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立 (國藥控股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040)
冠心病在我國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其嚴重危害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人類致殘與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絞痛是冠心病常見的并發癥。冠心病心絞痛以突發性疼痛為常見的臨床表現,當勞作或者情緒出現大的波動時很容易發作,若采取的措施不及時或是不對癥,很容易導致心肌梗死[1]。臨床上對于此病首選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該藥物通過對血小板凝聚功能進行抑制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是因為藥物存在著個體差異性,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一種更為有效的藥物聯合應用來彌補其不足。替格瑞洛服用后能夠迅速發揮藥效,將阿司匹林與替格瑞洛聯合應用到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中有著良好的臨床效果,但是臨床數據相對較少。為了進一步證實聯合用藥的臨床效果,筆者以13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例進行了此次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合作業務單位收治的13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將其隨機抽簽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7例。兩組臨床資料如下:①對照組:男35例,女32例;年齡44-69歲,平均年齡(54.09±2.32)歲;病程11-23個月,平均病程(17.79±1.53)個月;合并癥:糖尿病19例,高血壓22例,高血脂26例。②觀察組:男33例,女34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4.31±2.33)歲;病程10-24個月,平均病程(17.81±1.52)個月;合并癥:糖尿病22例,高血壓21例,高血脂24例。兩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差異并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冠狀動脈造影最終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②有突發性胸痛等典型癥狀的發生;③有良好的依從性;④不存在用藥禁忌證;⑤對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同時患有嚴重的腎功能疾病者;②有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疾病者;③患有慢性傳染性相關疾病者;④過敏體質者;⑤不能堅持到研究結束,中途可能退出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了降糖、降壓、降脂以及補液等臨床的常規治療,并給予生活指導和飲食指導。對照組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規格為100mg×30片),飯后服用,每次100mg,每天一次,連續服用30天為一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替格瑞洛片(規格為90mg×14片),飯前服用,90mg/次,每天一次,連續服用30天為一個療程。
1.4 評價指標 ①療效:以患者的康復情況為基礎分為顯效(心電圖顯示正常,心絞痛癥狀得以顯著緩解)、有效(經過心電圖監測存在缺血性ST段抬高,心絞痛癥狀較治療前有所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中的任何一項或者有惡化趨勢)三個等級。②心絞痛持續時間及發作頻率:對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絞痛持續時間、發作次數及每周發作的次數予以統計。③心功能指標:采用超聲心動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半徑及左心室射血分數予以檢測,并檢測心輸出量。④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統計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發生例數作為評價心血管事件的標準。⑤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藥物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作為評價藥物不良反應的標準。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8.5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06%,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持續時間、發作次數及發作頻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發作次數及發作頻率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心絞痛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心絞痛發作頻率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差異均顯著(P<0.05);同時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治療前(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持續時間、發作次數及發作頻率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半徑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左心室射血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心輸出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心功能指標均明顯改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2.4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4.48%,對照組為19.4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2.5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94%,對照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45%,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飲食習慣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致使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率呈逐年攀升的態勢。此疾病的判定主要以發作性心前區疼痛為標準,若發病,則要及時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否則不斷發展的病情極易導致心肌梗死等并發癥的發生。
目前,臨床上對于冠心病心絞痛以藥物治療為主,以往多應用硝酸甘油等藥物,通過對冠狀動脈進行擴張以增加血流量,從而使病情的進展得以延緩,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是臨床應用也發現,患者在應用此類藥物后常常會出現頭痛等現象,預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眾多藥物中替格瑞洛、阿司匹林脫穎而出,其中阿司匹林腸溶片屬于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其具有很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對血栓的形成起到良好抑制作用。口服此藥物后能夠被上消化道迅速吸收,其半衰期(T1/2)特別長,進入體內后,通過作用于環加氧酶(COX),使其產生不可逆乙酰化,造成COX的失活,阻止了血栓素A2的產生,從而將血小板的凝聚進行有效抑制[2]。該藥物的作用機理在于對環氧化酶進行選擇性的抑制,繼而抑制血栓素形成。但由于單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且很容易引發胃黏膜出血等不良癥狀,影響了患者的遠期療效,因此臨床應用開始考慮聯合用藥。而替格瑞洛是近些年來應用于臨床上的新型血小板P2Y12受體抑制劑,其具有高選擇性,能夠抑制二磷酸腺苷的產生,進而對患者血小板的活化與聚集進行有效地抑制,同時替格瑞洛為非前體藥物的一種,不需要進行肝臟代謝的激活,而且肝臟CYP2C19基因不會對其造成影響,因此能快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也就是說,相較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為顯著,兩者聯合應用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有效率比較中,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陳貝[3]對10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后臨床療效顯著,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心絞痛持續時間比較中,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發作次數及頻率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各項心功能指標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研究中,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提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應用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有著良好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功能,同時減少了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且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未增加。除此之外,此藥能夠快速、持久且高效地控制血小板聚集,同時還起到了二級預防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為替格瑞洛在眾多抗血小板藥物中較為新穎,且抗血小板的效果比較顯著,能夠快速起效,代謝不用通過肝臟便能夠與二磷酸苷受體進行結合,促進了血小板功能的恢復。此外,該藥物還能將治療的窗口期延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抑制因為血小板聚集而導致的血小管內皮損傷及心肌損傷的過程,對血管與心肌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聯合用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從不同途徑發揮抗血小板作用,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王穎[4]等人選取了9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并將其分為兩組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聯合用藥的臨床療效顯著,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這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陳穎[5]也就9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了相關研究,證實了聯合用藥的臨床效果較為確切,在明顯控制病情發展的同時,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上述研究充分證實了此次研究結果真實有效,更證實了聯合用藥治療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在改善臨床癥狀的同時,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使預后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藥物不良反應低,說明二者聯合應用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價值[6-7]。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能夠提升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及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并且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因此該治療方法適合在臨床上進行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