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秉偉,王 健,黃 河,申宏鵬,劉振盈,田敬曉,楊瑋婧,岳曉菲,王 芳
(1 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煤炭化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411;2 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烯烴一分公司,寧夏 銀川 750411)
截至目前,聚丙烯工業的總規模達到了8000萬噸/年,因此聚丙烯(PP)成為了當今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合成樹脂之一。因其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熱穩定性高、易加工、無毒、絕緣、耐熱和耐腐蝕等諸多優良的性能,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建筑、醫療衛生、軍事科技和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1-3]。合成聚丙烯的催化劑體系主要包括主催化劑和助催化劑,其中助催化劑中的外給電子體的主要作用是調節聚丙烯的等規度,在一定程度上對催化劑的活性、氫調敏感性以及聚丙烯的堆積密度均有影響[4-6]。外給電子體一般是 Lewis 堿類化合物,主要集中于芳香族羧酸酯類、有機胺類、烷氧基硅烷類、醚類以及杯芳烴類等五大類化合物,工業上使用的主要是烷氧基硅烷類化合物,常用的有二異丁基二甲氧基硅烷(Donor-B)、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onor-C)、二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Donor-P)和二環戊基二甲氧基硅烷(Donor-D)等[7]。本文以丙烯為原料,PG為主催化劑,三乙基鋁(TEA)為助催化劑,以復合外給電子體A和硅烷Donor-C分別作為外給電子體進行丙烯聚合反應,研究其對丙烯均聚聚合反應氫調敏感性、活性和聚合物的熔融指數(MFR)、粒徑分布、等規度等的影響。
丙烯(聚合級)、氫氣(工業級):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主催化劑:牌號為PG型,任丘利和工廠生產;助催化劑: TEA,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給電子體: 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onor-C(平均分子量為188.34),山東魯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復合外給電子體A(平均分子量為206.63)。
采用丙烯液相本體聚合法,在帶有機械攪拌和控溫裝置的5L不銹鋼高壓反應釜中進行。將釜加熱并抽真空,除去空氣和水汽,而后充入氮氣,反復三次后,加入氫氣(氫氣加入量以標準升(NL)計)、TEA、外給電子體的己烷溶液、催化劑和1000g液態丙烯,攪拌,升溫至70℃,反應1h,停止攪拌、降溫、卸壓、出料。
聚合物熔融指數(MFR):依據GB/T 3682.1-2018測定;ZRZ2452型熔融指數儀,美特斯工業系統(中國)有限公司[8]。
聚合物等規度:依據GB/T 2412-2008測定,采用沸騰庚烷抽提的方法測定,抽提時間為6h[9]。
聚合物的堆積密度:依據GB/T 1636-2008測定[10]。
聚合物的粒徑分布:依據GB/T 21843-2008測定,聚合物的粒徑分布使用上海弗爾德AS200Control振篩機[11]。
在硅/鈦摩爾比為60,鋁/鈦摩爾比為600,催化劑20mg,氫氣加入量分別為1、3、5、7、9 NL的條件下,以復合外給電子體A和硅烷Donor-C分別作為外給電子體,PG作為催化劑進行丙烯聚合反應,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以復合外給電子體A和硅烷Donor-C分別進行丙烯均聚聚合反應時,隨著氫氣加入量的增加,聚合活性呈先增大后不變的趨勢,且在氫氣加入量為5NL時,活性達到最大,分別為41500g PP/g Cat和49500g PP/g Cat,之后隨著氫氣加入量增加為7NL和9NL時活性不變。這是因為隨著氫氣加入量的增加,氫氣會使催化劑中不具有活性或活性很低的活性位極易發生向H2的鏈轉移,從而具有正常的鏈增長活性,提高催化劑的聚合活性[12-13],而當氫氣加入量過高時,氫鏈轉移反應速率不再與氫氣量有關,而取決于鈦與丙烯所形成的絡合物的穩定性[14],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加氫氣加入量,活性不發生變化。從圖1也可以看出,復合外給電子體A的聚合活性低于硅烷Donor-C,活性降低了約20%。

圖1 丙烯聚合活性隨氫氣加入量的變化Fig. 1 Change of propylene polymerization activity with hydrogen addition
兩種外給電子體制備聚合物的MFR會隨著氫氣加入量的變化而變化,而聚合物的MFR決定了聚丙烯的應用范圍。從圖2中可以看出,隨著氫氣加入量的增加,以復合外給電子體A和硅烷Donor-C為外給電子體制備聚合物的MFR均呈線性遞增趨勢,說明氫氣的加入量對兩種外給電子體制備聚合物MFR的影響較大;從圖2也可以看出,復合外給電子體A制備聚合物的MFR增長幅度遠大于硅烷Donor-C,說明復合外給電子體A相比于硅烷Donor-C具有較好的氫調敏感性。

圖2 聚合物MFR隨氫氣加入量的變化Fig. 2 Change of polymer MFR with hydrogen addition
測試兩種外給電子體制備均聚聚合物的等規度,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使用復合外給電子體A和硅烷Donor-C制備聚合物的等規度均大于98%,滿足現場裝置生產需求,但復合外給電子體A制備聚合物的等規度高于硅烷Donor-C,說明復合外給電子體A的立構定向能力強于硅烷Donor-C。從圖3也可以看出,當氫氣加入量為1NL時,以復合外給電子體A和烷Donor-C制備聚合物的等規度最大分別為99.4%和99.2%,隨著氫氣加入量的增加,兩種不同外給電子體制備聚合物的等規度有降低的趨勢,說明氫氣加入量的增加對聚合物的等規指數有明顯影響[15]。

圖3 聚合物等規度隨氫氣加入量的變化Fig.3 Variation of polymer isotacticity with hydrogen addition
測試兩種外給電子體制備均聚聚合物的粒徑分布,結果見表1 。

表1 聚合物粒徑分布Table 1 Polym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由表1可知,聚合物顆粒粒徑分布主要集中在10~60目,占比≥96%,且聚合物顆粒粒徑相差不大,說明聚合物顆粒粒徑大小受氫氣加入量的變化影響不大,從大于120目的細粉含量來看,以復合外給電子體A和硅烷Donor-C作為外給電子體制備的聚合物中均存在微量的細粉顆粒。從表1數據也可以看出,使用硅烷Donor-C制備聚丙烯的細粉量高于復合外給電子體A,說明硅烷Donor-C更有利于催化劑活性釋放,使得反應生產的聚丙烯粉料將催化劑撐破,從而使催化劑的立體結構越來越小而還有活性,產生一定量的小顆粒聚丙烯產品[16]。
(1)隨氫氣加入量的增加,兩種外給電子體制備聚合物的等規度≥98%,粒徑分布主要集中在10~60目;氫氣加入量為5NL時,兩種外給電子體的聚合活性最大,隨著氫氣加入量的增加,活性不變,但復合外給電子體A的聚合活性低于Donor-C,活性降低了約20%。
(2)隨氫氣加入量的增加,兩種外給電子體制備聚合物的MFR均呈線性遞增趨勢,但復合外給電子體A制備聚合物的MFR增長幅度遠大于硅烷Donor-C,說明復合外給電子體A用于均聚反應時具有較好的的氫調敏感性,有利于生產高熔指均聚聚丙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