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制糖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原料導向型輕工業,在我國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國民經濟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2021 年,我國的食糖生產量居世界第4 位,食糖消費量位居世界第3 位,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糖生產國和食糖消費國。盡管如此,我國仍然是世界上人均食糖消費最少的國家之一。
2020 年我國人均食糖消費約13.8 kg,占發達國家人均食糖消費量的1/3。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食糖消費量將在未來長期處于增長狀態,制糖相關產業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然而長期以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制糖產業一直飽受生產成本高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制糖技術落后等問題的困擾,缺乏在市場上與物美價廉的進口洋糖進行競爭的能力,難以有效獲取我國食糖消費增長所帶來的巨大收益[1]。
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強做大、做精做細我國的食糖制造產業,不僅是保障國家戰略物資安全、改善經濟結構的必然要求,也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農村產業興旺、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是為了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更是為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矛盾、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奠定基礎。2018 年《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銜接點、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核心、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是解決鄉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是實現產業興旺的五大基本要求之一,通過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發揮現代化生產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進而有效推動產業興旺,并最終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2]。制糖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原料導向型輕工業,其分布區域、生產規模與當地的原材料生產情況息息相關,因此盛產甘蔗的廣西、云南、廣東便成為了制糖業的主要分布地區,我國制糖業的發展情況不僅會影響甘蔗種植業從業人員的經濟效益,更關系到制糖業分布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于農產品的收入需求彈性小于1,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農產品需求量的增長不會與人們收入的增長同步,因此會在不同的勞動生產部門間形成勞動報酬差異,并最終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這就產生了農業轉移人口對城市就業崗位的需求。通過推動制糖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延長甘蔗產業鏈,創造就業需求,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由于制糖業對于制糖原材料甘蔗的大量需求,為蔗農產出的果蔗提供了穩定銷路。通過簽訂供貨條約,蔗農可以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保證經濟收益的穩定。由于農業天然的弱質性,政府的財政支持是促進農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產業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地區經濟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制糖業作為輕工業,具有投資成本低、經濟效益高、投資見效快等特點,對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發展制糖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有利于當地政府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提高政府對當地農業的支持能力,更好地運用財政手段推動當地的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由于產量稀少、提煉煩瑣等因素,數量短缺的糖曾經一度只能出現在達官貴人的宮廷宴席中。直到近代,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獲得了新的制糖工具與制糖技術,并有了更多用于種植糖料作物的土地,糖才慢慢從貴族的庭院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但在工業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糖仍然作為一種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而成為國家間和國際組織內部激烈爭論的話題。穩定糖源,保證糖的穩定供給,仍然是國家的農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糖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熱量來源之一。100 g 淀粉可以提供130~150 kcal 能量,而同樣質量的糖則可以提供約400 kcal 的能量,且糖消化迅速,可以快速補充體力。據統計,人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70%是由糖類提供的,因此糖在解決人們基本的生活需要和軍事領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食品,例如面包、酒、餅干都含有大量的糖類。
糖業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上到制作武器炸藥,下到精煉燃料能源,都離不開糖的參與。糖業是國民經濟中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工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保證制糖業健康發展對推動國家經濟穩步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3]。
我國由于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產糖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是名副其實的產糖大國,但受生產技術不成熟、勞動力匱乏等因素影響,我國的制糖業生產的食糖普遍存在生產成本過高、質量不足等問題,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據中國糖業協會和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0 年之前我國食糖凈進口量一直保持在100.00 萬t 以下,但2010 年后便開始迅速增長。2020 年我國食糖進口量約為527.00 萬t,約占我國食糖消費總量的1/3,而出口量卻僅僅為14.74 萬t,貿易逆差明顯,見圖1。

