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 王梓旭
在電力行業中,大部分可以用于發電的能源都是傳統能源,容易對生態環境產生污染,并且資源儲量有限,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無限需求[1]。為保障生態環境穩定,實現發電行業可持續發展,我國加大了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中的應用,不斷增加風電、光伏風電等比例,有效實現發電行業的能源結構調整[2]。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風力資源在我國分布范圍廣,可利用程度高,但是風力發電用箱變容易受到雷雨天氣影響,導致在雷擊過程中損壞,直接影響到風電系統的穩定運行。因此,在風力發電中,應當重視風力發電用箱變雷擊的有效預防,保障發電系統穩定運行。
西北某處風電場某日19時21分,管護人員在聽到雷響后,發現風電場L—6號風機電壓異常降低,風機網側三相電壓都是150V,升壓站35kV 系統零序電壓很快從0.52kV 上升到0.81kV。為確保35kV 集電線路及風電場內各設備穩定運行,管護人員立即將集電線路D 線121開關由原本運行狀態,調整到檢修狀態。基于當時處于雷雨天氣中,為保障管護人員生命安全,沒有對風機組進行現場巡檢。第二天早8時30分對場L—6號風機全面檢查,發現整個風機箱低壓側設備全部損壞。通過對D、E、F集電線路風機的進入線路121、122、123開關進行負載使用,集電線路D 線帶15臺風機組運行;集電線路D 線帶1臺風機組運行;集電線路D 線帶8臺風機組運行。
從風力發電用箱變損壞狀況分析,高壓部分全部熏黑,所有內部線路損壞,避雷針與引線銜接處損壞,電纜損壞程度不大,并且操作小室全部熏黑,熔斷器內部物體裸露;低壓部分全部損壞,斷路器輸出線路及外殼有著顯著的燒蝕現象;風機塔筒內其他電氣設備未出現損壞。但是,從風機電場監控視頻而言,從19時開始整個風電場開始產生異常雷雨天氣,并且有短暫冰雹出現,雷雨時間到23時,這說明風機組故障出現時,L—6號風機在雷雨天氣中,有著良好的雷擊產生條件。
從雷雨天氣的氣象數據可知,整個風電場都可能受到雷擊影響,導致整個區域電磁場強度是不同的。處于防護設備保護的電氣設備,不會受到直接雷擊,但是會有流入各個導體中的雷電流,造成電磁場強度很大程度出現衰減現象。一般情況下,風電場中電氣設備接觸的雷電流越小,電磁場強度衰減更快。
在風機組受到雷擊作用后,風機塔筒內中性點暫態地電位上升,計算式為:
式中:U0代表暫態地電位上升;Imax代表雷電流大小;ke代表分類系數;Ri代表沖擊接地電阻[3]。
在雷電天氣中,雷擊主要出現在風機葉片和塔筒兩個部位上,應當結合三類建筑物體防雷設計進行計算,第一次雷擊產生的電流大小是100KA。根據GB5007的內容,需要按照分流系數、沖擊接地電阻等不同,對風機葉片或者塔筒內中性點暫態地電位上升多少進行計算,風機塔筒內中性點暫態地電位上升詳見表1。

表1 風機塔筒內中性點暫態地電位上升 (單位:kV)
由表1可知,暫態地電位上升最小數值超過20kV,最大數值達到600kV,然而低壓部分設備在運行過程中,依舊處于正常的絕緣數值為5kV,大部分設備無法對電位上升承受的,導致出現損壞。
從損壞過程來說,在雷雨天氣中,雷電波從風電場的塔筒接地位置開始釋放到大地中,受到接地電阻的作用下,塔筒中心部位的點位會超過5kV,并且點位在分布過程,也是距離塔筒中心部位越近點位越高,距離中心區域越遠電位就越低[4]。在整個雷電場中,人所處位置不同,所形成的電位差也是具有差異的,這就會產生跨步電壓,電位差如圖1所示。

圖1 電位差
基于在風機中,中性點和箱變低壓中性點有著密切聯系,二者借助零線銜接過程呈現出一體化關系,如圖2所示,形成等電位。通過對接地系統的一起使用,導致箱變低壓中的中性線及高電壓等,都超過20kV;箱變外殼和接地區域都遠離塔筒,基本上沒有電位。這些不同設備位置中形成的電位差,超過20kV,但是低壓部分正常運行的電壓不能超過5kV,造成電壓強度遠遠大于低壓所能承受的極限值。因此,風力發電用箱變中不同電氣設備在雷擊影響下,產生了大量過電壓,對不同設備產生了明顯作用,造成反擊效應出現,導致在低壓回路持續進行放電,直接出現短路現象,從此低壓設備損壞[5]。

