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竹鳳
(漳州市長泰區統計局,福建 漳州 363900)
長泰區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接合部,是一個典型的城市近郊地區,地貌特征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多地少的地理環境,導致長泰區農業生產以粗放式種植為主。隨著省、市水流域整治工程的實施,限制了長泰區發展養殖業,農業生產被嚴重制約。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農業競爭力、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發展、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是困擾長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是長泰區農業改革的必然出路[1]。
近年來,長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總體要求,農業基礎不斷夯實,農業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2022 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4 億元,同比增長5.0%,農業生產保持平穩有序的發展態勢。
隨著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長泰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連續幾年制訂鼓勵農民的種糧政策,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糧食播種面積及產量穩步增長。2022 年長泰區糧食種植面積達到6 040 hm2,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 020 hm2,比2018 年分別增長了4.82%、3.52%。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長泰區堅持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全力推進設施農業發展,設立專項資金,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傳統水果高接換種技術,對新種植面積進行補助等,農業產值占比穩步提升。
長泰區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推出親子游、運動康養游、露營游、詩意鄉村游等主題旅游線路,開展全域旅游發展大會,拍攝宣傳短片投放到各大媒體平臺等各種旅游宣傳推介方式提高旅游知名度。
2016 年以來,山重、后坊、珪后、湖珠等13 個村獲評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巖溪鎮獲評省級鄉村旅游休閑集鎮,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2015 年以來,水流域整治活動造成長泰區家禽飼養量連續下降。長泰區加快推進禽類規模養殖場項目建設進度,隨著福建省目前單場標準化養殖數量最大的蛋雞養殖場——福建鴻森畜禽養殖有限公司的建成,以及明德蛋雞養殖有限公司、漳州市素一農牧有限公司等規模養殖場新建蛋雞舍,家禽總體養殖量保持增長,但在嚴格整治下,活鴨的養殖規模仍然被進一步壓縮。
當前農產品市場價格大幅起落已成為新常態?,F在農村大多是老人、婦女在耕種,出現“70 后”不愿種地、“80 后”不會種地、“90 后”不提種地的現象,農民種植積極性不斷降低,導致部分土地被棄耕。
長泰區現有耕地中高標準農田約1 333 hm2,不到總耕地面積的1/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水、電、路等設施建設中,智慧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與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設成高標準農田”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生產以粗放式種植為主,處于生產的上游環節,精深加工的企業少之又少。例如坂里鄉大面積發展韭菜產業,韭菜銷量占據廈漳泉三市總銷量的半壁江山,但轄區內沒有果蔬冷藏庫、深加工企業,一旦遇到豐產期,極易出現產品滯銷,農民利益遭受損失。
長泰區農村產業規模發展經營緩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部分農民戀土情結嚴重,把土地當作是今后的生活保障。有些農戶擔心土地長期流轉出去,租期過長,租金貶值。個別農民看到周圍土地被流轉出去,有意抬高租金,存在“插花地”現象。
二是長泰區缺乏專業或第三方土地流轉平臺,多數土地流轉由項目業主逐戶上門流轉或是二次轉包,大多農民流轉土地積極性不高。
三是農業設施用地報批困難,農業設施用地涉及使用一般林地的報批。據了解,農業設施用地林地指標非常有限,報批難度較大。農業設施用地無法作為抵押,林地報批費用為37.5 萬~45 萬元/hm2,非常昂貴,對農業企業擴大規模發展存在一定制約。
四是生產融資存在一定困難,銀行貸款需要產權證等作為抵押,如畜牧業建設用房屬于設施用地,沒有產權證,銀行無法抵押貸款。在調研中有企業反映,農業擔保公司也需要農業企業房屋作為抵押物,貸款利率上浮1%,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一是旅游產品面臨結構性短缺,低端、同質化產品過剩,優質、獨特性產品供給不足。產品雷同,如賞花、采摘、爬山等項目隨處可見,給旅游企業的發展帶來壓力。雖然轄區內旺亭村的小黃山、十里藍山的花海項目開發較早,但項目的可復制性強,圍爐煮茶項目在各地的旅游景點中,相似產品迅速發展,因為特色不夠突出或者游玩項目雷同,顧客黏性不強。
二是景區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服務能力弱。城際交通運輸能力不強,城際公交班次少,轄區內既沒有動車站,也未規劃地鐵站,不論是從廈門還是從漳州來,都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在路程上。對于散客來說,交通不便,出行意愿受影響。同時,許多景區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且道路都是鄉村道路,游客一多就容易堵車,旅游體驗不佳。
農業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可以在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方面提供支持,帶動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發展。
然而,長泰區缺乏農業龍頭企業,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一方面,長泰區現代農業主體以小農場和農民為主,缺乏規?;⒓s化發展的經營主體。另一方面,農業龍頭企業需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技術儲備和管理經驗,這些條件在長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初期還不夠成熟。
在長泰區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人才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乏高層次人才。缺乏高層次的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人才,這些人才具備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能力,能夠提供支持和幫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二是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現代農業從業人員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包括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但長泰區農業從業人員普遍素質較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三是人才流失嚴重。