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2023-10-25 00:19:35喻中
現代法學 2023年4期

喻中

摘要: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旨在增強新時代中國法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從建構方法、建構策略、建構路徑的角度來說,應當著眼于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加強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這四個方面,分別針對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關系、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關系、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關系、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外來法學知識的關系。四個相互關聯的維度合力促成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關鍵詞: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傳統法律文化;法治實踐;外來法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DF03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 issn.1001-2397.2023.04.01

公元2 世紀,希臘人托勒密闡明了“地心說”,亦即宇宙的地心體系理論,后世稱為“托勒密體系”。到了20 世紀初,德國人斯賓格勒在他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中重提“托勒密體系”并提出“歷史的托勒密體系”概念:“這種使各大文化都把我們當作全世界事變的假定中心,繞著我們旋轉的流行的西歐歷史體系的最恰當的名稱可以叫做歷史的托勒密體系。這本書里用來代替它的體系,我認為可以叫做歷史領域中的哥白尼發現,因為它不承認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等占有任何優越地位。”根據斯賓格勒概括的“歷史的托勒密體系”,我們可以提出“法學的托勒密體系”。如果說,斯賓格勒試圖以《西方的沒落》一書概括“歷史的托勒密體系”,并進而期待“歷史領域中的哥白尼發現”,那么,在法學領域中,是否也有必要提出一個“哥白尼發現”的問題? 在當代中國,這個問題的實質是要努力建構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我國法治的原創性概念、判斷、范疇、理論的研究,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完成法學領域中的“哥白尼發現”,進而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選擇。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是一個當代要去面對的“中國之問”與“時代之問”。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方法、路徑、策略,有必要先行予以探討,本文的問題意識由此而產生。基于這一問題意識,結合中國法學知識體系所處的時空方位,著眼于古今之間與中外之間,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應當聚焦四個方面,它們分別是: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加強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

一、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

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由功能各異、形態不同的多種法學知識有機組合而成,它們彼此交織、相互嵌入,甚至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關系。在各類法學理論流派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不僅是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還在這個知識體系中居于指導地位,它不僅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立場與方法,而且還構成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底色,確立了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精神與風格。因此,要完成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首先要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從而培育出更加自主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

(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興起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早在百年之前就已經開啟。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起始階段,李大釗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早在1923 年,李大釗就相信:“唯物史觀的要領,在認經濟的構造對于其他社會學上的現象是最重要的,更認經濟現象的進路,是有不可抗性的。經濟現象,雖用他自己的模型制定形成全社會的表面構造(如法律、政治、倫理及種種理想上、精神上的現象都是),但這些構造中的那一個,也不能影響他一點。受人類意思的影響,在他是永遠不能的。就是人類的綜合意思,也沒有這么大的力量;就是法律,他是人類的綜合意思中最直接的表示,也只能受經濟現象的影響,不能與絲毫的影響于經濟現象。”李大釗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解釋了法律與經濟的關系,從一個方面闡發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要義。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法學理論,具有鮮明的人民性。

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過程中,李大釗開始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正如他在1927 年寫成的《獄中自述》中所說,自己從天津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之后,“仍感學識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東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留東三年,益感再造中國之不可緩,值洪憲之變而歸國”,在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任教期間,“數年研究之結果,深知中國今日擾亂之本原,全由于歐洲現代工業勃興,形成帝國主義,而以其經濟勢力壓迫吾產業落后之國家,用種種不平等條約束制吾法權、稅權之獨立與自主,而吾之國民經濟,遂以江河日下之勢而趨于破產。”這就是李大釗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設置的法學議題,這樣的法學議題可以理解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起點。在李大釗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不斷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

(二)從三個方面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應當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所謂“中國化表達”,就是“講中國話”,就是按照中國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必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有助于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

