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 劉 瑜 湯 博 陳 冉
(1.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2.浙江省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07;3.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7)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美麗中國建設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明確了美麗中國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1-3]。學術界圍繞美麗中國建設內涵、目標指標體系、框架路徑、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定量評估等開展了相關研究[4-6]。王金南等[7]構建了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指標體系,并對2035年各指標的目標值設置了初步期望值;萬軍等[8]從綠色發展、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質量、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等方面設計了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框架與主要路徑;高峰等[9]以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礎,構建了以地球大數據、網絡數據及統計數據等多源數據為支撐的美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方創琳等[10]構建了包括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社會和諧、體制完善、文化傳承等5個維度的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對2016年中國341個地級市(州)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進行了科學評估。
美麗省域是承上啟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載體單元,是各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美麗中國目標的地方實踐。然而現實中,地方對美麗省域建設到哪一階段、如何評估美麗省域建設成效、如何優化美麗省域建設路徑等問題仍不清晰,亟需開展相關研究。浙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和實踐先行地,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省域樣本,在省域層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試圖構建美麗省域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進程評估模型,并以浙江為對象開展實證研究,以美麗浙江建設進程評估為手段研判存在問題和差距,結合新形勢新要求提出優化美麗浙江建設路線圖的針對性策略。
美麗省域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是開展美麗省域建設進程評估的基礎,也是量化建設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優化建設路徑的根本依據。現行的美麗中國建設或者生態文明建設評估體系,未能重點體現黨的二十大等國家最新要求和戰略部署,且指標覆蓋面有限,大多偏重于生態環境、生態經濟領域,對綠色低碳、城鄉統籌、社會共建等方面的考慮不足;個別領域之間交叉關系突出,未充分考慮指標間的兼容性,影響管理部門對美麗省域建設進程的判斷。本研究擬構建可整體反映美麗省域建設目標要求,凸顯黨中央關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最新部署,兼顧指標之間協同或權衡的相互關系,便于科學量化美麗省域建設進程的評估指標體系。
1.1.1 構建原則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要遵從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選擇能客觀、真實反映美麗省域建設的各個領域建設程度的指標,可以通過觀察、調研、測試等方式得到明確結果的定量或定性指標;(2)系統性原則,將美麗省域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指標體系應涵蓋生態、社會、經濟等盡可能多的子系統,同時需考慮各子系統間的邏輯關系以及相互作用方式,反映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間的綜合協調程度;(3)易得性原則,充分考慮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盡可能選擇數據便于收集、更新及時的指標,收集數據的來源以官方或權威機構發布的文件為主,如統計年鑒、環境質量公報、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
1.1.2 構建方法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美麗省域建設評價指標體系。AHP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11],在環境領域的評估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實踐,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12-13]、污染事故風險評估[14]、生態修復效果評估[15]等。主要步驟如下:(1)目標層構建,即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目標;(2)準則層構建,即依據美麗省域建設的核心領域,確定評估指標的分類,形成準則層;(3)指標層構建,即在準則層基礎上,根據指標體系構建3大原則,參考相關文件文獻,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
1.1.3 指標選取和體系構建
根據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和全面部署,充分銜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建設指標》《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等國家相關文件,適度吸收美麗浙江、美麗江蘇等省域相關文件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考量,從生態狀況、環境質量、城鄉風貌、綠色發展、共建共享5個核心領域進行評估指標體系構建,選取25個可量化的評估指標,形成美麗省域建設評估指標體系。
不同省域在評估指標體系構建時,可通過剔除不適用或與當地情況不符的指標,新增地方特色指標,將不具備數據來源的指標替換成相關性較強的指標等進行指標體系優化調整。指標目標值的確定主要參考各省美麗建設相關文件,沒有相關目標的指標可參考國內或國外先進水平。
進程評估即從定量分析的角度評估美麗省域建設進展情況,本研究采用結構分析法(根據某一指標完成情況占總體要求的百分比)評估某個時間節點的美麗省域建設進展情況。
1.2.1 數據獲取
通過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公開報告以及政府機構網站發布的官方文件獲取指標數值。無法獲得的缺失數據參照下述方法處理:對于無直接統計值的指標,選取關聯性較強的指標進行替代評估;對于部分年份數據有缺失的指標,存在趨勢傾向的通過預測趨勢法推測,無趨勢傾向的通過均值法進行填補;部分基準年無工作要求或未進行本底數據統計的指標,如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等指標賦值為0。
1.2.2 數據處理
各指標數據之間存在數值量級與量綱的差異,指標評價作用也不同,無法進行直接比較,因此對各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處理方法分別見式(1)、式(2):
(1)
(2)
式中:x為指標的標準化值;X為指標的年度原始數據;XBase為指標基準值;XTarget為指標的目標值。
1.2.3 權重確定
使用yaahp軟件構建判斷矩陣,同時進行一致性檢驗。利用幾何平均法得到5個準則層及指標層的判斷矩陣,分別計算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
1.2.4 建設進程評估
建設進程評估按照“指標進程評估—分領域進程評估—總體進程評估”的步驟進行,評估中的建設進程均以百分比表示。為避免指標的標準值過大或過小使總體進程評估失真,各指標建設進程核算方法見式(3),分領域及美麗省域總體建設進程計算見式(4)、式(5):
(3)
式中:cij為第i個領域第j個指標的建設進程,%;xij為第i個領域第j個指標的標準化值。
(4)
式中:ci為第i個領域的建設進程,%;wij為指標xij的權重。
(5)
式中:cT為美麗省域總體建設進程,%;wi為第i個領域的權重。
從進程評估模型的演算結果出發,協同分析“指標—分領域—總體進程”間的演進關系,剖析美麗省域建設存在的不足與短板,貫徹國家的新戰略新部署,結合省域新形勢新需求,根據問題導向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考慮到建設進程中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即越靠近目標值,越難以完成),對于進程領先的領域,也要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確保按期完成目標。
繼黨的十八大把美麗中國作為執政理念和執政目標提出后,2014年浙江省委作出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定,提出要積極推進建設美麗中國在浙江的實踐,2015年“美麗浙江”首次出現在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并作為重點工作予以部署。202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美麗浙江的目標。因此,本研究將2015年作為浙江實證研究的基準年、2035年作為目標年,對2020年的美麗浙江建設水平開展進程評估,即評估25%時間進程下的美麗浙江建設情況,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
在美麗省域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基礎上,統籌考慮浙江省情和指標可獲性,將地表水質量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劣Ⅴ類水體比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率替換為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率,并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企業通過審核的比例等指標替換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環境信用評價中等以上企業占比等指標,優化形成美麗浙江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指標的目標值主要參考《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高水平建設新時代美麗浙江規劃綱要(2020—2035年)》《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等相關文件,沒有相關目標的指標參考國外先進水平,詳見表1。

