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靖宇 (上海大學附屬中學)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是一種心理疾病。研究者發現大多自閉癥兒童在音樂的刺激下能產生良好的反應,因此,人們就創造出音樂治療的方法來幫助兒童表達情緒,提高與人交往和溝通能力。在治療過程中以個體情況為依據,用不同類型的音樂干預方式進行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現今治療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醫學治療,輔助性心理治療, 行為分析療法治療,人際關系發展干預等。這里主要研究和探討的方向是嘗試通過音樂治療途徑對自閉癥兒童的感知能力、言語能力、情緒和情感以及主動參與性等各方面進行科學有效的合理治療,促使自閉癥兒童的身心健康發育,逐步康復。
一是感興趣的事物少,與正常孩子的行為有很大的反差,喜歡獨處,喜歡用同一種方式去做事,拒絕有規律的日常生活,拒絕環境變化。
二是對非生命物體表現出一種特殊的依戀,對人或動物通常缺乏興趣,有著呆滯或重復的怪異行為。
三是在社會交往方面也存在質的缺陷,主要與同齡兒童交往障礙最為突出。大多數自閉癥兒童與人交往的興趣不高,交往方式方法過于單一,缺少溝通技巧。這其中包括了非言語交流障礙、言語交流障礙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行為異常,情緒不穩定、易怒,有的甚至存在自傷或是攻擊行為。一旦發病,孩子的神經完善功能就會出現停滯。
最新的相關數據由美國疾控中心(CDC)2023年3 月24 日發布,自閉癥患病率的篩查,每36 名8 歲兒童中就有1 名患有自閉癥譜系障礙(ASD),占比2.76%,是20 年前的4 倍多,其中8 歲兒童中男孩ASD 患病率為4.3%,女孩為1.14%,患病率首次超過1%。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自閉癥患者超過7800 萬人,而據中國殘疾人普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孤獨癥患者已超1300 萬人,以每年近20 萬的速度增長,其中14 歲以下的兒童超過300 萬人,自閉癥發病率已占各類精神殘疾首位。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療是目前一個難題。目前世界上沒有針對自閉癥的特殊藥物,我國治療主要以教育干預為主,近些年來很多康復教育機構也開始嘗試一項新技術,就是音樂治療。為了更好地培養具有專業素質能力和提升特殊教育領域教師水平,改變以往“音樂課”就是音樂治療的錯誤認識,進一步豐富特殊教育的手段,推出適合特殊教育的音樂治療方案,打造適合特殊兒童家庭和康復機構的本土化音樂治療體系,從而推動音樂治療在特教領域的新發展。
音樂治療是一個科學的、系統的、多元化干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利用音樂不同方式、方法和體驗來幫助孩子們達到治愈和康復的目的。音樂有益智的功能,集中思維、激活語言、抒發情感、提高專注力和豐富想象力,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情緒的調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從音樂的感知能力方面來幫助孩子去調節情緒上的變化。大多數患自閉癥的孩子在感知能力方面都有不正常的表現,有的是在聽覺、視覺、觸覺、運動等差異性很大。有的反應太過靈敏,有的反應又過于遲鈍。這就需要我們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根據個性化的需求來設計音樂治療和訓練方案,通過訓練,為孩子提供多重感官體驗,刺激感官的開發與接收,滿足感官的需求,擴大感知的容量,增強感知信息,對大腦神經活動的能力起到不同程度的激發作用,從而促進感知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孩子演奏樂器時,從視覺上需要專注于樂器,從聽覺上要抓住旋律節奏,從肢體上要協調好自己的動作,通過擊打樂器發出的震動讓孩子們直接去體驗和傳遞到手上感受,聲波振動也會通過空氣帶動周圍的空氣一起運動,通過聲波傳遞到耳朵當中,這樣就刺激了孩子的觸覺與聽覺,多重感官的感受,從而加強了孩子對節奏的感應,有效地去控制音樂旋律和節奏。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語言可以跨越時空、跨越種族、跨越國界,那這種語言就是音樂。音樂是幫助孩子們建立與外界溝通的一個重要的橋梁,如果能把音樂編入電腦ECTA 日常的訓練當中,通過打字配合音樂進行同步訓練,讓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更好更有效地去進行溝通和交談,甚至可以把他們所掌握的一些簡單語匯編入到程序當中,跟隨音樂的律動反復的學習或者背誦出熟悉的語匯,促使他們進行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音樂最初階段也是沒有語言的,但通過一些的聲音高低、節奏變化、韻律表現形式能看出一個人的表情變化,從而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例如:小的時候吟誦詩詞、唱一些簡單的兒歌,反復訓練、增強音樂的節奏韻律變化,豐富言談的音調并改善其讀音,幫助他們更好地提高專注力、記憶力、反應能力、協調能力,使其語言的清晰度得到更快的提高,詞匯量也會增加,語言表達能力和主動性也能提高,接收性語言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自閉癥孩子情緒時常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里,有的時候表現為多動、焦躁、不安,有的時候會呆滯、凝視,嚴重的會有易怒、自傷或是攻擊行為。音樂恰恰就是能夠改善和調節情緒的一個重要方法和手段。不同的音樂可以給人帶來不同反應,也激發出內心的真實情感和情緒,不僅對正常的孩子有效,對自閉癥的孩子更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起初通過部分孩子進行多次音樂測試治療,發現大多的孩子由原來的情緒暴躁不安,慢慢轉化為去聆聽音樂,逐漸安靜下來,并且會把耳朵放在喜歡的音樂發聲的設備上。隨著情緒的變化,由原來的抗拒和逃離到主動去擁抱和示好,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也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從他們點滴進步到情感情緒自由抒發,是最直觀的感受和體現。因為每個孩子是不同的個體,所反映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音樂作為一個多功能和多元化治療方式,由于孩子們缺乏語言交流的能力和技巧,音樂就是他們最好的情緒表達的一種途徑和調節劑。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各種樂器演奏來抒發和釋放內心的情感,再加上身體律動,病情得到更好更有效的治療。
