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項婷,蔡濤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痔病是肛腸科多發病之一,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且其患病風險隨年齡增加而升高[1]。資料顯示,我國肛腸疾病發病率接近60%,其中痔病占比達到87%,而痔病中超過20%為環狀混合痔[2]。環狀混合痔是指圍繞直腸肛管一周均有痔出現,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肛門瘙癢、疼痛、肛門墜脹等,若病情持續進展,可影響機體排便功能[3]。臨床常通過手術治療環狀混合痔,其經典術式為外痔切剝術,通過結扎內痔,切掉外痔,以控制癥狀,促進患者康復[4]。但該術式操作較為復雜,對肛腸功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5]。痔上黏膜環切術(PPH)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不僅創傷小,且疼痛輕微,但術后復發率較高,且無法對外痔周圍的變形組織進行處理,限制其應用[6]。因此,需探索聯合術式,以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本次選取我院收治的66例環狀混合痔患者,分析外痔切剝術聯合PPH的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環狀混合痔提供參考。
1.1 基線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環狀混合痔患者6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7];②病情程度Ⅲ-Ⅳ度;③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其他肛腸疾病如肛周膿腫、肛門失禁、肛裂、肛瘺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⑤既往有肛腸手術史者;⑥合并營養缺乏、貧血癥狀者;⑦患者對研究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33例)男、女分別為18例、15例,年齡25-68歲,平均(42.29±3.27)歲;病情程度:Ⅲ度22例,Ⅳ度11例。研究組(33例)男、女分別為19例、14例,年齡27-65歲,平均(42.51±3.32)歲;病情程度:Ⅲ度20例,Ⅳ度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外痔切剝術: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側臥位,將外痔頂端、內痔基底部分別采用組織鉗夾住,同時提起兩個組織鉗,對皮下靜脈叢及外括約肌層進行剝離操作,直至與齒線距離0.3cm處,采用無菌紗布進行壓迫止血,內痔根部采用絲線進行結扎處理。研究組行PPH聯合外痔切剝術治療:患者取截石位,行腰硬聯合麻醉;將肛鏡由肛門置入,檢查痔核脫垂情況,然后采用3號可吸收縫線于齒狀線上2cm處進行荷包縫合,雙荷包間距為1.0-1.5cm;將吻合器置入后旋開至最大角度,取適量石蠟油涂抹于吻合器頭部,將底釘座放置于雙荷包縫合上端,收緊荷包線后打結,收緊吻合器切除痔,壓迫止血。完成PPH操作后,依外痔情況如形狀、所處部位等選擇增生隆起處作一切口,將松弛組織切除,直至齒線0.5cm處,提起切緣兩側,對皮下曲張靜脈叢進行剝離處理;擴肛操作,于痔下黏膜交匯處采用手術剪作一切口(呈V型),將皮膚逐層切開,后剝離皮下組織至齒線周圍,游離痔核后進行結扎、切除處理,術后采用無菌紗布壓迫并固定。
1.3 觀察指標
1.3.1 圍術期指標 記錄兩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術后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信息。
1.3.2 疼痛程度 手術當天、術后1d、術后3d、術后5d及術后7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評估,總分0-10分,疼痛程度與評分呈正比。
1.3.3 并發癥 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便血、尿潴留、肛門水腫及肛門墜脹等,計算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處理數據,療效、并發癥等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表示;圍術期指標、疼痛程度等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表示。α=0.05被設置為檢驗標準。
2.1 圍術期指標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疼痛、創面愈合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更少(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d)創面愈合時間(d)術后疼痛時間(d)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339.27±2.1215.17±3.558.27±3.2340.53±9.6536.44±4.69研究組335.59±1.367.17±1.255.77±1.4145.32±10.4716.56±4.52 t 8.39312.2104.0741.81217.532 P<0.001<0.001<0.0010.07<0.001
2.2 疼痛程度對比 研究組術后1d、3d、5d及7d VA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手術當天對比,aP<0.05。與術后1d對比,bP<0.05。與術后3d對比,cP<0.05。與術后5d對比,dP<0.05。
組別例數手術當天術后1d術后3d術后5d術后7d對照組334.28±1.223.79±1.28a2.71±0.69ab2.16±0.64abc1.13±0.18abcd研究組334.35±1.192.85±1.33a2.04±0.47ab1.68±0.42abc0.82±0.13abcd t 0.2352.9254.6103.6028.020 P 0.8140.004<0.001<0.001<0.001
2.3 并發癥情況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6%,較對照組的30.30%更低(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n(%)]
痔病以成人為高發人群,因肛門、盆腔周圍組織靜脈壓過高使得血液大量淤積于直腸靜脈,肛墊下移最終導致靜脈擴張而引發[1]。痔可分為內痔與外痔,兩者融合后即形成混合痔,環狀混合痔指三個以上的內痔與外痔血管叢在同一點相互吻合,內外痔在肛門周圍形成一個整體,各個痔之間無明顯分界,痔與正常黏膜、皮膚等融為一體,由于環狀混合痔的位置特殊性,加上該部位的肛周神經豐富,手術治療時不僅要考慮切除痔核,還需最大化保留肛門功能[9]。外痔切剝術是治療混合痔最傳統的手術方法,而PPH具有損傷小、療效確切、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因環狀混合痔中單純環狀脫垂性內痔較為少見,多見靜脈曲張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等,單一PPH治療后部分患者存在直腸前突、外痔回縮不全等情況,而單一的外痔切剝術又可能增加肛腸功能發生障礙的風險,故可考慮采用PPH聯合外痔切剝術治療環狀混合痔[10]。
本研究中研究組行PPH聯合外痔切剝術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疼痛、創面愈合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更少,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提示聯合術式治療Ⅲ-Ⅳ度環狀混合痔,有利于縮短恢復時間,減輕術后疼痛,且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相較于單一術式療效更為確切。分析原因為,PPH聯合外痔切剝術可將外痔切除,保護肛門排便功能,且術中操作損傷小,可減輕或避免對淋巴管道、肛周血管等損傷,避免對創面附近淋巴回流、血流等產生影響,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程度[11]。雖然PPH聯合外痔切剝術相較于單一術式增加了創面,但可選擇性切除少量肛門外痔皮贅,以達到減輕對肛管組織損傷目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2]。PPH聯合外痔切剝術可對外痔殘留進行有效處理,切除較少肛管組織,降低術中出血量,可減輕組織水腫,以保障肛門正常解剖結構,達到緩解機體疼痛、縮短住院時間的目的[13]。PPH還可通過環形切除直腸下段黏膜及組織,同時吻合黏膜及黏膜組織,有利于恢復肛門正常解剖位置,保留肛管完整性,避免肛管損傷,以促使肛門功能恢復[14]。PPH操作過程中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吻合,迅速切斷供應痔血流的動脈分支,可為結締組織再生創造條件,減少出血量[15]。
綜上所述,PPH聯合外痔切剝術治療環狀混合痔,術后并發癥少,可減輕術后疼痛,且恢復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