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利杰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正式將“數字政府”概念寫入黨中央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202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是“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時代已經到來,數字政府為實現政府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對于加強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有重要意義。政府部門也需要依托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實現政府的數字化轉型。因而數字政府的可持續建設具有深遠意義。基于此,本文從數字政府建設可持續性的內涵出發,對影響數字政府可持續建設的因素進行分析,探索其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數字政府”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經過眾多學者提出、討論,目前被世界各國研究和效仿。關于數字政府的定義,有國外學者認為,它是由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構成的數字政府生態系統,是利用數字技術向公眾提供政務服務的政府[1]。也有國內學者認為,從技術上看,它是指政府通過數字技術更有效地分配信息;從組織上看,它是指政府基于數字基礎設施的賦能、協同與重構[2]。數字政府理論則是在數字化背景下,討論如何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促進政府管理的數據化、智能化和現代化。其核心目標是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推動政府管理創新,強化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實現政府服務現代化和數字化轉型。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人類對發展的認識深化的重要標志。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報告指出,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不損害未來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前一代人的需求”。我國一直以來對可持續發展問題極為關注。1992年,我國政府編制了《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內涵涉及自然、經濟、科技等多個方面,不同角度對其定義也不同。人們普遍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指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基礎上的一種發展,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
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而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數字政府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治理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助力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有積極意義。《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就強調了數字政府建設在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同時,數字政府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優化政府服務與增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堅持“以人為本”是數字政府建設的根本宗旨。因此,根據數字政府與可持續發展的關聯(見圖1),筆者認為數字政府建設可持續性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在推動它的發展上,二是在保障其持續長久上,三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上。

圖1 數字政府與可持續發展的關聯
國內外直接研究數字政府建設可持續性的文獻不多,相關文獻集中在重視與完善數字政府建設上。Oliver和Sanders(2004)指出數字政府建設過程中要重視與公眾的溝通和反饋,強調滿足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3]。Buttner等(2014)認為政府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要做好頂層設計,以促進政務信息數據的標準化和高效對接[4]。Tangi等(2021)認為,數字政府轉型受到組織障礙和缺乏支持等多種因素影響[5]。我國學者對數字政府的相關研究隨著各地數字政府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也不斷推進。王偉玲(2019)指出,我國數字政府建設中存在缺乏統籌規劃、配套法律法規建設滯后、重復性建設等現象,并提出改進數據質量及關注處于數字政府應用邊緣位置的老年人、殘疾人和低收入群體[6]。黃建偉和劉軍(2019)提出把數字化思維納入數字政府治理理念中,重視公民參與以及政府和公民間的相互作用[7]。熊旭東和成凱(2023)從新發展理念出發,針對數字政府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推動數據開放共享,提升公職人員數字素養等建議[8]。
首先,數字政府的建設源自政府治理與科學技術的結合與發展。而科學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能夠通過提高可持續管理水平對可持續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9]。因此,數字政府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也依托于數字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其次,大數據的變革帶來了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領域的變革,改變了政府服務方式和流程,也提高了公眾對政府服務的期待。數字政府建設只有緊跟數字技術發展步伐,才能不落后于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務數據治理是數字政府的核心內容。數據之間的互通共享,對于政府部門提高工作效率、服務質量、治理水平等有著重要影響,關系著數據治理的有效性。然而,由于我國政府在行政構架上具有職責同構與條塊分割的特點,在橫向和縱向上存在信息系統難以聯通,數據資源不能充分共享的問題。反映到政府信息化和政府的數據空間上,就存在數字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重復建設以及信息共享的困難。數據是數字政府建設所需的重要內容,其能否共享直接影響到數字政府建設的可持續性。
數字化轉型,人才是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而資源的可持續正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內容。目前,數字政府建設中對數字化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確保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緊跟數字政府建設步伐,是其可持續建設的重要一步。