首先,要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讓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法學理論,更是中華民族的、中國自主的法學理論。例如,在1954 年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中,毛澤東開篇就講:“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得人心的。”他又說:“這個憲法草案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 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憲法采取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相結合的方法。”關于1954 年憲法草案,毛澤東首先關注的,是它的“得人心”以及“得人心”的理由或原因。這就是說,“得人心”是憲法有效性、正當性的主要依據。其中,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基本觀點,至于憲法的“得人心”,則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一個重要紐結。又如,《尚書·大禹謨》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突出了“人心”對于國家治理的意義。自先秦以來,“人心”的得失與向背,一直都是中國政治法律領域內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傳統中國盛行禮治,《史記·禮書》中的說法是:“禮因人心,非從天下。”把這個論斷轉化成為今天的法學話語,那就是,法律本身必須“得人心”。另據《資治通鑒·漢紀十二》:“是時吏治以慘刻相尚,獨左內史兒寬,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務在得人心”。這是從法律實施的角度展示了“得人心”的意義。概而言之,“得人心”是一種典型的中國話語,以這樣的話語解釋社會主義憲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順著這樣的方向強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結合,有助于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

其次,要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來表達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例如,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家結構理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1891 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一文中,恩格斯提出,就“德國的改造”而言,“小邦分立狀態必須消除。”那么,“應當用什么東西來取代呢? 在我看來,無產階級只能采取單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國的形式。”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國家結構的經典論述。這種單一制的國家結構理論在毛澤東1956 年的《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得到了中國化的表述,針對“十大關系”之一的“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毛澤東說:“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也是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這對我們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比較有利。我們的國家這樣大,人口這樣多,情況這樣復雜,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我們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毛澤東要求“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樣的論述,就從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層面上,展示了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表達的發展方向。

最后,要堅持唯物史觀,這是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應當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正如前文所述,在李大釗的筆下,唯物史觀已經被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及其法學理論的立場與方法。在經典名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歸納了“兩個發現”,其中之一是:“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恩格斯關于唯物史觀的精粹概括。簡而言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法學理論,它強調物質生活條件對于“法的觀念”的決定作用,與此緊密相關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力、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對于“法的觀念”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全面理解這樣的決定作用,是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表達的思想前提。

(三)發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引領作用

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最為直接的目標是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進而從這個特定的角度,促成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然而,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其意義絕不能僅限于此。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的理論,相反,它應當與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其他部分融會貫通,并在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發揮思想引領與理論指導的作用。這種作用的全面發揮,有賴于深刻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

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浸透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立場與方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對于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引領指導作用,由此可以全面地發揮出來。

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

為了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必須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必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必要條件。然而,認真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本身也是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了歷史地理解這個途徑、渠道、方法,有必要引入兩個不同的觀察視角。

(一)從“文藝復興”看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

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可以在世界視野中展開討論。歐洲歷史上的文藝復興作為歐洲進入近代的起點,是指從14 世紀開始在意大利興起、后來又擴散到西歐各國的一場新思想、新文化運動。按照羅素的看法,“文藝復興通過復活希臘時代的知識,創造出一種精神氣氛:在這種氣氛里再度有可能媲美希臘人的成就,而且個人天才也能夠在自從亞歷山大時代以來就絕跡了的自由狀況下蓬勃生長。”簡而言之,文藝復興的實質,就是以復興古典文化的名義創造新文化。這種意義上的文藝復興在20 世紀初期的中國形成了討論,并演化成為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思潮。

文藝復興也被理解為“古學復興”。梁啟超寫于1902 年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最末一節論清代學術,稱:“此二百余年間,總可命為‘古學復興時代’。特其興也,漸而非頓耳。然固儼然若一有機體之發達,至今日而蔥蔥郁郁,有方春之氣焉。”清代二百余年的學術思想,在梁啟超看來,相當于西歐的文藝復興。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梁啟超在18 年后的1920 年,寫成了著名的《清代學術概論》。此書本來是梁啟超為蔣百里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所寫的序言,然而,“下筆不能自休,遂成數萬言,篇幅幾與原書埒。天下古今,固無此等序文。脫稿后,只得對于蔣書宣告獨立矣。”在《清代學術概論》的正文中,梁啟超又說:“‘清代思潮’果何物耶? 簡單言之,則對于宋明理學之一大反動,而以‘復古’為其職志者也。其動機及其內容,皆與歐洲之‘文藝復興’絕相類。而歐洲當‘文藝復興期’經過以后所發生之新影響,則我國今日正見端焉。”由此可見,梁啟超把清代比作歐洲的“文藝復興期”,他希望通過復興中國古典的學術思想,讓中國古典的學術思想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按照梁啟超對“中國的文藝復興”的描繪,我們也可以期待一場“中國法學領域內的文藝復興”,它的實質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復興或再生,亦即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