圖1 2016—2020 年我國食糖進出口量
大量低價國外食糖的涌入不僅對我國制糖業的發展產生嚴重沖擊,也表明我國在食糖的獲取上過度依賴他國,更容易遭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使我國農產品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4]。推動我國制糖業現代化發展,不僅是改善農民生活、提升農民收入、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更是減少國際市場依賴、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糖料生產的國家,在數千年的制糖史中,積累了寶貴的制糖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制糖文化和食糖傳統。早在西周時期,勤勞的華夏子民就通過將米和麥芽進行熬煮,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糖——麥芽糖。但是,由于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需要用到糧食作為制糖原料的麥芽糖產量十分低下,只能作為貴族的專項奢侈品,無緣百姓的日常生活。公元前4 世紀的戰國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楚國人學會了通過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以提取蔗糖的技術,從此糖才算真正進入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唐宋期間,隨著甘蔗種植業的不斷興盛、制糖技術的進步、農用土地的不斷開墾,中原的制糖業發展迅速,白糖、冰糖等新產品不斷出現,長安、洛陽、揚州等大都市形成了一大批頗具規模的作坊式制糖產業。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隨著第2 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世界開始進入工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的機械化大生產時代。各國的傳統手工業生產效率都因為新型生產工具的使用而大大增強,然而清王朝卻拒絕引導民間制糖作坊利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對我國傳統制糖工藝進行改造,因此制糖業的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手工制糖階段,落后的生產工藝使得我國的食糖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難以與現代化工藝制成的洋糖相比,我國本地的制糖業在動蕩的國內形勢中停滯不前,慢慢喪失了同其他國家爭奪市場的競爭力,開始走向衰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國的食糖年產量已經下降到了19.9 萬t,已經很難滿足國內人民的消費需求,更別提進行出口貿易了。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外國先進技術的涌入、市場活力的增強等原因,我國制糖產業的現代化進程開始加快,慢慢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經濟價值。
在我國,受氣候原因、生活習慣、地形地貌的影響,甘蔗和甜菜是重要的制糖原料,我國幾乎所有的成品糖都來源于對這2 種原始作物的加工提煉,其中通過甘蔗榨汁制糖是目前的行業主流。2021 年我國制糖總量約為1 066.63 萬t,其中甘蔗的產糖量高達913.40 萬t,約占食糖總量的86%。甜菜的產糖量約為153.23 萬t,約占食糖總量的14%,見圖2。

圖2 2021 年我國食糖細分種類產量占比
我國的制糖原料產區主要分布于廣西、云南、廣東、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其中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由于氣候相對溫暖、濕潤,主要通過種植甘蔗制糖,而黑龍江、內蒙古的產糖則主要依靠甜菜。廣西由于地處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云貴高原的奇特地理環境,形成了以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為氣候特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在氣候條件的影響下,廣西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 ℃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2.0 ℃以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得廣西1 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很適合種植甘蔗,因此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甘蔗種植地區和產糖地區。2021 年,廣西食糖產量約為628.79 萬t,占全國制糖量的68.84%[5],見圖3。

圖3 2021 年我國各地區食糖產量
2014—2020 年,我國的糖料作物種植面積一直處于下降的狀態。2014 年,我國糖料作物種植面積約為173.71 萬hm2,2020 年則減少到了157 萬hm2。我國的產糖量也與播種面積呈現出相同的下降趨勢,2020 年我國糖料產量12 014 萬t,相比2014 年同比下降了1.27%,其中制糖業的主要產品食糖產量約占總產糖量的1/12,約為1 000 萬t,見圖4。

圖4 2014—2020 年我國糖料產量及播種面積
根據中國糖業協會數據可得,2014—2020 年,我國甘蔗產量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2020 年我國甘蔗產量10 812 萬t,相較于2014 年減少了6%。甜菜的產量則呈現上升趨勢,2020 年產量約為1 198.4 萬t,相較于2014 年增加了135%,見圖5。

圖5 2014—2020 年我國甘蔗和甜菜產量
根據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的制糖產業表現出了產量下降、種植面積減少、市場競爭力減弱等特點,制糖產業整體表現出了衰退的趨勢,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我國食糖需求量卻在逐漸擴大,消費市場的潛力正在被逐漸挖掘。我國的制糖業正處于亟須通過現代化升級來改善經營模式、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以滿足市場需求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階段。
制糖業作為輕工業中的原料導向型產業,相較于其他輕工業,更容易受到生產原材料的影響,也會直接影響到當地制糖業的發展。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能夠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壓縮生產成本,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長期以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糖料種植產業現代化進展緩慢。廣西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率最高,但僅為59.1%,而產糖大國巴西早在2013 年便實現甘蔗生產全過程100%的機械化率。近年來,廣西農業機械設備總動力增長緩慢,更使得廣西的機械化作業問題頻發。農業生產設備的落后匱乏使蔗農大多還停留在小規模分散種植的農業產業化初級階段,無法有效地整合生產資源,提升應對市場自然雙重風險的能力,呈現出技術水平不高、組織能力較低、市場議價能力弱、無品牌影響力等特點,進而使整個甘蔗種植產業陷入了“低規模—低收益—低意愿—低規模”的消極循環[6]。