表1 美麗省域建設評估指標體系 1)
根據進程評估模型,研判2020年美麗浙江在生態狀況、環境質量、城鄉風貌、綠色發展、共建共享5個分領域的建設進程以及總體建設進程,結果見圖1。

圖1 美麗浙江分領域建設及總體建設進程評估結果
截止2020年,美麗浙江總體建設進程為65.53%,遠超25.00%的時間進程,總體進展良好。5個分領域的建設進程均超過時間進程,特別是環境質量領域建設進程達到了94.24%,其次是生態狀況領域和綠色發展領域,進展最慢的是共建共享領域。從25個指標的建設進程看(見圖2),建設進程低于時間進程的指標涉及綠色發展、共建共享、城鄉風貌3個領域,以下對各領域的建設水平進行深入分析。

圖2 美麗浙江指標建設進程評估結果
2.1.1 生態狀況領域
生態狀況領域的建設進程達到76.39%,評估結果主要反映美麗浙江的良好生態狀況。其中,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I11)進展情況較好,建設進程達100.00%,森林覆蓋率(I12)和森林蓄積量(I13)變化較基準值有小幅提升,建設進程分別為39.00%、48.00%。
2.1.2 環境質量領域
環境質量領域建設進程為94.24%,評估結果主要反映美麗浙江的良好環境質量。除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濃度(I22)較最終目標仍有差距外,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I21)、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I2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I26)均已達到目標值,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I23)與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I24)也較接近目標值。
2.1.3 城鄉風貌領域
城鄉風貌領域建設進程為51.12%,評估結果反映了美麗浙江的城鄉風貌。其中,設區市、縣級市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面積占城市面積比例(I31、I32)兩個指標相對滯后,特別是縣級市指標略低于時間進程,其余指標的建設水平相對超前。
2.1.4 綠色發展領域
綠色發展領域領域建設進程為61.19%,評估結果主要反映美麗浙江的高質量綠色發展建設成效。其中,萬元GDP能耗(I44)、萬元GDP用水量(I42)、煤炭消費比重(I43)3個指標的建設水平較為超前,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I45)建設水平相對較差,僅為20.00%,滯后于25.00%的時間進程。
2.1.5 共建共享領域
共建共享領域的建設進程為44.70%,評估結果主要反映美麗浙江的社會參與情況。其中,城鄉居民收入比(I55)和環境信用評價中等以上企業占比(I52)相對滯后,低于25.00%的時間進程,其余3個指標建設水平較為超前。
對照評估結果,結合新形勢新要求,美麗浙江建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問題。一是綠色低碳變革需加快推進,特別能源清潔低碳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指標的建設進程僅為20%。二是全民生態自覺的行動體系尚未全面形成,環境治理的社會參與程度仍然偏弱,特別是部分企業經營者守法治污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夠,如環境信用評價中等以上企業占比指標的建設進程相對滯后。三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夠均衡,如縣級市的海綿城市建設進程相對滯后。四是生態狀況和環境質量兩個領域進展雖然超前,但是與公眾期待仍有差距,邊際效益遞減也導致高位持續提升存在較大壓力,同時生態環境改善進程不均衡,精準科學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2.3.1 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全面實施重點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實行全面節約戰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推進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推動高碳行業清潔生產改造,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2.3.2 構建全民行動體系
積極引導企業自覺落實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重大環境決策公眾參與制度,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打造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共治、全民參與的生態文明治理格局。
2.3.3 統籌城鄉全面發展
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基礎設施建管一體化,持續深化“千萬工程”,統籌推進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監管,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持續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質量。
2.3.4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統籌水環境綜合治理保護,強化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快構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理”體系。加快構建以自然保護地為基本骨架和重要節點的省域生態安全格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修復。
從生態狀況、環境質量、城鄉風貌、綠色發展、共建共享5個維度構建了美麗省域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從結構分析的角度構建了進程評估模型,定量評估美麗省域建設進展情況,明確了基于評估結果的美麗省域建設路徑優化思路,并以浙江為對象開展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以2015年為基準年,2035年為目標年,2020年美麗浙江建設總體進程為65.53%,總體進展良好,進展最快的是環境質量領域,其次是生態狀況領域和綠色發展領域,進展最慢的是共建共享領域,在評估結果分析基礎上,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剖析了短板問題,提出了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構建全民行動體系、統籌城鄉全面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優化策略,為下階段推進美麗浙江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研究方法的提出也為各個省份的美麗省域建設進程評估提供參考,有利于全面了解美麗省域建設的進展情況,研判存在問題和目標差異,指導美麗省域建設有序推進,保障美麗中國目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