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和 丁 露 徐偉豪 趙震鑠 孫菲陽
(湖北經濟學院財經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00)
近年來,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包括小額信貸、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等。關于相關金融政策,王信(2014)認為通過發放小額信貸幫助農戶發展種植、畜牧等產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李琛(2022)研究發現,農村信用社作為一種重要的農村金融機構,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2];張穆心(2022)指出,目前中國鄉村金融發展還存在融資難、服務質量差、風險控制不力等問題[3]。關于湘鄂贛三省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狀況,劉學生(2022)對鄂西南地區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產業鏈條、創新服務模式等建議[4];黃夢婷等(2021)研究了湖南省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的路徑和對策,認為應突破資金瓶頸、優化風險控制機制、拓展服務渠道等[5];陳華平等(2021)將金融扶貧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以贛州市為例,探討了金融扶貧的途徑和模式[6]。
同時,國外發達國家也關注到鄉村振興的問題。韓克勇等(2022)總結了日本的鄉村振興政策,包括推廣農業、發展觀光業、建設社區合作組織等,并提出了在中國實現鄉村振興所需的政策措施和建議[7]。此外,楊慧等(2022)總結出法國在農村發展中呈現市場化與城鄉等值化的特征,為我國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經驗借鑒,建立多元風險分散機制、拓展農業保險體系以及培育鄉村價值[8]。
已有國內外文獻普遍采用調查研究,多限于由面板數據提出的理論觀點。鑒于此,本文對湘鄂贛三省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服務體系及金融素養等進行實地調研,深入探究三省鄉村振興在金融支持下的發展情況,收集并整理三省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形式、經驗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金融支持長江中游地區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有效方案。
湘鄂贛是我國中部的多山地區,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主體,是國家中部崛起的“中三角”,三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具有代表性。
近年來,湖南省深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村民生顯著改善。該地以產業興旺為目標推進農業現代化,實施“六大強農行動”,培育千億優勢特色產業,已創建6個國家級產業集群、8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61個國家級產業強鎮。
以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許市鎮為例,該鎮鄉村振興以農商行作為主要的金融機構,僅針對種田大戶、個體工商戶及部分有償還能力的農戶按季算息直接放款,隨貸隨還。農發行在政策性貸款方面主要提供支農轉貸款、農業生產資料貸款等信貸產品。此外,研究發現當地金融政策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該鎮鄉村振興的發展。
(1)農業獎補
農戶自主發展產業的331戶,按面積標準分為一類37戶(1 500元),二類97戶(1 200元),三類197戶(900元),通過打卡發放。
(2)打造產業基地
該鎮通過爭取產業啟動資金,成功打造了涼亭村藥材基地、金盆村大棚西瓜、柿樹嶺村紅心柚基地、許家牌村油茶基地、黃金村油茶基地、鋪子嘴村油茶基地、洪水港社區黃花菜基地共7個產業基地,182個農戶直接參與種植,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3)培育“一村一園”產業園區
該鎮根據丘崗湖澤自然條件,積極發展柑橘、紅心柚等特色經濟作物,培植了柿樹嶺的紅心柚,許家牌、黃金、鋪子嘴、崇慶的柑橘等產業園區9個,總面積1 500余畝(1畝≈666.67 m2),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拓寬了農戶增收。
湖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250億kg以上,是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在全國農業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湖北省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中心工作,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以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七方鎮為例,該鎮鄉村振興以農商行和建設銀行作為主要的金融機構。農商行給每村兩人提供小額信貸,每人1萬~5萬元;建行則針對不同的農戶提供3種支農信貸產品,即隨心貸、興農貸、裕農貸。此外,該鎮黨委政府牢牢抓住鄉村振興農業產業不放松。在發展農業產業的過程中,七方鎮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戶對接,摸索出了2種典型的農牧業鄉村振興模式。
(1)“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該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棗陽市襄鴻旺瓜子食品有限公司,此項目總投資3 000萬元,所需瓜子大多從新疆運入,成本居高不下。七方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引導大店村成立了棗陽市定升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店居委會成立了棗陽市眾盛鑫種植業專業合作社等,由這些合作社吸納農戶種植西葫蘆瓜,襄鴻旺瓜子食品有限公司按不低于市場價全部回收。龍頭企業獲得了穩定的瓜子原料,合作社帶動了周邊的農戶,農戶種植的西葫蘆瓜有技術、有市場,有穩定增收。此模式2020年在七方鎮推廣,當年共有142戶農戶種植西葫蘆瓜872畝,實現了互利共贏。2021年,七方鎮將此模式進一步推廣,力爭發展西葫蘆瓜種植面積3 000畝,吸納更多的農戶種植西葫蘆瓜增收。