如果說歐洲的“文藝復興”主要側重于人文主義及其引導下的思想、文化、藝術,指涉極為寬泛,那么,在法學的視野中,不妨把“中國法學領域內的文藝復興”概括為“中國的法意復興”。

從文藝復興的角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不僅可以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還可以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拓寬視野。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歐洲的文藝復興堪稱古典文化復興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件,其間,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文化經過時代化的再造,促成了歐洲的近代化。按照文藝復興展示的文明演進規律,源于中國古代的傳統法律文化經過時代化的再造,也可以煥發出新的生機,從而為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供“好機會”。

(二)從“新中華法系”看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既可以通過“文藝復興”來理解,也可以通過“新中華法系”來理解。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關于“新中華法系”的研究一直持續不斷①,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法學知識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百年以降,關于中華法系以及“新中華法系”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學術文獻。

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復興中華法系既是一項中國工程,也是一項世界工程。”按照這樣的標準與方案,“就須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中國與成員國來進行法治的合作、交流與互動,并使大家受益。”根據這種觀點,“新中華法系”的復興,乃一項跨國性質的活動,涉及多個國家、多方主體。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華法系的重構不是簡單地傳承古代的某些法律思想制度與形式條文,而是弘揚發源于中華民族本土上的體現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理性思維的法律文化。”“如果說古人建設的中華法系曾經滋潤過相鄰的東方國家,長期雄踞于世界法系之林,那么,我們今天更有能力、有信心重構一個體現當代中國法文化成就的新的中華法系。”③按照這種觀點,“新中華法系”的重構主要在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各種不同的觀點雖然各有側重,但它們都有一個最大公約數,那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如果僅僅是簡單地傳承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與法律條文,既無助于重構中華法系,甚至也不足以稱為“時代化再造”。“新中華法系”的重建作為一個法學命題,不僅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三)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

雖然可以從“文藝復興”與“新中華法系”這樣兩個不同的角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但就本文的核心旨趣而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主要還是作為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一個路徑、一種方法,直接服務于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時代化再造,正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理解為法律的縱向移植。近百年來,法學理論中的法律移植主要是指法律的橫向移植,亦即把國外的法律移植到國內,或者是把此國的法律移植到彼國。然而,法律移植也可以從縱向的、歷史的角度來理解:把古代的法律移植到當代。

這種縱向的法律移植有一個前提,古代的傳統法律文化并不是已經死亡了的枯木,而是有生命力的、依然可以培植、可以長出新枝的古樹。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就是這樣一棵可以生長的“古樹”,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時代化再造的前提條件。

在當代中國已有的法學知識體系中,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已經結出了大量碩果。譬如,關于調解的理論與知識就頗具代表性,古代中國倡導無訟觀念,認同和諧價值,有綜合運用情、理、法解決糾紛的傳統,當代中國的調解理論就是這種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又如,當代中國強調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這種側重于國家治理的法治觀念,早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已能看到其文化淵源:“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再如,在古代中國,禮與法長期并立,禮與法的并立關系是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紐結。

在當代中國,則有黨規與國法的并立,黨規與國法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已經成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在其他國家的法學知識體系中,很少看到關于黨規與國法相互關系的討論,但在當代中國,它卻是一個繞不開的法學主題。這個法學主題當然是法治實踐的產物(詳后),但它同時也可以呼應于傳統中國的禮法關系,從而在精神層面上,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

雖然我們可以舉出若干理論個案或知識片段,以之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時代化再造方面已經取得了多個方面的成就,但這是不夠的,因為,已有的成就主要還是一種“自發的時代化再造”,還需要把這種“自發的時代化再造”轉化成為一種“自覺的時代化再造”。因而,根據時代對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出的要求,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以實現一個舊的法律傳統的復興與昌明,既是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組成部分。

馬克斯·韋伯曾不太確定地指出:“沒人知道會不會有一個老觀念和舊理想的偉大再生。”本文所持的觀點是:“老觀念和舊理想的偉大再生”是可能的,但是,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對“老觀念和舊理想”進行時代化再造。換言之,承載著“老觀念和舊理想”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如果要實現其“偉大再生”,那就必須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時代化再造。

