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珂
(永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 永州 425000)
“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局面。在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職業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化和明確化。行業分工呈現出合理精細化的趨勢,“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行業之間的分化呈現出合理、細化的態勢。在人才培養理念上,社會和家庭對人才的期望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可以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和不同的期望。他們不再以“進入名牌大學”為培養目標,而是更加注重個人的終身發展和階段性成長。
在此大環境背景之下,高職高專院校得以繁榮發展,成為我國教育體制內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要把造就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內容,方法和技術,善于從事素質教育的人才隊伍,作為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來抓。”[1]以音樂教育專業為例,面向21 世紀社會發展需要,高職音樂教育需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基礎音樂教育師資。
盡管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建設發展迅速,然同樣也存在地區發展同步、學校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高職音樂教育專業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落實教育理念、形成指向明確的育人模式,需要高職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與嘗試。結合高職教育的特征與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探索創新型高校的教育方法,是提升高職音樂教育專業創新的必經之路。
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具有獨特的學情。從學生來源說,學生一般來自普通高中畢業生,少部分來自職業高中、中職學校。學生在文化理論學習上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從音樂基礎來說,普通高中畢業生排除從小有音樂興趣愛好或特長學習的同學來說,基本部分學生并未接觸過音樂專業基礎學習,沒有接受過科學系統的音樂訓練,聲樂演唱以及鋼琴彈唱能力幾乎為零。而從職業高中、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部分已經具有相應的音樂基礎,掌握了一定水平的專業知識,因此從專業能力來說明顯高于普通高中畢業生,這導致了同一年級、同一班級中學生的音樂基礎參差不齊,教育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就業難”是目前大學生的普遍難題,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同樣也是如此,面臨著壓力大、競爭大、不理想的就業現狀。相比于本科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高職高專院校更具難度,這從招生方面就體現出較為劣勢的地位。
高職高專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基本定位為幼兒園和小學教師,而現階段綜合類師范本科院校同樣設定了“音樂教育”本科專業以及“學科音樂教學”2 年制研究生專業,從學歷背景來說對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形成了較大的打擊以及影響。加上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的逐年擴招,人數也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從而形成了就業壓力大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學生能順利進入考編、面試進入中小學、幼教行業的人數遠遠低于進入相關校外培訓行業的人數,甚至不少畢業生面臨轉行就業的可能。
高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不應以培養高水平表演人才為主要目標,應當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之上,音樂專業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聲樂演唱、鋼琴彈奏等教學中,教師容易將課程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彈奏能力”之上,對于學生的“組織能力”“教學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可能會有忽視。
不僅如此,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無法與社會所需能力形成一一匹配,容易造成教學資源、學習熱情的消耗,只有產學一致、所學即所用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學生未來的就業決定了課程體系應當要貼合社會所需能力,應當從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角度出發。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應以21世紀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來設置課程體系以及知識結果,通過加強基礎課程的建設,形成專業技能的知識全覆蓋,高質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從教能力。
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設置,一方面借鑒了我國本科院校的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借鑒了國外高職院校的發展趨勢,新時代背景下課程設置的理念可以遵循OBD 人才培養模式理念,從人才所需角度出發來展開分析,確定學生需要形成何等水平的以及何種結構的知識體系。在保證國家規定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合理地配置規劃形成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從課程設置與知識對稱性來說,主要涵蓋四大系列的課程群:①音樂基礎理論課。包括基礎樂理、視唱麗娜爾、中西方音樂史、民族音樂概論、音樂鑒賞等。②教學理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原理等。③實踐能力。如聲樂演唱、鋼琴彈唱、樂隊指揮、合唱指揮等。④音樂教學法。如奧爾夫音樂理論、音樂教育理論等。在不同的課程類型中,高職音樂專業學生能獲得相應能力的提升,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形成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高職高專院校可以從結果導向出發來形成課程的合理設置,具有長遠發展性、創新性的眼光將課程目標與學生的素養對應起來。
人才培養評價指標實際也是一種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化,其中包含的文化基礎、自出發展、社會參與均能指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職高專院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音樂教師,在課程培養中應該從應用型的全面培養入手。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夠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與所從事的技能相結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實際工作的人才。在此目標基礎上,高職高專院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指標可以從逆向思維的模式出發,形成全面的育人。
音樂教育專業是我國中小學音樂師資的搖籃,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未來基礎教育的水平,對整個國民音樂素質的提升具有直接的影響。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學校承擔著美育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學校節目編排、活動策劃的主力軍,在高職高專院校音樂專業課程教學中,便可以從教學、社團等方面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培養。讓學生在高職高專院校中獲得站穩講臺的能力、策劃節目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都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所需的必備品質,是“應用”的重中之重。
所謂產教結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
產教結合是“校企合作”的延伸,能夠形成人才培養的指向性,實現1+1>2 的目標。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發現自己無法站穩講臺,盡管接受了教育學、音樂專業的相關知識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己應該怎么去做,但在實踐中卻無法達成自己的教學要求,這便源自學生在實習沒有獲得應有的成長。實習是學習階段重要的實踐性環節,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業務能力的重要環節。實習是給學生一個深入學習的機會進入一線崗位中去探索、去發現、去了解當前社會對職位的發展現狀,從而為就業做好業務準備。高職高專院校音樂專業的實習可以遵循產教結合的模式展開,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給學生更多的實習機會。傳統的實習一般是在最后一年開展,然而實際上應該在第二年開展“學期見習制”與“學年實習制”的融合,通過實踐與學習的交叉進行能夠及時地調整所學內容,學生能夠形成教學相長,為畢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不僅如此,在實習過程中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如可以將實習學生分成不同的實踐小組,且根據每組成員的不同能力特長,分別就近聯系實習單位、學校來進行活動指導,要求學生必須在就讀期間完成課外社團的輔導實踐,從而獲得社團訓練(合唱社團、樂隊社團、舞蹈社團等)的能力。
師資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素養水平。教師的業務能力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同時教師教學的優劣也能生動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以及日常行為中。
整體教師素養水平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校的精神文化、教學水平等軟實力。高職高專院校在人才吸引方面相較于國內本科院校具有一定弱勢,但高職高專院校同樣可以通過政策的傾斜來吸引人才,同樣也可以設置相關政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打造一支業務水平一流的師資隊伍。如可以給予年輕教師更多學歷提升、科研的支持,在政策與資金上給予充分的鼓勵。又如給在職教師提供系統的培訓、講座,邀請業內著名學者進校授課。再如在績效政策上給予優待,讓教師沒有后顧之憂,能夠更多地將精力放置到教學之中。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同樣還可以結合自身院校的特色特點,成立名師工作室、專家小組定期、定點來展開師資培訓,從而加強高職高專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形成具有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均強的一流隊伍。學校本著以教師為主體,通過校本研修、培訓、政策傾斜等一系列的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推動學校的教育改革發展,而利益者最終還是會落到學生。
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較為特殊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高職高專院校的育人目標非常明確,直指為社會主義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學生將分布在社會各個專業崗位上,是社會機構正常運行的重要力量。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來自多方的挑戰,現階段背景之下存在很多困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只有突破敢于突破傳統的高校育人模式,結合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學情特征以及音樂專業的學科特征,發揮高職高專院校的自身優勢,探索音樂學科的內在育人價值,才能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音樂教育人才。
核心素養理念作為我國的教育熱點,不僅僅是高職高專院校音樂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應當遵循的理念,同樣還應當將核心素養的理念扎根于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心中,讓他們在畢業和進入職場后,能夠將此教育理念傳播至下一代青少年心中,從而實現中國教育的良性循環,實現中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