉游戲”輕松快樂、多元自主的構設理念,為幼兒搭建起自由想象、自主探索的游戲空間。
以“海洋世界”主題活動設計為例。教師提前準備熒光材料制成的深海魚類、海星、珊瑚、扇貝等海洋生物繪制、粘貼于活動教室的墻面和黑板上,并進行燈光布置;而后將教室遮光簾放下,降低室內能見度,構建幽暗神秘的海底世界氛圍。在進入教室之前,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對幼兒進行思維引導:“小朋友們了解大海嗎?大家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在得到“大海很大,很深,有水母、有鯊魚”等回答后,教師則進行下一步的引導:“聽了小朋友們的回答,老師可以感覺到大家對海洋充滿了好奇與向往。那么接下來就隨老師一同進入‘海洋世界’,看看廣闊的大海中到底住著哪些生物,我們一起去與它們交個朋友吧。”隨后帶幼兒進入活動教室。在教室內,教師先帶領幼兒進行初步參觀,展示燈光隨著腳步移動亮起,教師對常見的海洋生物進行故事化講解;在第一輪參觀結束后,教師則可打開室內燈光,放幼兒進行自由參觀及活動,并為其深入講解并解答問題。幽暗的場景布置與海洋生物形象展示,一方面充分契合幼兒對海洋的初步認知與原始想象,為其提供了身臨其境的氛圍感知,另一方面則更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與探索欲;自由參觀及討論環節將活動主導權交還給幼兒,使其能夠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加深對講解內容的印象,拓寬思維,深化想象。盡管活動區域設置在室內,但其設計理念仍延續了“安吉游戲”的“尋真”精神,通過精心環境布置與自主活動環節設置,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本能與探索欲望,以輕松快樂的氛圍構建,充分開發幼兒的自主意識。
“安吉游戲”將“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作為其核心發展理念,發掘本真、寓教于樂也由此成為“安吉游戲”的特性與優勢所在。傳統學前教育觀念下,幼兒的行為活動與能力開發均以教師為主導,依照統一安排提前進行文化課程教學,課堂形式以單向傳授為主,幼兒需克服活潑好動的天性;課外活動也帶有教學規劃的目的,為“識字”,為其“算術”而進行的游戲活動,無法引起學生興趣,開發潛在能力。而在“安吉游戲”視角下,幼兒園教學及游戲環節的設計理念均發生了主體上的轉化,幼兒從被動參與者轉變為設計主導者,教師需依照幼兒的客觀成長需求,充分尊重幼兒的天性,為其提供充足的自主選擇空間,將大部分時間的教學活動轉變為指導模式——為學生提供充足而安全的活動器材及空間,教師在旁進行陪同、看護、答疑與指導,以巧妙的游戲環節設計,充分開發幼兒的行動及思維能力。
以“大灰狼與小白兔”主題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為例,教師擬定的主題僅僅作為案例進行示范,實際的話題選擇權則交給幼兒。教師可擴大活動的組織范圍,將不同年級的幼兒集中到一起進行混齡合作,高年級的幼兒參與過更多的實踐活動,游戲經驗較豐富,可以由他們帶領低年級幼兒共同進行游戲選擇與設計,既能開展活動,又可促進交流。本次戶外體育游戲活動主題有“狼捉兔子”捉迷藏游戲、“翻山越嶺去做客”越障闖關游戲、“動物撈月”攀爬接力游戲等,教師將幼兒提出的方案進行整合優化,并帶領他們進行場地布置。高年級幼兒則可擔任游戲的“組織者”,為其他伙伴講解游戲規則,其他幼兒則在傾聽之余提出疑問或進行補充,以而實現規則意識的培養與交流能力的鍛煉。待三個活動小組組建完畢,則可自由進行活動(內部的組隊合作或分組比賽):“做客游戲”中由高年級幼兒帶領低年級幼兒進行“跳坑”“過橋”“爬山”等越障運動,在比賽過程中互幫互助,培養協作精神;“捉迷藏”游戲中“狼”與“兔”陣營則各自調動智慧,合理利用地形進行躲藏與尋找,充分激發幼兒的探險精神與思維能力;“攀爬游戲”中幼兒以接力形式進行比賽,在追逐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激勵,強健體魄,培養自信。
在“安吉游戲”理念指導下,教師將三種游戲的選擇權與規則設定權教給幼兒,依照幼兒的想法幫助其進行游戲環節設計及場地布置,充分尊重幼兒的教育主體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在玩耍中實現身體機能的鍛煉,還能夠在游戲選擇與設計環節中開發思維能力與創造性,部分幼兒的領導與統籌能力也由此顯現,為日后的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教育奠定基礎。
經前文敘述可知,在“安吉游戲”視角下,教師與幼兒在活動教學中的地位已發生轉變,教師成為幼兒游戲與活動過程中的觀察者、記錄者與引導者。教師需以上三種角色定位進行明確區分,并能夠在游戲與實踐活動中進行靈活轉化。如在“安吉游戲”戶外體育器械區進行游戲活動時,教師則需轉換為引導者角色:戶外游戲區域內設置多種游戲器材,如獨木橋、攀爬架、平衡板、S 型通道及其他障礙設施,一方面教師需在活動前向幼兒講明游戲規則,強調游戲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項,保持禮讓不可出現攻擊性行為,不可干擾其他同伴;另一方面則需在幼兒使用器材進行游戲時進行安全保護及指導,防止幼兒因器材使用不當而受傷。
“安吉游戲”作為本土化幼兒游戲教學模式的成功典范,對轉變學前教育理念及形式,提升國內幼兒游戲教學質量,促進學齡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安吉游戲”模式充分尊重幼兒的游戲天性,寓教于樂、個性教學,以堅定的教育理想堅決捍衛幼兒的游戲權利,最終得到國內及國際學前教育界的高度認可。在“安吉游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前教育者充分開發本土教育資源,以多元游戲材料及形式,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營造寬松愉悅的游戲氛圍,激發幼兒的主體意識并巧妙設計游戲環節,尊重幼兒的教學主體地位;最終在教學中創新演繹教師角色,以觀察、記錄及引導等角色定位,實現游戲教學模式的有效運行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