圖2 風電系統接線
風機塔筒中有著諸多電氣設備,如低壓斷路器、變頻器等,雖然雷擊產生過程中,主回路電位也會開始上升,但是零線、接地設備、接地網等還是連接得非常有效,可以產生合理的等電位,導致零線和接地件形成的電位差異不大,避免對這些電氣設備造成影響。因此,風力發電系統在建設中,將風機內中性點和風力發電機箱變使用一個接地系統,這是風力發電機箱變受到雷擊損壞的主要原因。
要想風力發電系統防雷設計有效,應當結合箱變損壞原因產生過程,對防雷設備進行科學合理改進,以此提升防雷效果,避免受到雷擊影響。應當將風力發電場的電氣接地裝置和防雷接地裝置獨立設置,能夠有效保障風力發電機箱變不會受到雷擊影響。在實際使用中,在雷擊產生過程中,也會形成很高的高電壓,但是二者沒有相互連接,風力發電機系統中的中性點無法受到高電壓影響,就難以造成風力發電機箱變的中性點和相線間形成高電壓,保障風力發電機箱變可以穩定運行。
結合現階段使用的接地方式,風力發電機箱變安裝位置與風機塔筒距離越大,一旦雷擊產生過程中,風力發電機箱變中性線、相線等對外殼形成的電位差異會非常高,增大了雷擊損壞程度;如果風力發電機箱變與風機塔筒距離不大,往往受到雷擊影響程度小。通過對風力發電機箱變和風機塔筒的距離進行縮短,可以有效將二者間的跨步距離拉近,就能夠降低雷擊過程中的電位差異大小,從而對箱變損壞概率進行科學合理控制,避免受到嚴重損壞。
強化絕緣防護。一般情況下,在風力發電變電箱使用的絕緣防護方式是非常多的,包括噴絕緣涂料、熱縮套管等方式。在進行絕緣防護工作中,應當保障防護的完整性,確保絕緣材料實現完成覆蓋,對所有設備區域進行有效防護;絕緣防護工作完成后,應當對檢查防護面積是否完整,不能出現金屬裸露的情況,將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處理,有效避免雷擊產生。并且,在絕緣防護作業中,不能增加各類絕緣防護設備,需要使用塑料膜塑封,避免電氣設備出現絕緣材料涂料,有效保障設備運行性能,降低風電場絕緣施工造成的經濟損失。在現有絕緣防護中,更多使用氧化鋅避雷器和絕緣涂料,這兩種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可以做到綜合防護,有利于風電場全面防雷目的實現,也可以有效降低雷擊事故出現,以此保障風電場各類設備穩定運行。
風力電場使用金屬管道。在輸電線路表面使用金屬管道,材質是由鍍鋅鋼管構成;安裝過程采用分半套。主要安裝位置是風電場風機和箱變塔筒設備外部的單芯電纜線,使用密封性安裝方式,有效確保外部金屬管和風機緊密銜接,并且需要和接地網絡進行連接,增強金屬管的防雷系數,以此讓風機設備在受到雷擊后,依舊可以正常穩定運行。依托風電場地理環境情況,基本上都是由混凝土組成,但是這種施工環節對金屬管安裝增大難度,并且基坑中存在的電纜線,與接地網絡形成了非常強的耦合關系,導致難以增加金屬管。如果非常對金屬管增加,往往會對輸電線路和接地網絡間的耦合關系進行破壞,導致輸電效率不高。因此,在接地網絡中的電纜不能使用金屬管進行防雷。
一般情況下,防雷措施主要產生保護性作用,可以確保風電場主體設備的運行安全,對雷擊影響程度進行削弱,避免雷擊產生的過電流或者過電壓對風電設備產生影響,以此提升風電場的防雷強度。在實際選擇防雷施工措施中,需要對風電場地理環境進行綜合考慮,選擇出最適合的防雷措施,既可以保障風機設備安全穩定運行,也可以增強風機防雷系數。基于這種情況下,該西北地區風力風電場在后續建設中,對風力發電機箱變和風機塔筒距離進行合理控制,經過長時間運行后,基本上沒有產生雷擊損壞故障。
在風力發電系統中,是由諸多電氣設備組成的,通過對各類設備的有效運行,才能保障整個發電工作穩定開展。但是,風力發電機箱變很容易受到雷雨天氣影響,如果在雷擊過程中產生過高電壓,往往會造成箱變設備部分出現嚴重損壞,直接導致發電系統無法正常運行,影響到供電穩定性。基于這種情況下,為保障風力發電機箱變運行穩定,應對存在的雷擊問題進行合理處理,通過對防雷設計水平進行提升,從接線裝置設計和安裝距離兩個方面進行調整優化,有效對雷擊影響進行避免和降低,以此實現風力發電場未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