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天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00)
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較快,客觀催生了各類現代技術,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各類復合技術,大大提升了社會生產效率,改善了管理質量。從特點上看,信息技術強調借助計算機等現代設備、工作手段,加快信息的處理效率,使海量信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得到加工、計算,用于管理活動,其代表之一是人臉識別算法[1]。在門禁管理、公安管理、身份識別等工作中,人臉識別算法的運用廣泛、效果突出。在此背景下,對人臉識別算法的原理、分類、應用流程等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人臉識別算法(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是指在檢測到人臉并定位面部關鍵特征點之后,對人臉的主要區域進行裁剪、處理,饋入后端用于分析的一種識別算法。在各類管理系統中,上述實時信息需要與庫存的已知人臉進行比對,完成最終的分類和辨識。目前,人臉識別算法的準確率已經初步超過肉眼。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中,人臉識別算法準確率達到98.52%,首次超過人眼識別能力。部分技術中心公布的實驗數據中,人臉識別算法準確率可達到99.7%以上,但尚未進入普遍應用階段[2]。人臉識別算法的流程比較明確,通常通過對既有資源(各類人臉圖片)的收集、處理,建立數據庫,之后再對實時收集的人臉信息進行降維分析,并與數據庫信息進行對照,根據對照結果確定人員身份、評估合法性,作為管理依據。
人臉識別算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分別是效率高、普適性高、使用便捷。從效率方面,人臉識別算法主要依賴計算機、系統設定的程序完成辨識作業,全程無須人員管理(除早期編程、安裝設備),能在幾秒甚至一秒內完成人臉特征收集、分析等活動,工作效率很高。從技術需求的角度出發,大部分計算機、終端采集設備并無特殊要求,可以廣泛采買、安裝、使用。在門禁管理、企業管理、公安系統戶籍管理等工作中,人臉識別算法均可發揮作用,與關聯技術聯用的普適性得到保障[3]。只要早期數據豐富、客觀、清晰,人臉識別算法建立的數據庫就是完善的,能夠便捷地在各類終端應用,使用比較便捷。
基于人臉特征點的識別算法是較早得到應用的算法之一。該算法主要強調對人員面部特征進行收集,并根據其特征進行建模、建庫。工作中以降維算法為核心方式,進行人臉識別,當檢索到相同或相似特征時,可認定目標(人臉)與特征庫內的信息相匹配,進而認定人員身份合法。基于人臉特征點的識別算法主要關注人員面部的特殊性,如眉間距、嘴唇位置、眉弓形狀、鼻骨位置等,這些要素的統一特點在于因人而異,不同人員之間均存在一定差別,同時,上述要素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一定時間內不會出現顯著變化,也便于進行識別和對照。此方法的弊端在于,當人員面部出現老化后,其眉間距等一般面部特點也會出現變化,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信息采集,才能始終保證此方法的應用效果[4]。
基于整幅人臉圖像的識別算法是指對人員面部進行整體記憶,包括不同角度、一定表情變化下的面部特征,在重復檢索到相似面部時,可與記憶庫信息進行對照、判斷,以確定人員的合法性。該模式下,對整幅人臉圖像進行信息收集的難度相對不大,但在進行識別時,需要進行較多的計算,因人員面部牽涉到的計算內容比較復雜,也會出現疏失、計算結果與真實情況不符的情況,如人員的表情變化、蓄須、是否佩戴眼鏡等,均會影響識別效果。