我國蔗農粗放、分散、低技術的生產方式不僅降低了蔗農種植甘蔗的經濟效益,也使得我國的蔗糖產量難以有效提高。2014—2020 年,我國的制糖作物產量整體表現出緩慢減少的趨勢,這與我國不斷擴大的糖料需求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材料的匱乏干擾了我國甘蔗市場的供需平衡,拉高了我國甘蔗的市場交易價格,也使得制糖企業難以獲得低價的產品原材料,過高的成本又導致最終的糖料產品無法通過壓低價格來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并最終導致我國的糖料市場被外來的廉價洋糖所侵占。
同時,原材料的不足也使得制糖業沒有動力去擴大生產規模,制約了我國制糖業產能的擴大,不利于其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削弱了在消費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嚴重影響了其在我國經濟結構中的職能。生產規模無法有效擴張也導致難以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吸納農村轉移人員,影響了其在國民經濟中調節職能的發揮。
農業是一二三產業中與自然聯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產業,自然因素的變化會對農業生產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這也使農業不僅要面臨變化莫測的市場風險,還要時刻擔心防不勝防的自然災害。自然與市場的雙重風險、不斷上漲的農業生產成本、低廉的糧食價格、進口農產品的擠壓、城市便利的生活條件等因素使得大量農村居民主動或被動選擇放棄從事農業生產,離開祖輩世世代代居住的鄉村地區,前往城市投入非農產業以謀求生路。
據國家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2020 年僅上半年全國外出務工的農村居民就高達17 752 萬人。青壯年不愿從事農業工作,老人小孩又無力從事農業生產,無法獲得足夠的勞動力,使得甘蔗種植業難以發展,大量甘蔗田撂荒所引起的甘蔗種植業萎縮又導致制糖業難以獲得足夠的制糖原材料,并使其規模難以擴大甚至縮小,而制糖業的衰敗又將進一步減少對甘蔗的需求,打擊蔗農的生產積極性,并使得甘蔗進一步減產。最終陷入兩者相互制約的惡性循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其著作《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提出,引入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要素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農業基礎設施作為現代物質之本的關鍵,是農業現代生產要素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基礎設施是推動農業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各種相關基礎設施的總稱,主要由高標準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糧食倉儲加工、交通物流道路等設施組成,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之一,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我國農民增收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
據國家《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6—2019 年,我國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2 749.9 億元增加到了27 862.5 億元,增長了約10 倍,投資規模漲幅明顯。然而近年來,受到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變化的影響,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總量雖然總體上仍然保持了向上增長的勢頭,但增長速度卻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2019 年的增長速度甚至下降到了5%以下[7]。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缺乏穩定的現金流,難以進行現代化的升級改造,同時一些農村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因年久失修,難以正常發揮其保障農業生產的功能。基礎設施的破壞對于本就缺乏風險承擔能力的農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隨著近年來農村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靠山林地的耕地退化,剩余的農業用地雜草叢生,農戶耕作吃力,加之農戶承包耕地零星、分散、偏遠,不便管理,有的只能放棄耕作。落后的基礎設施也進一步加劇了蔗農的棄農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甘蔗種植產業勞動力的流失,進而對我國的甘蔗產量產生十分惡劣的影響,影響制糖業制糖原材料的穩定供給,并最終動搖我國制糖業現代化發展的根基。
甘蔗成品價格漲幅較小,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約我國甘蔗種植業和制糖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進入經濟新常態后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與大宗農產品國內國際價格倒掛的多重挑戰下,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的生產成本水漲船高,收益增長卻十分有限。
2021 年,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相較于2020 年上漲了15%~20%,進口肥料價格比2020 年上漲30%左右,農業生產資料的大幅上漲提高了甘蔗的種植成本,進一步壓縮了甘蔗種植業的利潤空間。據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甘蔗生產成本高達110~150 元/t,與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甘蔗種植成本相比高出了1 倍左右,日益升高的種植成本、不斷下降的種植利潤不僅使得越來越多的甘蔗種植業從業人員放棄種植甘蔗,導致制糖業生產原料進一步短缺,無法壓低食糖產成品的價格,進一步削弱了制糖業面對進口低價食糖的競爭力。以現在的國內制糖技術,我國甘蔗的出糖率為11%~13%,而國內的甘蔗售價約490 元/t,國內蔗糖成本約5 600 元/t,而蔗糖售價卻長期維持5 800~6 000 元/t,加上其他費用,制糖業幾乎毫無利潤,高昂的生產成本嚴重阻礙了我國制糖業的發展。
目前國際上制糖方法有2 種。一種是糖料(甘蔗和甜菜)經糖汁提取、澄清、一次結晶產出供直接消費的白砂糖的方法,稱為“一步法”制糖。這種制糖方法生產流程短、能源消耗少、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能基本符合各國相關的質量標準。另一種是“二步法”制糖法,即先用較為簡單的工藝(石灰法)生產原糖(即粗糖),再回溶提純后重新結晶生產白糖。如果要生產精制糖(即純度更高、色值更低、雜質更少的一種高指標要求的白糖),在提凈方面需再經過離子交換或骨炭等方面的處理。與“一步法”制糖相比,“二步法”制糖生產出來的糖質量更為優秀,在市場上也更具競爭力。世界上制糖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是巴西,歐洲等國家均采用“二步法”制糖,而我國的制糖業由于發展較為緩慢,尚處于“一步法”制糖到“二步法”制糖的過渡階段,使我國糖料生產在加工環節有所缺失,難以保障成品糖品質,在激烈的市場中缺乏競爭力[8]。