政府部門的數字化轉型為政務服務建設提供了方便,但也使數據安全面臨更多威脅。數據是信息的載體,數字政府建設涉及大量的國家機密及公民隱私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存儲,一旦數據安全無法保障,將直接影響數字政府建設的質量,威脅其可持續的發展。
數字技術在公共部門的廣泛應用,有助于政務服務質量,但同時也會產生“數字弱勢群體”,出現了實質是信息時代的社會公正問題的“數字鴻溝”。2022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數字普惠,消除“數字鴻溝”。數字化時代正在快速發展,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時代淘汰,想要維持數字政府建設的可持續性,必須重視解決這個問題。
5.1.1 政府技術、制度創新可持續
首先,為推動政府部門數字技術的可持續創新,政府機構應創新數字政府建設的管理機制,樹立科技創新理念,運用各種數字技術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升級。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確行政管理新技術運用制度規則,使得政府部門在運用新技術賦能行政服務,以數字化轉型助力政府工作轉型中更加規范有序。其次,持續加大數字政府建設中的技術投入力度,推動政府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更需要技術部門參與政府業務全過程。因此,可通過創建多渠道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確保資金支持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同時,鼓勵和規范多元主體參與數字政府建設,持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5.1.2 政府數據利用與共享可持續
首先,政務云資源建設、互聯互通、集約共享需要強化政府平臺和網絡支撐能力。在這方面,可以通過強化電子政務網絡基礎建設管理,建立安全高效的跨網數據傳輸機制,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功能,促進高效共建共享。其次,數據整合是共享的前提。因此,要堅持整體協同和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技術、業務、數據融合,加強對政府部門、民生福祉等關鍵數據的匯集與應用,全面構建政府治理的基礎數據庫。最后,要注重建立健全數據治理制度和標準體系,確保數據流動依法有序,加強審計監督與項目績效考核,切實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數據共享標準規范的保障。
5.1.3 人才培養與數字素養提升可持續
首先,要重視政府科學技術人才的培育,優化創新專業化人才儲備、培養、使用,深挖和拓寬數字人才培育渠道和人才培育模式,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人才儲備和持續發展。其中,要尤其注重政府數字人才干部的數據領導力建設。其次,數字素養是數字政府建設可持續的支撐。政府部門可以通過開展數字素養培訓,來提升人才的思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進而更好地應對數字社會的挑戰和機遇。
5.2.1 政府公共服務優化可持續
政府公共服務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的轉變是其重要舉措。因此,首先,數字政府的政務服務要從公眾的角度出發考慮公眾的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使得服務更主動、精準和智慧,不斷滿足公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并改進服務中存在的不足。其次,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推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提升了社會治理公眾參與度。在數字政府的建設和運營中,可以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暢通互動渠道,展開政民互動,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優化公共服務。
5.2.2 數字公平普惠可持續
“數字鴻溝”的產生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10]。因此,想要消除“數字鴻溝”,使得數字化成果惠及全社會,應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在資金、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擴大數字基礎設施覆蓋面和網絡普及度,優化數字公共產品供給。除此之外,為適應數字技術發展,還需要注重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最后,可通過拓展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務,簡化基本公共服務數字化應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數字化的同時,兼顧弱勢群體的合理訴求。
5.3.1 政府數字化建設安全保障可持續
保障數字政府建設的安全是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政府部門要把安全制度要求落實好,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數字政府建設安全和保密工作。同時,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強化主體安全和監督責任。
其次,對于數字政府建設過程中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要加強攻關克難,切實提高自主可控水平,確保政府部門所用的技術產品安全可靠。尤其要加快數據安全產業發展速度,以保障政府部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安全。
最后,要充分運用安全技術,加強政府日常管理的數據安全的監測、預警、處置工作,建立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增強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5.3.2 法律法規更新完善可持續
完善數字政府建設法律法規,有助于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數字政府建設的運作規則、管理制度和標準,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增強推動數字政府建設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完善法律法規方面,要細化相關配套措施,以現行法律規范的落實為重點,確保相關規定落到實處,起到作用。此外,要特別關注現行法律法規中不適應數字政府建設的條款,并及時修訂,將有效做法提升為制度標準,加快完善數字政府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建設。
當前數字化背景下,數字政府建設的可持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現實意義。數字政府的建設能夠推動發展的可持續,也需要不斷推動其可持續的發展。本文從數字技術管理、數據利用共享、數字人才支撐、數據安全保護、數字普惠等方面分析了影響數字政府可持續建設的因素。基于這些因素,圍繞“發展”“以人為本”和“持續長久”三個方面,分別從技術創新可持續、數據利用可持續、人才培養可持續、服務優化可持續、公平普惠可持續、安全保障可持續以及法律法規完善更新可持續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為數字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