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朱陽,徐淑玲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肺癌是全球范圍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發病早期具有極強隱匿性,從而使得大多數患者首次確診便已處于中晚期,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病死率較高[1]。因此,尋找一種早期有效診斷肺癌的手段對準確指導臨床治療及改善預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手術病理檢查是國內外公認的肺癌診斷唯一金標準,然而該檢查方式存在創傷性及可重復性較差的特點,難以對患者病情實施動態評估,故而可能難以實現對臨床治療的準確指導[2]。隨著近年來醫療水平的飛速發展及醫療器械的日益完善,多種影像學技術獲得長足發展,并在肺癌診斷中展現出一定的優勢。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具有掃描速度快及圖像分辨率高等優勢,可較為清晰地顯示病灶大小、部位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在患者術前評估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主要是基于人體組織中原子核磁共振現象原理開發而來的一種新型影像學技術,可獲取多方向斷層圖像及三維、四維圖像,有助于疾病診斷準確率的提高[4]。目前,國內外有關上述兩項影像學技術用于肺癌診斷中的研究較多,然而有關二者聯合診斷肺癌效能的研究鮮有報道。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上述兩種影像學技術聯合診斷肺癌患者的效能及對臨床治療的指導作用,以期為肺癌的早期診治工作提供幫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114例疑似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72例,女性42例;年齡39-72歲,平均(57.45±10.37)歲;體重指數18-30kg/m2,平均(22.01±2.73)kg/m2;接受文化教育年限5-16年,平均(8.91±1.34)年。納入標準:①均經常規影像學檢查發現肺部有可疑陰影;②均完成MSCT及MRI檢查;③入院前并未接受任何抗腫瘤治療;④均為成年人。排除標準:①合并肺外惡性腫瘤;②神志異常;③對碘造影劑過敏;④伴有嚴重免疫功能障礙或近期有免疫抑制治療史。受試者均已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MSCT檢查:選用儀器為飛利浦64排CT機,檢查前協助受試者取仰臥位,完成屏氣掃描。電壓為120kV,電流為150mA,掃描范圍從肺尖直至膈頂。掃描參數:層厚為5mm,層間距為1.6mm,矩陣為512×512,視野為400mm×400mm。首先實施平掃(見圖1),隨后實施增強掃描。行肘靜脈注射對比劑碘海醇(80ml),注射速率以3ml/s為宜。動脈期掃描延遲時間20s,靜脈期65s,重建層厚取5mm。將所獲取的圖像數據傳輸至配套軟件實施后處理,包括三維容積現象、多平面充足及最大密度投影等。(2)MRI檢查:選用儀器為體相控陣線圈3.0T MRI。實施平行成像,選用光譜預飽和反演恢復(Spectral presaturation inversion recovery,SPIR)抑制脂肪。掃描參數如下:①T1WI: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為206.0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為2.45ms,層厚為5mm,層間距為1mm,視野(Field of view,FOV)為380mm,矩陣為256×256。②T2WI:TR為1800.0ms,TE為94.0ms,層厚為5mm,層間距為1mm,FOV為450mm,矩陣為256×256。③SPIR:TR為1980.0ms,TE為81.0ms,層厚為5mm,層間距為1mm,FOV為380mm,矩陣為256×256。④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TR為2500.0ms,TE為73.0ms,層厚為5mm,層間距為1mm,FOV為380mm,矩陣為256×256。b值選擇0、1000s/mm2。檢查過程中以定位像為參考,病灶處于線圈中心部位(見圖2)。
圖1 CT平掃顯示中上縱膈團塊影
圖2 MRI平掃冠狀面縱膈異常信號
1.3 圖像分析 將所獲得的MSCT與MRI圖像數據傳輸至配套軟件中完成后處理。并由我院2名經驗豐富(從業時間>5年)的影像學醫生以雙盲法進行閱片,對于存在意見分歧的結果,邀請第3名影像學醫生閱片,并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最終判斷。MSCT圖像分析主要內容包括下面幾項:①病灶大小;②病灶邊緣特征;③病灶外緣;④胸膜凹陷征;⑤血管集束征;⑥淋巴結腫大;⑦CT增強強化。進行MRI圖像分析時盡量避開病變邊緣與肉眼可見的壞死區(見圖3),最大限度上測量病變信號強度(見圖4),邊緣與病變邊緣相距≥5mm。同層肌肉、脊髓、脂肪及腦脊液感興趣區均選擇信號均勻處,各感興趣區面積以20-40mm2為宜。此外,參考相關研究完成信號強度商(Signal Intensity quotient,SIQ)的計算[5]。根據SIQ進行MRI相關參數的計算,包括T1-Qm、T2-Q、DWI-LSR、ADC-LSR。T1-Qm=SILesion/SIMuscle×100%;T2-Q=[(SILesion-SIMuscle)/(SIFat/SIMuscle)]×100%;DWILSR=SILesion/SIspinalcord×100%;ADCLSR=SILesion/SIspinalcord×100%。