制糖技術的差距也使得國際國內的馬太效應日益明顯,國外糖商憑借優良的制糖技術和完備的生產設備,不斷搶占市場,并利用獲得利潤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技術優勢,而國內廠商卻隨著利潤的減少,逐漸喪失對我國制糖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意愿和能力,并最終使得國內外制糖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人才是興國之本命、強國之基。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經營主體,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教育理念的不斷轉變,教育方式不斷改進,我國的國民整體素質發展迅速。但遠離經濟中心的農村地區受教育資源不足、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單一、師資力量貧瘠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農業從業人員難以獲得足夠有效的教育資源以使自身成為可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化農業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難以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主力軍[9]。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背景下,培養會經營、善管理、懂技術、有理想的新時代職業農民,并推動其流入我國的甘蔗種植產業是我國甘蔗產業順利現代化的關鍵,也是我國發展現代化制糖業的前提[10]。
傳授現代農業的相關技能、培養現代化的農業理念是培養新時代職業農民的重中之重,要想推動此目標順利實現,需要從多方面入手。
首先,培育教師隊伍,強化師資力量。一批優秀的農業教師是傳統農民向現代化農民轉變的關鍵。通過完善相關政策體制,提高鄉村教師福利待遇,推動優質教師資源向農村地區流動是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穩步提升的保障。
其次,轉變教育理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應試教育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需要,農業知識的傳授必須立足實際,以其實用性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11]。
再次,技能傳授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我國千奇百怪的自然條件和歷史傳統使我國的農業生產情況多種多樣,農業教育不能脫離具體特點,要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特殊教育與專長教育。
農業由于其天然的弱質性,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大都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無力對農業生產設備和農業技術進行投資,這表明我國農戶不具備通過自身的可持續經營完成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的能力和條件。而農業融資便是解決農業發展資金匱乏的有效途徑,然而大多數的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缺少抵押品、壞賬風險高、融資規模小、流動周期長等一系列問題,一直被看重資金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的主流金融機構所忽視,難以從其手里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12]。解決蔗農融資困難,對我國甘蔗種植業和制糖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有力的擔保主體是農戶融資難的重要原因,為農戶提供強有力的擔保機制,需要政府和市場相互協調、相互配合。
首先,政府應依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結合多方力量建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業基金,利用政府財政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支持。
其次,要完善農業擔保機制,建立農業擔保機構。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建立承包土地經營權擔保融資機制,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內江市政府應積極結合相關文件完善農業擔保相關機制[13]。
再次,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積極整合民間資本力量。在建立農業相關保險業務的同時,內江應給予政策支持,保證農業保險順利發展壯大,拓寬農戶融資渠道。
甘蔗的收獲過程包括甘蔗的基部切割。打頂、去雜、捆制和運輸到糖廠等步驟,這個過程大約占了甘蔗生產過程的50%,如果單純依靠人力勞動,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不僅過程十分煩瑣,而且生產效率特別低。
為了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應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升級農業裝備,在甘蔗生產領域使用機械化設備便成為了推動內江甘蔗種植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農業生產設備的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經濟實力薄弱的蔗農難以承擔起如此高昂的費用,因此我國甘蔗種植業設備的升級需要政府與民間資本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的宣傳力度,加強蔗農對新型農業科學技術的接受程度,使其對農業生產工具的升級具有主觀意愿。
其次,加強對農民采購現代化生產工具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減少蔗農升級農業生產工具的阻礙。
再次,鼓勵民間資本向農業生產力領域流動,利用市場競爭的方式推動我國甘蔗生產現代化、機械化。
由于農戶的分散性和封閉性,其難以對市場發展做出恰當判斷,也難以采用綜合全面的方式管理生產經營活動,因此在市場化條件下,廣西農業生產表現出了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內耗嚴重等一系列弊端,嚴重阻礙了我國制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當地政府應立足全局,在充分保障當地制糖從業人員合法收益的基礎上,著眼于全國的經濟發展與戰略物資安全,對當地的制糖產業進行科學規劃。
政府要強化產業布局,推動小糖廠合并、整合,大糖廠做強做大,推動制糖業的資金、人才、設備等資源集中,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社會資源,實現規模效應、集約效應。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動制糖業實現現代化發展對于鞏固拓展我國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