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萬斌 萬 宇
體育師范生教育研習的實施困境與路徑研究
崔萬斌1萬 宇2
(1.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2.紅河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紅河 651400)
教育研習是師范生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完善師范生自身能力結構的重要環節。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文本分析法、實地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剖析體育師范生在進行教育研習時出現的實際困境,探索進行教育研習的路徑。研究發現存在教育教學科研意識不足;個人知識積累和技能學習不足;教師的專業指導不足;進行教育研習的環境氛圍欠佳等實施困境。建議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實習學校與高等師范院校的密切聯系;加強學生自身理論與技能學習,保證實際教學能力;提高教師指導力度,開設相關科研課程;加強研究型學習氛圍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開展實習專項研討會為實施路徑進行教育研習。
體育師范生;教育研習;實施困境;路徑研究
興國必先強師,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背景下,作為教育發展第一資源的教師的位置顯得尤為突出。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后備力量,對其教育實踐的培養尤為重要。教育實踐作為師范生培養的重要一環,是師范生從知識的汲取者到知識的傳授者的轉變過程。在2016年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該文件從目標、實踐內容、形式、評價體系等方面系統的為教育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實踐作出了指示。提出要以教育見習、實習和研習為主要模塊,構建包括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教研實踐等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內容體系[1]。進行以教育見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教育教學實踐可以有效提升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但在實際中,多數地方高等師范院校不重視教育研習的重要性,只進行了教育見習和實習,使師范生缺少進行自我反思再提升的氛圍和意識。在進行教育研習時存在頂層設計不足、認識受限、師資指導不足、知識儲備不足等困境。要如何走出困境以幫助師范生進行教育研習,在實際研習中提升效率,提高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是值得探究和思考的。
教育見習是指師范生在積累了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以及專業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進入教育現場,實地感受、觀察、體悟基地學校的教學情況。為教育研習和教育實習做好心理、精神和經驗上的儲備[2]。根據學校的實際在不同學年或實習前結合教育課程集中進行。體育師范生的教育見習一般是觀摩體育教師在一堂體育課上的教材教法、組織管理、教學設計等。通過自身知識積累與現場感悟相結合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
教育實習是一種實踐活動,是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再認識過程。教育實習是一種專業教育的活動組織形式,是通過指導者組織學習者到現場開展實踐活動的一種實際教學操作,從而使學習者獲得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一種教育活動,是培養未來教師的重要環節[3]。體育師范生的教育實習是進行技能教授和教學設計以及理論講解等多種實習因素相結合的綜合教育學習過程。
對于教育研習的概念,我國學界現在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我國學者葉紀林認為,教育研習是指師范生完成中小學教育實習后,針對教育實習中的不足和缺陷進行補缺、補差、再提高,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技能結構[4]。體育師范生教育研習要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再反思,以此來提高和完善個人的專業知識結構。本文所論述的體育師范生教育研習與此觀點契合度較高,遂采用此觀點。
未來教師不能滿足于做一個“教書匠”,而應當成為教育的學問家[5]。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下,教學需要要求我們的教師轉變職業角色,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作為研究者就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和認知結構。教師在進行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結構知識、基礎文化知識,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才能鍛煉到的實踐性知識。體育師范生在學習期間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對教學實踐的參與較少,導致師范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發生偏移,缺乏直接來源于實踐的感性知識。通過教育研習回顧在教育實習中的教學經歷,分析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通過總結教學經驗來補足知識結構,可以達到師范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首先,由于我國教育的特殊性,師范生在很大程度上習慣了“死讀書”。很多學生缺乏研究探索的學習思想意識和行為。由于長期的應試學習,知識獲取很大程度上是從書本上來的“死答案”,學生的探索研究能力也逐步缺失。其次,我們的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教材有什么教什么,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情況,忽略了教育知識的實用性和開發創新性。學生和教師兩者都相對缺乏教育研究學習的意識,久而久之也就陷入了重復教學的老套路。