基于模板的識別算法,主要強調建立分析模板,以標準化模板為依據,進行人臉識別。此模式下,首先采集人員面部各類信息,建立一個兼有二維、三維特點的識別模型,此模型被存儲在數據庫中。實際工作中需要進行人臉辨識時,算法的核心在于分析目標(人臉)與標準模板之間的差異,通常如果二者的符合度達到一定標準(早期為72%,隨著設備和算法優化,該標準持續提升),即表明目標與模型人臉為同一人,可認定其合法、予以放行。基于模板的識別算法早期工作量較大,但后期使用的持續性較高,即便人臉因時間因素出現變化,只要其變化幅度有限,仍可利用該算法組織認證。
利用神經網絡進行識別是一種復雜的算法,該算法的特點在于利用類似人體神經元的工作網絡,在進行人臉認證、辨識時,快速進行信息采集,之后以分布式的工作單元進行計算,再做匯總分析。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利用神經網絡進行人臉識別
由于計算活動不是集中進行的,計算機核心區域的工作壓力相對不高,只需要對各部分計算的結果進行匯總和集中分析,就可以完成人臉辨識,減輕了系統工作壓力,也不會影響工作質量[5]。但利用神經網絡進行識別的算法對系統建設的技術要求較高,其適用性比較有限,在大部分簡單的管理系統中無法應用[6]。
人臉識別算法及其應用方式已經比較穩定、成熟,能夠發揮預期作用和價值。其應用流程的第一個環節通常為數據收集和加工,即人員面部特征相關信息的收集、加工[6]。以社區門禁管理為例,住戶需要到管理處進行登記,一般以其面部作為信息采集區。管理較嚴格的情況下,需要做面部正面、側面信息的分別采集,再將其錄入計算機中,根據本社區的管理要求,選擇與之匹配的計算方法,對人員面部特征進行梳理和記錄。例如:部分社區使用基于人臉特征點的識別算法,可對人員眉間距離、嘴唇位置等特點進行分析和記錄,并分別進行統計,精準獲取上述特征點的信息,以備后用。
建庫活動一般是獨立進行的,即每一位人員的面部特征均分別建立信息庫,如上文的社區門禁管理,為保證人員信息得到針對性管理,各信息庫應在數字化基礎上區別對待,以便于后續管理和更新。所有信息庫獨立標注,同時與門禁系統的作業平臺保持實時連接。從工作效率的角度出發,這種實時連接以有線形式為主,少數情況下也允許采用無線形式,如果以無線形式進行連接需要保證周邊不存在強電磁干擾,如架空線路、變電室、用電器等。數據庫建成后,應保證具有可擴展性、易用性,所有數據庫均應易于重建、補充、擴建和優化,且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以便于人臉識別算法的持續運用。
實時降維分析是人臉識別算法運用的關鍵環節,是指在完成信息采集、信息庫建設后,在實際應用階段對信息的對照、計算和分析。降維分析法主要強調根據系統選定的工作機制確定分析維度。如上文所述的“基于人臉特征點的識別算法”,該算法下,系統所選的“特征點”決定了降維分析的維度,包括人員的眉間距離、嘴唇位置等。以門禁系統為例,人臉識別算法、降維分析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人臉識別算法下的降維分析流程
在此流程下,人員到達門禁管理區域,通過自動交互活動,其面部信息被采集系統采集,并傳輸至門禁系統管理處,管理處調動既有的人員面部特征數據庫信息作為參照,同時利用降維分析法,快速計算目標對象的面部信息,獲取其嘴唇位置、眉間距等特征信息,如眉間距的計算,通常人員的眉間距是固定不變的,假定信息庫內人員眉間距的標準值為X,當人員嘗試進入社區時,可能因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如凝眉、瞪眼、瞇眼等),其眉間距也會出現變化,這一變化帶有模糊化的線性特點,重視圍繞X上下波動的,可表現如下。
其中,[Xmix;Xmax]為人員眉間距變化的最大允許范圍,其他均為處于此范圍內的隨機參數。采集系統獲取的人員面部特征,通過降維分析快速得到處理,獲取人員眉間距的具體值,并與X進行對照,如果目標對象眉間距計算結果處于[Xmix;Xmax]范圍內,與特征數據庫信息能夠完全匹配或匹配度很高、達到系統管理要求,表明目標人員為本社區人員,可放行。反之,如果信息對照結果不符合系統管理要求,處于[Xmix;Xmax]之外,則發出警報,提示管理人員進行管理,也提示目標對象重新進行認證。如果人員皺眉、面部存在遮擋物(如眼鏡)、處于強光照射環境下,其面部特征采集和分析一般會受到影響,可能無法第一時間被系統辨識,因此需要進行二次信息采集、對照,也需要人員根據警報對面部表情和飾物等進行調整。如果目標確非本社區人員,必要的警報也有利于管理者及時察覺、處理,減少社區治安方面的隱患、降低非法人員潛入的風險。