三、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

在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如果說,經過中國化表達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從思想引領的角度進入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經過時代化再造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從歷史傳承或“文藝復興”的角度進入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那么,把中國當代的法治實踐進行理論化提煉,就是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系,推進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進一步看,相對于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來說,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對于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具有更加直接的支撐作用。因為,理論源于實踐,法學知識體系從根本上說來源于法治實踐。如果說,人類創造的法學知識體系來源于全人類整體性的法治實踐,那么,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主要來源于中國當代自主的法治實踐。進而言之,中國當代自主的法治實踐雖然是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源泉,但是,中國當代自主的法治實踐并不會自動轉化成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國當代法治實踐向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轉化,有賴于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

(一)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已經取得的成就

數十年來,關于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在這里,以舉例的方式略作說明。

如果把法學知識從技術、制度與思想三個層面予以劃分,那么,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在技術層面或微觀層面取得的成就,已見于中國法學知識體系中的各個領域。譬如,在憲法學領域,“近年來,一些地方人大及其人大常委會堅持發展推進到哪里,立法就要跟進到哪里,注重把握立法節奏,嚴格遵循‘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基本原則,指導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積極發揮立法主導作用,嚴格依法選題,以工匠精神精準立法,尤其是出臺了一批‘小切口、立得住、真管用’的‘社會治理和民生小法’,引起廣泛關注和好評。人民群眾對什么問題反映最強烈、最普遍、最突出,‘小切口’立法就重點解決什么問題,精準把脈、靶向施治。”②在訴訟法學領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案件開庭審理的規定要求法官入庭時,全體在場人員應當起立。起立是一種儀式,表示對法官的尊重并向法官致禮。然而這種儀式化的行為卻受到檢察官員的普遍的心理抵觸和不配合,有些地方甚至因此而引起審、檢沖突以至妨礙案件的審理。這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意氣用事,但究其深層,卻有制度、文化和社會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反映出一種儀式缺乏某些支撐點。”這里的“小切口”立法問題與“檢察官該不該起立”的問題,都是當代中國法治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經過理論化的提煉,它們已經融入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中,體現了立足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進而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之旨趣。

在制度層面,關于“楓橋經驗”的理論與知識、關于“全民普法”的理論與知識,還有前文提到的關于調解的理論與知識,都是從中國當代的法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如果追溯至20 世紀40 年代,那么,關于“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理論與知識,同樣源出于鮮活的、自主的法治實踐。這種制度層面或中觀層面的理論與知識,在法學各二級學科中普遍存在。最后,在思想層面,2020 年正式提出的習近平法治思想,可以說是從中國當代法治實踐中提煉知識、理論、思想的集中體現。

(二)洞察力與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

中國當代法治實踐已經從各個層面支撐了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生長。至于改進的方法,有必要著眼于理論提煉者的想象力與洞察力。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歸根到底,還是理論提煉者的一種智識活動。這種智識活動的成效,主要是由理論提煉者的洞察力決定的。

洞察力側重于縱向深入、由表及里、尋根究底,體現為理論提煉者在學術思想上的穿透力,或直抵問題核心的能力,或抓住事物根本的能力。用馬克思的著名論斷來說,就是要讓理論到達“徹底”的程度,這就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一定意義上,“事物的根本”就是事物賴以形成的起點。

試舉例說明。在中國當代的法治實踐中,法的效力既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某個法院針對某個合同糾紛做出的民事判決是有效力的,原因在于,這個民事判決是根據民法典做出的,民法典為這個民事判決的效力提供了依據。進一步追問:民法典的效力從何而來? 我們可以回答:民法典是國家立法機關根據憲法制定的,憲法為民法典的效力提供了依據。如果還要進一步追問:憲法的效力從何而來? 我們可以回答:因為憲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國人民的名義制定的,所以憲法是有效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再追問:為什么全國人民制定的憲法,就是有效的憲法? 這就需要由人民主權理論、民主政治理論或契約理論來回答。如此層層深入,正展現了理論提煉者的洞察力。

在當代中國豐富多彩的法治實踐中,在很多法治現象的背后,都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它們對法治現象起著支配作用。透過法治現象找到法治規律,并從理論上揭示、概括、提煉這些法治規律,是運用洞察力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進而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津渡。