圖3 MRI橫斷面
圖4 MRI橫斷面增強掃描環形強化,考慮惡性病變可能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4.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病變患者MSCT影像學特征對比 114例疑似肺癌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肺癌52例,良性病變62例。肺癌患者病灶大小≥3cm、病灶邊緣毛刺、病灶外緣分葉、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淋巴結腫大及CT增強強化≥30HU人數占比均高于良性病變患者(均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變患者MSCT影像學特征對比[n(%)]
2.2 不同病變患者MRI影像參數對比 肺癌患者T2-Q、DWI-LSR及ADC-LSR均高于良性病變患者(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變患者MRI影像參數對比()
表2 不同病變患者MRI影像參數對比()
組別例數T1-QmT2-QDWI-LSRADC-LSR肺癌組5280.42±21.2068.49±13.05271.52±52.58124.05±31.52良性病變組6284.57±23.5042.85±7.35170.49±32.9794.59±27.34 t-0.98213.18312.4885.344 P-0.328<0.001<0.001<0.001
2.3 不同診斷方式對肺癌的診斷效能對比 將病理診斷結果視作金標準,MSCT、MRI及二者聯合分別檢出肺癌50例、50例、51例。MSCT聯合MRI診斷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性為94.23%、96.77%、95.61%,均高于MSCT的73.08%、80.65%、77.19%與MRI的76.92%、83.87%、80.70%(均P<0.05)。見表3、表4。
表3 不同診斷方式的肺癌檢出情況
表4 不同診斷方式診斷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性
肺癌的具體發病機制迄今仍存在不少的爭議,其危險因素涵蓋吸煙、職業因素、遺傳以及室內污染等,患者普遍無特異性癥狀表現,多見胸悶、刺激性咳嗽及痰中帶血等,早期診斷難度較大[6-7]。病理檢查作為肺癌診斷金標準,存在取材風險較高以及難以掌握患者病情變化等特點,臨床應用局限明顯。MSCT是基于CT發展而來的影像學技術,具有掃描時間短、覆蓋范圍大以及Z軸分辨率高等特點,可獲得較為理想的三維重建圖像,進而為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參考依據[8]。MRI主要是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特定頻率射頻脈沖產生信號,進而對病灶解剖結構及其與周圍組織關系實施準確評估,可為肺癌早期診斷提供影像學依據[9]。由此推測,MSCT聯合MRI診斷肺癌可能具有更高的臨床價值。
本文結果展示:肺癌患者病灶大小≥3cm、病灶邊緣毛刺、病灶外緣分葉、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淋巴結腫大及CT增強強化≥30HU人數占比均高于良性病變患者。該結論與李萍[10]等人的研究報道相吻合,提示了MSCT可作為肺癌的有效診斷手段之一。究其原因,病灶直徑越大往往反映了其生長時間相對較長,發生惡性病變的風險較高。肺癌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可能受周圍血管、支氣管與纖維組織牽拉的影響,從而表現出分葉征、毛刺征等征象。另有研究[11]表明,肺癌病灶往往會表現出不均衡膨脹生長,從而使得結節分葉狀與毛刺狀表現更為突顯。肺癌細胞生長、分化速度相對較快,從而可能對周圍組織產生一定程度的壓迫,進一步促進假包膜的形成,最終使得病灶MSCT影像特征呈空洞外緣且邊界光滑清晰[12]。此外,肺癌患者T2-Q、DWI-LSR及ADC-LSR均高于良性病變患者。這和王小偉[13]等人的研究報道相似,反映了上述MRI參數可為肺癌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考慮原因為,肺癌病灶增生活躍,微血管結構紊亂,新生血管明顯增多,且血供豐富,加之內皮細胞不完整,往往存在對比劑高交換,從而增加了病灶的強化幅度,最終導致上述MRI參數發生異常改變[14]。另有研究[15]表明,MRI可從多個不同切面對病灶形態進行觀察,同時具備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清晰顯示肺癌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進而可為患者早期診斷提供參考依據。此外,將病理診斷結果視作金標準,MSCT聯合MRI診斷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性均高于MSCT與MRI單獨診斷。這在既往相關研究報道中可獲得佐證[16],推敲原因為,MSCT具有分辨率高以及可持續采集數據的特點,故而可實現對管腔、血管受侵程度等的準確評估,而MRI可為肺癌的診斷提供清晰圖像信息及定量分析數據。因此,二者聯合診斷可能存在協同作用,達到提高肺癌診斷效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MSCT聯合MRI早期診斷肺癌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性,可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參考依據,進而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