(2)“代養寄養”模式
七方鎮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戶向農商行申請小額信貸5萬元以購買5頭牛寄養于家庭農場,年終保證農戶每頭分紅1 500元,另外市政府產業獎補1 000元,每戶農戶每年可獲凈收入12 500元。農場通過以每畝高于當地土地流轉金200元的標準,從5戶農戶手中租借175畝土地種植玉米,解決了養牛飼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增加了農戶收入。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中,江西省先后成立11個設區市鄉村振興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機制,全面提速鄉村振興。
以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為例,農商行作為主要的金融機構,提供財園信貸通和惠農信貸通進行放款。該縣通過“浮梁茶產業振興發展”項目,走出了一條發展產業鄉村振興致富之路。同時該縣黃壇鄉的南溪村、吳家村、港口村、七甲村皆通過鄉村產業振興政策的支持,探索出3種運作模式。
(1)“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
該縣的“浮梁茶產業振興發展”項目由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打造,采用“公司+村集體+農戶”的運作新模式,與有關鄉鎮簽訂協議,給該項目周邊農戶提供務工機會。2020—2022年,茶園務工工資發放達500余萬元,大幅提高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
(2)“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
該縣的南溪村是曾經的省級貧困村,2016年該村在全鄉成立了第一家農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白蓮、有機稻和生態茶的種植,通過土地流轉、勞務報酬和入股分紅的形式,幫助全村建檔立卡戶30個,每人年均增收1 000元。
(3)“集成式電站+農戶”模式
該鄉的吳家村、港口村、七甲村通過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實施“集成式電站+農戶”的運作模式,村集體和農戶都從中受益。該鄉堅持重點產業與特色產業,長、穩產業與短、快產業相結合的原則,高標準、高起點,完善產業振興機制,為促進產業振興增添了活力,全面提升鄉村振興保障能力。
1.4.1 重點服務對象
湖南省許市鎮設立的農商行僅針對種田大戶、個體工商戶及部分有償還能力的農戶發起貸款業務;湖北省七方鎮除設立農商行外,還有建行提供的3種支農金融產品,其金融鄉村振興產品更加多樣化;江西省黃壇鄉政府采取專項資金與農商行合作的形式,帶動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1.4.2 服務機構
湖南省許市鎮側重于合作社與農戶之間聯系橋梁的搭建,重點針對無勞動力和弱勞動力對象,農戶通過優先務工、技能培訓、保價收購等方式持續受益;湖北省七方鎮是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根據當地龍頭企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成立對應的合作社,再通過合作社來帶動周邊農戶增收;江西省黃壇鄉與湖北省七方鎮相似,是將合作社、產業基地及農戶三者建立有機聯系,通過土地流轉、勞務報酬和入股分紅的形式,覆蓋全村建檔立卡30戶農戶。
1.4.3 主要金融產品
根據普惠金融的要求,立足機會平等的要求和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三地政府因地制宜,構建了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系統,三地金融產品對比分析如圖1所示。其中,湖南省許市鎮與江西省黃壇鄉設立了農商行,分別設置了不同的金融產品,而湖北省七方鎮不僅在農商行設置了金融產品,還引入了建設銀行的3種支農產品,金融結構更加完善。

圖1 湘鄂贛三地金融產品分析
1.4.4 三地農牧業鄉村振興模式
湖南省許市鎮著力打造產業基地,通過爭取產業啟動資金,成功打造7個產業基地,182個農戶直接參與種植,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湖北省七方鎮對家庭農場進行創新,當地黨委政府通過“代養寄養”模式吸納農戶利用金融貸款,帶動農戶致富,同時農場提供擔保的形式巧妙地解決了涉農主體有效抵押物和信用信息缺乏的問題,從金融機構供給側解決了涉農信貸嚴重供給不足的問題;江西省黃壇鄉通過鄉村產業振興政策支持,堅持重點產業與特色產業,長、穩產業與短、快產業相結合的原則,完善產業振興政策,村集體和農戶都從中受益,全面提升鄉村振興保障能力。
在實地調查中發現,三地皆存在金融服務體系相對單一的問題,農村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主,結構單一。農村金融供給相對較少,鄉村振興融資門檻相對較高,商業銀行以降低風險、獲取利益為最終目的向農戶提供貸款時要求較高,多數有融資需求的農戶無法達到銀行信貸要求。同時,有效抵押物和農戶信用信息缺乏,導致農戶貸款難,金融機構的涉農信貸供給不足。
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農村金融機構已進一步開展了如抵押貸款、小額信貸等金融產品和“公司+基地+農戶”服務(江西省)的創新,這對拓寬農村融資渠道、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發現,以大數據、“互聯網+”為基礎的現代融資機構逐漸興起,僅以商業銀行為主的融資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同時由于缺乏高效的數據采集手段,金融建檔工作難以進行,無法精準評估農戶信用等級,金融產品創新難以推進。