而通過教育研習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可自行創設問題進行論證實驗,培養自主研習能力。以在此種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情景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研究學習意識和能力,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是師范生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管理、教學研究工作的理論知識和創新研究思維的提高。師范生通過對教育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課程、教材、教法等,養成主動思考、創設問題、自主解決的意識。在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后,根據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合理選擇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進行實際研究,最后可將研究成果進行匯總梳理,形成一篇綜述或論文,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自身科研能力。通過總結與反思,在培養了體育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時,也解決了在教育實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實現思維和能力的同步提高。
教育研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師范生自身的實踐能力,通過在實習結束后研習評析自己的教育實習過程。發現自己的優劣勢,進而發揚優勢彌補不足。在評析過程中涉及到的內容有教學教法分析、組織管理分析、理論講解分析、教學儀態分析等。而由于體育課程教學的特殊性,體育師范生的研習過程中還涉及到動作技能分析。因為在體育課上的動作技能學習是一個由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后逐步建立動力定型的一個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的體育教師在動作示范時動作要準確、標準。標準的示范有助于學生建立更好的動作表象,加深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體育學科的教育研習較為繁雜。因為不僅要進行上述的理論方面的分析,還要加入動作技能分析,通過技能分析發現自己在教學時存在的教學示范問題。
與體育學科的實習相比,其他學科的教育實習相對好開展,因為在實習過程中各個變量方便控制,進行實習時各項內容便于展開。學生可活動的空間就只有一間教室,教師容易察覺學生上課時的表現,教材教法的設置相對穩定,教師進行教育觀察和指導教學方便快捷。而在體育課程實習中,進行體育教學的空間廣闊,學生的活動空間放大,教師對于學生的注意會較為分散,不像在講臺上一樣便于關注學生。同時,教材、教法會由于所上課程的運動項目而有所區別。課程也會受到室外氣候、溫度等的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還限于學校的基礎設施和體育器材是否完善。以上的諸多變量在進行教育實習時都會增加教育實習的難度和工作量。通過教育研習來總結分析在教育實習中的影響變量,得出解決經驗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能使體育師范生針對于影響變量創設性的設計解決方案,讓體育師范生真正在教育實習獲得提高。
體育課程不像普通的文化課程只學習一套完備的知識體系,而是涉及到多項運動和多套知識體系。在現代體育中,一項運動就有大量的訓練方法、訓練體系、訓練內容等。這使得學習運動知識就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同時,要精通一項運動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訓練。在體育師范生的學習過程中,運動技能的學習占比很大?;@球、足球、網球、田徑等等項目都需要學習掌握,在體育師范生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上實際并不只是教授一項運動,這要求我們未來的體育教師一專多能。使得體育師范生大量的時間都花費在已有運動知識的學習和運動技能的訓練上。由于大量的訓練和繁瑣的專業知識學習加大了體育師范生的倦怠心理,導致他們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接受式學習,即幾乎全部接受前人的訓練經驗和知識體系等。經過長時間的此種接受式學習,思維逐漸固化,遇到問題很少進行深入思考。進行教育教學科研型學習的意識越來越薄弱。許多體育師范生會由于平時的大量訓練和文化課學習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倦,導致出現逃避、懶惰、抵觸思考等行為。即就算遇到了問題,也出于“圖省事”或者“交公差”的思想敷衍了事,進行研究學習的意識和行為少之又少。因而出現,大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職前教師在實際教學崗位上都存在著“理論上不去,實踐下不來”“教而不研”“教而不思”等被社會所詬病的問題[6]。
首先,進行教育研習,要具備能夠在研習過程中看出問題的能力,否則進行研習也只是流于形式。這種能看出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來源于廣泛的閱讀和知識積累。通過閱讀來積累自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基本的教育教學知識,在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后才會在教育實習后通過錄像回放、同學討論等形式中發現自己的問題,總結自己的不足。而在實際情況中大多卻是,多數體育師范生在日常課程學習和專業技能學習后就停滯不前,從事多數和學習無關的事宜。只有少部分人在繼續堅持學習相關的知識。由于長期持續,個人知識積累少,當面對問題時自己內心沒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或是有思路時由于知識積累不足而中途放棄。在體育課程研習中,動作技能是繞不開的關鍵一環。同理論學習一樣,只有大量的積累和進行實踐才能更好運用。技能的學習也需要大量的重復訓練才能達到動作的精細化,使體育師范生自身對技能更加了解并運用自如,在隨后的教育實習中動作技能示范才能更加標準。在實際情況中卻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理論上不去,技能拿不出”的現象。動作技能學習的不足更加導致了教育研習的難度的提升,自己的動作模式都不正確,又如何能在研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些都增加了教育研習的難度。