由于長泰區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條件不夠優越,導致人才流失嚴重,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四是人才結構不合理?,F有農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是老年人口,缺乏年輕、高素質人才,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解決人才短缺問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合作機制、建立激勵機制等,以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農業領域的發展中來,提高現代農業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的前提下,深入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授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強化土地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形成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依法取得的農村用地,實現供需對接,加快土地流轉,改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狀況,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市場等資源合理配置,推動現代農業集約型、規?;l展[2]。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品種,是長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應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資金和技術的投入,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二是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加強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品種優化。
三是實施科技扶貧。通過實施科技扶貧,鼓勵脫貧地區和脫貧農戶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產量和質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四是加強農業科研。加大農業科研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開發新的農業品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五是實行優惠政策。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農業競爭力。
六是發展農業合作社。發展農業合作社,通過集體經濟的方式,實現農產品品種優化和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收益和農民生活水平。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實現長泰區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培育一批有帶動力的農業企業有利于優化農業結構、增強農業發展的能力[3]。
優化長泰區農業產業結構,應加大示范園區創建力度,合理布局、融合互動,形成集中連片、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產業帶。
抓好巖溪、陳巷、坂里等3 個“千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強化農業招商引資,引導龍頭企業和實力較強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進駐園區,簡化用地審批程序,合理分配設施農業用地用林指標。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廣泛吸納各種項目資金,鼓勵各方資金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利用金融支持試點現代農業、畜牧業項目資金,設立風險補償金,著力破解農業企業在貸款過程中缺少抵押的問題,解決養殖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要致富先修路,為促進鄉村旅游發展,需加強交通網絡的建設,增強城際交通運輸能力。只有交通便利,鄉村旅游才能有口皆碑、游客才能絡繹不絕。同時強化“旅游+”理念,推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縱深發展,形成產業發展的合力,互通有無,互相促進[4]。
重點開發“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文化”“旅游+購物”等,比如,可以學習廈門古龍醬文化園的模式,把枋洋豆簽、坂里紅酒、大樹堿面等具有長泰特色的產品包裝成旅游項目。實現多個產業深度融合,提高旅游產品吸引力,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培育旅游發展新業態。
為了解決長泰區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人才短缺問題,需要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應加大對現代農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投入力度,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業科技和管理水平,吸引更多人才進入農業領域。
二是建立合作機制。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機制,通過合作研究和科技轉移,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參與發展農業領域。
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優秀的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來到長泰區發展,提供相關的優惠待遇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人才來到長泰區從事農業相關工作。
四是培養本地人才。建立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農業人才的培訓和教育,培養更多的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提高本地農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為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5]。
五是實行激勵機制。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參與農業發展,提高薪酬待遇,完善晉升機制和獎勵機制,激勵人才投身到農業發展中來。
六是推進人才流動。通過人才流動的方式,加強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人才共享和資源共享,推動農業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科技和管理水平,為長泰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長泰區位于閩南地區的中心接合部,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限制。長期以來,長泰區農業以粗放式種植為主,精細化、現代化種植能力不足,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為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品種、解決人才短缺問題,需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實施科技扶貧、加強農業科研、實行優惠政策、發展農業合作社等措施。在長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發揮重要作用,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到農業領域的發展中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還應加強農民的技能和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推動長泰區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