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銀川供電公司 李旭洋
當前,正值全社會聚焦“雙碳”目標的關鍵時期,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進電網數字化轉型成為當務之急。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共識,加快數字化與傳統電網深度融合、與國網公司經營管理深度融合、與客戶服務深度融合,是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加快供電所數字化轉型,提升電力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實現狀態全面感知、數據全域接入、業務全程在線、服務深度互動、管理全面升級,全面提升供電所工作質效和服務水平[1]。
在國家電網數字化轉型、電力系統更新迭代、內部信息化治理建設規劃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化供電所應運而生,數字化供電所可實現在網格管控、工單派發、精準核抄、數字監督等方面實現智能治理。以營配全業務融合管控平臺為基礎,構建“業務自動化、作業移動化、服務互動化、資產可視化、管理智能化、裝備數字化”的全能型數字化供電所,有效支撐基層減負、提質增效。
圍繞企業級數字基礎平臺進行共享數據、沉淀能力的觀念尚未形成。仍然存在一套流程對應多套系統,導致數據重復錄入、數據質量治理困難。供電所員工用數據解決實際問題的內驅力不足,農電職工系統應用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人員數據分析能力較弱,末端業務融合后,無法有效支撐現場運維工作,對大數據思維理解不深,數字技術和分析應用能力不強,需求多、實踐少,圍繞供電生產服務的實際工作不得不依賴人力驅動和經驗判斷,導致需求擱置無法有效轉化。
一是開展“數字化專項示范”課題攻關行動。圍繞實際生產經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以“引領數字化,創造新未來”為主題,組建以青年員工為主的團隊,擬定“創建農村新型配電網,深化班組數字化轉型”課題項目。定期開展數字化應用培訓,引領青年員工運用數字技術和資源,解決實際工作中問題[2]。
二是組建數字化服務團隊。面向各層級各專業廣泛召集吸納基層青年職工,分個人意向和組織安排分別分配不同數字化建設任務,立足本職崗位開展數字化服務。青年職工全程參與各自建設任務推進會,“集眾智”解決數字化試點建設中的難題,在解決問題中提升青年職工數字化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將數字化思想與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崗位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青年職工隊伍建設的雙贏。
三是強化數字化人才隊伍培養。按照《國網互聯網部關于加強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意見》,秉持“平實推進、重在實效”的原則,面向數字化轉型、面向新技術前沿、面向基層一線,打造結構合理、能力突出、素質過硬、盡責擔當的數字化人才隊伍。
四是強化數字化業務技能培訓。按照“技能、管理”雙重抓的培養思路,加強數字化業務培訓,提高青年人才數字化技能水平和業務能力。建立健全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通過“轉變”“選才”“培養”三種方式在內部職工中挖掘數字化人才,構建適合自身良性發展的企業數字化人才梯隊。依托全景VR 實訓室、配網自愈功能模擬實訓室兩個平臺建設“精品工作室”,模擬設備試驗操作、故障及缺陷模擬處理等方式,高度還原工作現場的視覺效果和物理特性,提高員工自主學習、自主動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全方位提升員工綜合作業技能,著力打造一支面向新時代、解決新問題、服務新境界的“一專多能”綜合性人才團隊和服務班組。
五是打造工單驅動型營配融合新模式。通過手持終端設備,全面應用營配全業務融合管控App、“配網一體化”App,實現任務工單自動生成、工單任務智能派發、業務數據快捷交互、末端業務有機融合、績效評價實時展現,營配核心業務辦公線上化、移動化和核心指標全景展示,改變傳統數據運維業務管控方式。主動工單貫穿配網運行監控、服務指揮、故障報修、業擴報裝、線損治理、移動巡檢、不停電作業等全業務鏈條。
六是強化數字化安全管控智能終端應用。利用數字化安全管控智能終端開展現場安全管控工作,整合作業現場視頻圖像、位置信息、人員信息等各類數據;通過不同作業場景的違章判定規則,結合圖像智能識別算法,實現作業現場“四個管住”工作的就地分析、快速研判,助推現場安全管控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七是數字化助力鄉鎮供電所業務轉型。以工單驅動為核心,建設集感知、應用于一體的數字化業務應用集群,開展以“業務自動化、作業移動化、資產可視化、管理智能化和裝備數字化”為特征的全能型數字化供電所示范點創建,推動“全量業務線上化、流程以外零動作”的供電所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公司鄉鎮供電所數字化轉型發展。