音樂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對自閉癥孩子產生積極治療作用。游戲絕對不是正常孩子的專屬,自閉者孩子也是非常喜愛游戲的,只是他們缺少交流的方式。在游戲教育取向實踐模式的基礎上,融入音樂、文化學習、建構理論而成的。其理論基礎是:兒童因興趣而主動學習的,而不是經由外在的灌輸進行學習的;兒童必須經歷和體驗豐富的社會性經驗才能建立恰當的社會認知。通過互動、游戲與日常生活來構建他們的文化學習能力,將文化傳承給孩子,并構建一個善意與接納的助人文化來幫助孩子。自閉癥的孩子因心智能力低下,從而更容易形成緊張、害怕的心理。特殊教育將音樂作為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情趣,開啟智力、發展思維,教育康復的手段之一。在教學中,根據孩子的行為特征,將音樂融入課堂訓練中,從最簡單的做起,來滿足孩子們的最基本的需求。也可通過玩一些游戲,如“滾筒”、輪滑,設置好路線,在老師輔助下進項滑行,并根據音樂節奏的強弱和速度的變化,做相應的動作,增強肢體的力量和難度。以及身體的協調的訓練,讓他們體驗感受到在游戲過程中音樂帶來的快樂和愉悅,身心得到釋放和鍛煉。
在音樂治療過程中經驗形式與方法技術很重要,根據不同孩子的情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聆聽相關的音樂治療方法主要為接受式的音樂治療方法。利用聲音和音樂情緒的各種形式,以及不同的聆聽方式達到治療的目的。通過主動去聆聽可以集中注意力、持續度、記憶力、感受力、辨認能力,從而引導與刺激想象力,使情感情緒與音樂同步一致,促進內省;在音樂背景下刺激想象,印發聯想,常用于音樂的精神分析。歌詞討論可以促進創造力、互動,和情緒情感分享。
器樂即興演奏可以增加對身體部位及功能的察覺,可以提高肢體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通過碰觸、模仿與他人共舞,促進交互,增進動作難度,以身體響應速度、節奏、力度的變化而跟隨著律動,從而提高視覺、聽覺、觸覺及身體本位覺的感官經驗。
其強調所治療的對象不單是聆聽有關音樂,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之中,主要借助于特殊的音響傳遞及其它一系列對應的復雜聯系,從而接受治療者參與有關藝術實踐活動,促使其可以全面投入創作等環節,深刻感悟藝術的魅力,并借助想象以及思考,是內心處于表演以及創作等進程內,以更好地傳達出個人的情感。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它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更是在提高人的審美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音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樂趣,更帶給我們美的感受,凈化我們的心靈,從而幫助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讓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對于自閉癥孩子來講更是如此。
曾經有一位音樂治療專家唐納德在《人生的音樂治療》一書中這樣講:“音樂治療就是通過音樂的方式來恢復、保持或改善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讓個體的身心達到良好的改變。通過音樂學習來獲的音樂以外的東西,在學習的過程中,使情緒、行為及思想正常,讓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絕大多數的自閉癥孩子對音樂都非常感興趣,有的甚至展示出與生俱來音樂天賦,無論是樂感還是音準都特別突出,甚至在繪畫方面也很突出。在音樂治療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健康恢復問題,還要最大限度地發掘和培養他們的潛能。音樂本身的規律有它自主性一面,音樂是按照內在的法則運行,遵循自身的規律發展,音樂內容包含在樂音運動的各種形式之中。音樂也正是利用這一特點,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和恢復健康的目的。正如中國《內經》中“形神統一”“天人相應”理論,人體內部自身陰陽氣血必須構成相對的穩定狀態,同時人與自然、社會必須保持相對的統一穩定,方能保持身心健康。因此,可以利用音樂的協調性,協調人的內心,利用不同風格的音樂來充分疏導心中不悅,撫慰人的心靈,借助音樂的力量治療內心的創傷。
在音樂治療過程中,應當實時進行觀測和評估,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如果達到治療可以結束,如未達到要重新審視治療方案和過程,從而進行調整。在監測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孩子對音樂的偏好,可根據孩子的喜好進行音樂和強化物調整,盡可能做到干預符合孩子的興趣愛好。
自閉癥孩子普遍依賴性強,很少主動與他人溝通,從而造成了與社會脫離,不能融入社會。通過一些案例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實施建議,音樂作為治療的一個方向,對孩子們未來影響起到不可估量作用,但由于跨行跨領域,治療者對音樂知識的了解相對較薄弱,希望有更多在音樂領域里的專家和學者能參與到其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來幫助這些孩子。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關注到這些弱勢群體,引起社會的重視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讓音樂治療得到快速的發展,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孩子早日治愈、遠離病痛,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