當前我國農村貸款風險分攤等風險防控機制尚不健全,存在信貸風險積累的問題。目前,我國小額信貸是于貸款發放之前進行風險管理,而農業是受自然和市場因素影響最大的行業,若風險防范機制未有效建立,農業的風險和成本將變得更高,保險公司可能會逐漸壓縮或放棄農業相關保險業務。此外,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湘鄂贛調研的三地農戶普遍風險意識不強,金融機構對“三農”行業的貸款意愿逐漸減弱,進一步增加了農業金融風險,風險更加不可控。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相較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投資渠道沒有得到同步發展,金融資產結構單一,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數字技術應用水平等方面不高,金融素養還有待提升。《中國投資者教育現狀調查報告(2021)》顯示,我國居民教育水平對投資者金融素養的提升具有正面影響,調研的金融服務對象多數為金融知識缺乏、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農村居民,難以接受現代金融機構的服務流程(金融機構貸款的各種手續)。研究發現,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農戶傾向于互相借款;同時易受不良分子引導,向提供民間放貸業務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借款,三地均出現過金融詐騙和非法集資案件,大部分農村居民難以區辨自己身處的金融環境。
3.1.1 金融政策效用最大化
首先,結合三地發展現狀和特點,應全面覆蓋當地金融機構涉農政策支持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以及貨幣定向降準,確保每家每戶都享有政策優惠,使農戶鄉村振興成本最低化,邊際效用最大化。其次,政府部門強化當地招商引資,拓寬買賣的經銷渠道,帶動長江中游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定期審查該項目是否能為當地帶來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3.1.2 金融機構擴大涉農貸款發放
金融機構是金融服務體系的中心樞紐,負責“上傳下達”的工作,既要響應上級政策,又需多與農商戶溝通交流。應鼓勵三地的農商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積極提供小額貸款,使符合條件的農戶小額信貸滿足率達到100%,以資金擔保當地的教育、健康、創業等發展。金融機構可對有償還能力的農戶進行評估等級,給予等級高的農戶權重更高的貸款金額,并對三地鄉村振興工作進行考核效績評估,及時改善工作不足之處。
3.1.3 因地制宜發展金融交叉衍生品
現有金融交叉衍生品種類繁多,如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以及綠色金融。三地中以湖北省棗陽市七方鎮為例,可以當地的肉牛養殖產業鏈為突破口,通過調查分析牲畜的足跡作為基礎,逐步拓展至綜合農業和碳中和技術行業的發展,融合綠色金融領域,積極開發碳中和交易項目。三地均可支持創建普惠金融的科技平臺,通過互聯網打造政府、企業、行業供應鏈及場景金融服務,利用大數據手段,精準獲取各個農戶的信用等情況并進行分析,尋找能夠與其他行業相融合的突破口,并由此開發因地制宜的金融衍生項目。
3.2.1 健全農業保險制度體系,擴大農業保險的理賠范圍
當前湘鄂贛三省銀行及信用社對農戶信用評級較低,缺乏配套的保險機制,這對鄉村振興中農戶、龍頭企業辦理相關的農業保險業務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所以,湘鄂贛三省需要增設農業保險服務公司,將主要農產品和地方特色農產品納入保險范圍,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根據三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政府帶動建立適應鄉村振興的持續性農業保險制度,構建適合三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區域政策性保險公司,出臺適合于政策性保險公司的行政法規并且加大財政補貼。
3.2.2 創新保險產品
創新保險產品也是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例如,根據岳陽市柿樹嶺村紅心柚、襄陽市西葫蘆瓜的生產經營情況,開發和推廣“岳陽紅心柚險”“西葫蘆瓜采摘險”等險種,通過“期貨+保險”的方式,充分利用保險降低農戶生產風險,發揮農業保險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有效促進三個區域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3.3.1 金融機構加強金融風險檢測
金融機構要健全銀行信貸監管體系,建立科學、規范的貸款控制制度,將信用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從人為治理轉變為制度治理,有力提升信貸風險防控水平。再利用監管工具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監督、評估和反饋,做到及時預警、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帶來的損失。
3.3.2 政府主導金融風險的宣傳教育工作
政府需要主導宣傳金融風險防范技能,深入各基層開展以“加強風險提示,防范非法金融活動”為主題的宣傳工作,倡導農戶科學理財和合理借貸。引導其自覺抵制金融謠言和金融負能量,共建良好社會環境。
為持續推動農村地區金融知識普及,金融知識和政策的宣傳需要具體詳細并且通俗易懂。最好的宣傳方式便是宣傳到戶,可針對有意向貸款的農民個體,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介紹相對應的金融政策與金融產品。
各級政府也可以通過組織科技專家、金融專家等到農村進行金融專題講座,為農民提供微信支付、網上銀行、智能投資等實用技術的應用示范,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推送金融科技產品信息和基礎金融知識,從各個方面加強農民金融科技知識素質教育。切實提高農民的金融安全意識和金融風險防范能力,讓農民了解金融惠民政策,幫助農民謀利益、謀幸福,才能有效促進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湘鄂贛三省出臺的金融政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建的特色產業有效改善了農村民生,但還存在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金融風險控制能力偏弱等問題。未來,長江中游地區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需要完善金融機構服務體系、強化農業保險服務、完善農村金融風險防范功能、加強對農村居民的金融知識宣傳及普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更強有力的金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