在教育研習過程中,僅靠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經驗來進行研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來指導研習。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習,達到學生完成教育實習后的再提高。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學生和教師都缺乏相互了解,教師難以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學生也因懼怕和老師交流而導致教師指導不了了之。其次,在實際中有的老師可能由于教學任務繁重而選擇性指導,或是學生的不主動而導致教師忽略了個別學生。再次,部分教師可能偏重于教學而忽略了教育科研,導致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稍顯不足,在指導學生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最后,體育教育研習的指導老師具有特殊性。在高等師范院校任教的體育老師有的專注于理論,有的著重于技能訓練。這致使教師在指導師范生研習時由于指導教師自身專業的原因而可能導致研習過程中知識結構的缺位。
環境可分為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社會環境是指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具體環境。在學校里,體育師范生進行教育研習的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重視程度。學校從課程、思想、規章制度等方面注入教育研習的影響,可以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思維,助力教育研習。但在現實中卻是多數師范院校由于對于學生培養的要求和側重點不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研習的設置,缺少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環境。人文環境是指一定社會系統內外包括共同體的態度、觀念、認知環境等的文化變量。在體育師范生中間,由于大量的訓練和長時間的接受式學習,研究探索式學習思想和氛圍在學生中間嚴重匱乏。學生的學習模式過于單一,只停留在知識的表淺面而不深究其背后的根源。久而久之在學生中形成了一種較差的學習氛圍,導致教育研究學習的人文環境貧乏。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培養不能脫離實際,要以解決問題為基礎。師范生的培養也是如此。要以在實際教學環境中的問題為目標導向對體育師范生進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礎的理論、技能教學。以此提高體育師范生在實際教學中的綜合執教能力。首先,應加強高等師范院校與實習學校的溝通交流。實習學??偨Y學生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病,通過交流反饋到高等師范院校,師范院校建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培養出敢于質疑、善于思考和能切實解決實際的師范生。其次,加強兩校指導教師的交流。通過實習學校的指導老師對在體育師范生實習過程中出現的教學、教法、教材等問題進行觀察記錄,在實習期間或結束后統一反饋給師范院校的指導老師,在學生實習結束返回學校后由指導老師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創設性的總結和研討學習。最后,加強兩校學生間的交流。教學是一個教與學共同進行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缺一不可。通過兩者的交流來推動師范生研究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和實際想法,以“學”來促“教”。
指導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導向,切實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貫徹落實研習的教育指導。師范院校的決策者和一線教師,應強化理論知識、研究方向與中小學的有效對接,切實提高服務基礎教育的能力和水平[7]。首先,指導教師要明確教育研習的目標,通過目標指引有目的和方向的發展研習需要的專業素養,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指導。其次,教師需要處理好課程教學和教育科研之間的關系。不可發展一邊或兩頭盡失,應做到雙方相對平衡發展。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發展,以更高的專業水平指導學生發展。最后,指導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指導方式以及學生研習成果評價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來促進學生教育研習的實效性。同時,由于體育師范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都較為欠缺。高等師范院??梢宰们闉閷W生開展教育科研課程或培訓,通過學習教育科研的相關知識、方法和技能。提升學生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一個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塑造學生的思想和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施加正面的引導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使學生建立思考意識和探索行為,助力教育研習。第一,完善學校的基礎教育設施。保證學生的日常學習需要,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會因為硬件的缺失而放棄學習。第二,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在平時的課程中,任課教師要鼓勵和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創設問題,重視學生研究意識的養成。形成一種長久而彌散的文化環境持久地作用于學生。第三,創設和開發各種研究型活動或者課題。學校組織學生參與諸如學生教學技能大賽、教學研究專題研討、教育實踐方法的研究與創新等內容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豐富和完善學習氛圍與手段,使探索式學習在學生中成為一種常態,長期而持久地改變學生的固化思維,轉變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式。