探索形成“圍繞一中心、開展三集中、深化兩驅動、實施一評價”的工作機制(簡稱“1321”),推動現場安全管控能力、農電工作運營質效和優質服務水平提升,降低基層作業負擔。
一中心即農電智慧管控中心。重點圍繞體制機制完善、業務流程優化、人員能力提升、數字化平臺升級迭代等方面開展建設工作,充分發揮農電業務管理“指揮部”的核心作用。
三集中即集中開展安全管理、電網運行、營銷服務三個方面監測工作。
兩驅動即深化“雙流驅動”。融合營配系統數據,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關鍵業務數據的智能分析,強化短板指標管控,以數據流驅動指標管理提升;開展農電業務工單從派單到歸檔的全過程管控,推進基于工單驅動的營配協同作業模式,以業務流驅動工作質效提升[3]。
一評價即實施工作質效精準評價,通過對供電所臺區經理在安全管理、電網運行、營銷服務三個維度的全面監控,實現對現場安全作業、運維指標結果、工單處理質量的智能統計評價,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
“業務數據化”向“數據業務化”轉變,通過營配全業務融合管控App,整合各系統源端數據,形成全能型指標看板,以工單驅動業務,數據驅動服務,推動供電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以縣—所—臺區經理三級維度,通過全景展示各級領導關注內容,以地圖可視化查看各區縣供電所的概覽,設備規模、經營概覽、生產運營分析、營銷運營分析、榮譽等,同時查看各供電所在多個維度分析后的排名情況,并且能了解人員配備及物資等優劣對比情況。以營配全業務融合管控平臺統計出的各類業務工單完成數量為依據。量化網格員工月度工單完成指標,實施績效工資“包干指標+工單驅動”考核辦法,實現責任包干、量化評價,盡可能提高臺區經理和網格員工的活力,兌現多勞多得。各班組按照考核結果,結合供電所工作績效看板管理,每月按照班組職工月度評分情況進行排名及獎懲,通過人機協同方式,實現基層站所全體員工績效數字化評價,評價結果公正公開,評價數據精準溯源。
推進“數字化”經營管理變革,有效提升了公司營配調貫通、營配移動數據維護及時率和準確率等指標水平,實現數據全網統一維護、統一使用,推動規劃、建設、運行、檢修、營銷等業務共享和線上融合共同奠定了基礎。創新數字化管理手段,系統流程閉環管控,實現設備運營狀態全息感知、任務計劃全域流轉、異常工況主動推送、工作質效在線管理、涉電業務線上辦理。建立覆蓋公司經營管理情況、關鍵業務環節和流程數據全員績效管理體系,量化員工工作質效,“干好干壞不一樣”績效考核兌現模式深入人心,人員績效管理更趨于公平公正。
依托創建學習型、創新型班組的契機,開展電網數字化轉型、農網智能化改造的專題培訓,培育決策層、管理層、營配調基層技術成員依靠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跟蹤問題的思維方式與能力。從源頭上實現數據賦能管理,為業務全流程管控、強化質效管理奠定堅實基礎。
國網銀川供電公司在寧夏公司的精心指導下以閩寧鎮供電所作為示范點,按照“先行先試,力爭示范”的要求開展數字化供電所試點建設工作,加速完成供電所全業務數字化和可視化。具體到日常工作上來說,通過數字化轉型后,實現了“四個化”。
一是配網設備數字化。完成中壓配電網開關類控制設備自動化建設改造,配變智能融合終端覆蓋率超90%;建成低壓柔直互聯系統,提升“無感知”供電服務水平;建設源荷儲充一體化微電網,助力“雙碳”目標落地見效;選取線路設備試點建成透明化配電網,為配網管理賦能賦智。
二是業務流程智能化。優化“三室一庫”建設,實現智能領取、無紙化辦公、無人看管、一鍵盤庫;通過智慧管控平臺實時監控,實現異常預警、告警工單線上派單;整合營銷、設備、安監等各專業業務應用,實現“全量業務線上化、流程以外零動作”。
三是設備運維主動化。對配電線路及設備定期推送差異化巡視工單,智能巡檢、主動運維;配變及線路供電異常工況由被動知曉轉變為自動派單;故障停電由用戶報修轉變為主動搶修派單。
四是員工績效數量化。通過數字技術獲取大量客觀數據,直觀展示工作業績,實現了全員績效考核量化管理,考核結果公平公正公開。
建設農電全業務管控平臺,實現運維指標的自動獲取、異常數據的智能分析,大幅降低臺區經理每日登錄系統、數據分析的時間,登錄系統由6個減少至1個,登錄次數由20余次降低至3次,解決了臺區經理運維工作中指標統計難、數據分析難、耗費時間長的問題,使得臺區經理需要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設備運維工作中。農電全業務管控平臺及數字化供電所全貌如圖1、圖2所示。

圖1 農電全業務管控平臺

圖2 設備運維工作
數字化創建推動供電所可持續微場景長效發展,推動工單驅動型營配數字協同模式在供電所的深化應用,減輕基層員工業務執行壓力,最大程度實現自動化、智能化,重點解決生產經營工作中數字化基礎薄弱、支撐能力不足、新技術引領作用不顯著的問題,注重實用實效,通過示范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做法、最佳實踐、解決方案,全面提升供電所服務能力與管理水平,助力基層減負、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