嘗試運用人臉識別算法組織管理活動,還應重視輔助機制的建設,包括信息采集系統、數據庫、通信系統、抗干擾系統等。其中,信息采集系統即用于人臉信息采集的各類設備,如監控攝像頭、數字化信息采集器等。這些設備應能夠保證運用的實時性,能夠隨時投入使用,且能夠準確無誤地進行人員面部信息的采集。數據庫保存緩存庫和完成庫。完成庫即用于存儲人員面部信息的數據庫,該庫應在系統投入使用前建設完成,并跟隨系統工作需要實時更新。緩存庫用于存儲實時工作產生的信息,可緩存于云空間,也可提供具有一定容量的磁盤空間,進行信息緩存。通信系統包括無線通信系統和有線通信系統兩大類,后者應作為人臉識別算法工作模式下的核心模式,以保證信息交互的效率和質量,前者主要發揮輔助作用。抗干擾系統運用于特殊工作環境下,用以應對電磁干擾、通信破壞等,保證人臉識別算法的工作質量。
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人臉識別算法的精準度可以匹配、超過人眼,進一步提升了人臉識別算法的工作能力,對人員面部特征的識別能力超過99.7%。但即便在實驗室理想條件下,人臉識別算法也不能完成100%的精準識別[7]。如同一人員隨著年齡變化,面部特征也會出現改變,此時不對信息庫進行更新,很難完成精準識別。未來人臉識別算法的發展會更趨智能化,即:在無法實時、定期采集人員面部信息的情況下,通過智能技術對人員面部特征的變化進行動態模擬,重新建立信息庫,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人臉識別算法的工作能力,使人員面部特征的變化得到模擬和捕捉,提升人臉識別的精準性。
安全性主要是指當前人臉識別算法下系統的信息保護能力。很多聯網作業的工作系統,無法保證信息安全,可能在木馬入侵、系統漏洞等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信息丟失、數據庫損壞等問題,未來人臉識別算法的運用會在安全性方面尋求突破。例如:在建設工作系統的過程中,將安全保護同步納入作業范圍內,提供以防火墻、實時防護軟件、漏洞自檢為核心的綜合服務,并建立立體化的辨識工作機制,從物理防護和網絡防護兩個層面出發,減少信息丟失風險。在此基礎上,容災技術的運用也會得到更多關注,以獨立作業的備用系統,為人臉識別算法下的主系統提供服務,將數據庫的關鍵信息定期備份到備用系統中,即便主系統出現問題、崩潰,也能利用備用系統快速完成重建,將此前存儲的人員面部信息數據快速調動到工作軟件、平臺內,提供安全、實時的常規服務。
處理效率的優化,是人臉識別算法未來的核心發展趨勢之一。目前人臉識別算法雖然多樣,但各有優劣。工作速度較快的計算方法,辨識的精準性往往不高,反之,辨識精度高的技術方法,工作時間又較長。未來工作中,兼具精準性和效率性的新技術會得到關注、研究。例如:以LFW數據集作為支持,人臉識別算法的準確率達到99.7%以上,該數據集的特點在于大量使用大數據,重視對人員面部信息的多視角、多信息采集,并提供額外的分析維度,為常規降維分析提供補充,只要計算機性能較好,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復雜、多次運算,兼具精準性和效率性人臉識別算法即可有效實現,處理效率也更高。
綜上所述,人臉識別算法是一種現代化作業技術,其應用空間廣闊,應進一步加以研究、尋求優化。人臉識別算法的工作基礎為信息技術,原理較為明確,可分為多種具體工作形式,其應用的一般流程為數據收集、輸入和加工,之后以降維分析的方式提煉人臉特征,形成數據庫,再以實時信息收集等技術設備提供輔助,有效人臉識別算法的作用、優勢。未來人臉識別算法的精準性、安全性和處理效率會進一步提升,以滿足更大范圍、高標準的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