教育研習是在教育實習結束后對實習期間的缺陷和不足的補差和再提高的過程。通過研習,師范生能夠總結本人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找到改進的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8]。體育師范生研習的基礎是知識、技能和實際教學的統一,三者缺一不可。想做好一個體育教師, 不僅要有強壯的體魄, 還需要掌握更多的基礎體育知識、運動技能、動手能力、體育心理學知識以及良好的品德素養[9]。首先,加強理論學習是教育研習的基礎保證。理論是某一學科或專業領域由實踐概括出來的科學、系統的知識,對系統的知識有一定了解后才會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只有在對例如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等課程的專業知識的認知達到一定水平后,學生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助力教育研習。其次,加強技能學習是教育研習的鋪墊。技能的學習是對理論知識的再加強,在運用技能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進行辯證的思考和運用。通過親身參與在大腦中重現和整合運動知識,為教育研習鋪下技能與知識的統一的路磚。最后,實際教學是教育研習的前提條件。教育研習是再提高的過程。只有在教學實際中發現問題,積累研習素材,才可以在研習環節獲得更多的理論知識上的提高,即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不能那樣做。通過發現問題,創設解決問題的情景,再進行論證研究解決問題,最后達到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
教育研習的開展要以教育實習為依托,在實習結束后對實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解決。通過設置專項研討會,分版塊的解決師范生實習遇到的問題和出現的錯誤。第一,設置專業知識研討版塊。師范生在實習中可能由于在學習期間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出現原理講授錯誤的現象,通過設置專業知識研討,與同學交流或教師指導,補足自己的知識理論,達到知識結構的完善。第二,設置技能研討版塊。通過師范生之間的實習期間的經驗交流,借鑒和吸收別人的先進技能教學方法,發現自己的不足,相互取長補短。然后,通過指導教師的整理匯總達到師范生技能教學的提高。第三,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儀態、教學設計等的研討版塊。通過再次的學習并結合實際中的經驗來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和改進自己。以上的三個版塊的研討都可以以錄像的形式進行回放來討論,通過共同分析指出問題,提出建議,幫助師范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三個版塊并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完整銜接進行的模塊。通過此種研討以達到師范生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技能結構的再完善。
教育研習作為師范生教育實踐培養中的重要環節,是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后對自身存在問題的反思和再提高的過程。通過構建教育見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教育實踐模式可以提升體育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促進體育師范生的能力綜合提高。教育研習作為體育師范生教育實踐體系的最后內容,是體育師范生對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整合后的反思、凝練環節。首先,通過學校層面的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實習學校與高等師范院校的密切聯系和提高教師指導力度,開設相關科研課程以解決體育師范生教育研習的實際困難。加強研究型學習氛圍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研習的意識。其次,在學生個體層面加強自身理論與技能學習,以具備在教育研習中解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開展實習專項研討會來綜合解決學生群體層面的問題。通過教育研習的展開,可以綜合分析解決體育師范生教育實踐環節的困境,切實提高高等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和促進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
[1]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2016-3-17)[2022-12-29].
[2]葉葉.“教育見習、研習、實習一體化”實踐模式的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3]李杰.實習生視角下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習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2.
[4]葉紀林.教育研習淺論[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6):152-154.
[5]包燕琴,林一鋼.師范生教育研習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4,32(2):22-25.
[6]黃嬌麗.促進教學批判性思維發展的職前化學教師教育研習活動設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7]楊必武,尚繼武,朱凱.師范生教育研習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8,38(1):82-85.
[8]陳愛梅.關于師范生教育研習的思考[J].科教導刊,2022(22):74-76.
[9]孫建華.百色學院體育專業學生實習現狀的調查分析——以體育教育專業2013級為例[J].運動精品,2018,37(10):29-30+38.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Dilemma and Path of P. 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al Studies
CUI Wanbin, etal.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00, Yunnan, China)
崔萬斌(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足球運動教學理論與實踐。
萬宇(1980—),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