(三)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

想象力與洞察力作為理論提煉者的兩種能力,有助于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當看到,要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還需要堅持一個更加基礎性的原則,那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所遵循的立場與方法,對于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必然也具有強烈的指導意義。因而,充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與方法,有助于從根本上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

如前所述,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就是經濟或物質條件的制約性。按照這樣的歷史唯物主義,要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既要看到中國當代的法治實踐,還要看到物質條件對于法治實踐以及法學知識的決定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說我們的法律的、哲學的和宗教的觀念,都是在一定社會內占統治地位的經濟關系的近枝或遠蔓,那么,這些觀念終究不能抵抗因這種經濟關系的完全改變所產生的影響。”這就是說,經濟關系對法律的觀念具有決定作用,它既決定了法律的實踐,同時也決定了我們對于法律的觀念。

正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依據,恩格斯對一些職業政治家與法學家提出了批評:“在職業政治家那里,在公法理論家和私法法學家那里,同經濟事實的聯系就完全消失了。因為經濟事實要以法律的形式獲得確認,必須在每一個別場合都采取法律動機的形式,而且,因為在這里,不言而喻地要考慮到現行的整個法的體系,所以,現在法律形式就是一切,而經濟內容則什么也不是。公法和私法被看做兩個獨立的領域,它們各有自己的獨立的歷史發展,它們本身都可以系統地加以說明,并需要通過徹底根除一切內部矛盾來作出這種說明。”只看恩格斯對法學家的批評,其實已經指出了法學家的應有立場:應當把公法與私法聯系起來一并描述,應當看到,法律形式并不能等于一切,對法律形式的描述應當與它背后的經濟內容、經濟事實聯系起來,一并處理。

恩格斯的這些論述意味著,要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既要把包含公法與私法在內的法律形式、法治實踐看作一個整體,更要注意法律形式與法治實踐背后的經濟事實、經濟內容、物質條件。在很多情況下,法律形式、法治實踐僅僅是經濟事實在法律層面上的表達,因而,如果要對中國當代法治實踐進行科學的、精準的、徹底的理論化提煉,就必須看到法律形式、法治實踐背后的經濟因素。“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不懈努力,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現在,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這就為中國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創造了更好的經濟基礎與理論機遇。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對于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所提出的原則性要求。

四、加強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

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還有一個維度,那就是加強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這也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在當下,在自覺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進程中,即使要追求中國法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也不可能割斷中國法學知識體系與外來法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一)從歷史經驗看借鑒外來法學知識與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關系

從歷史經驗來看,借鑒外來法學知識并使之融入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在一定意義上,在某些層面上,似近于中國古代曾經發生的借鑒外來佛學知識并使之融入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在漢代,源于“西天”的佛學、佛教傳入中國,經過數百年的本土化演進,終于在唐代形成了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自主的佛學與佛教。從更寬的視野中看,宋明理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為中國固有的儒學吸納道家之學與佛家之學的產物,這就是說,宋明理學作為宋明時期興起的新儒家之學,其中也蘊含了外來佛學的因素。根據外來佛學、外來佛教的本土化歷程,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借鑒外來法學知識與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關系。

一方面,外來法學知識經過本土化的演進,可以成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佛學與佛教是典型的外來知識,但是,禪宗卻是典型的中國自主知識。同樣,在中國法學知識的體系中,這樣的情況也普遍存在。譬如,關于人權、人民主權的知識在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本土化歷程后,已經成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代中國關于人權、人民主權的理論與知識,是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生長而成的,早已成為中國本土的、自主的法學知識。

另一方面,外來法學知識還可以成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的孵化器。在古代中國,宋明理學是中國自主的儒學知識,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如前所述,宋明理學本質上是中國固有的儒家之學與道家之學以及外來的佛家之學化合融會的產物。從宋明理學的發生機理來看,正是基于對外來佛學的借鑒與吸納,才孵化出新的、自主的宋明理學。根據同樣的知識發生機理或新知生成機理,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也可以理解為中國固有的法學知識在借鑒吸納外來法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法學新知。從法學新知的發生機理來看,新的材料、新的資源的引入,是形成法學新知的必要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進程中,外來法學知識能夠產生重要的孵化作用。

(二)從“中國自主”看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

從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目標來看,這個法學知識體系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國自主”。著眼于“中國自主”的目標定位,對外來法學知識的借鑒,應當以中國為本位,堅持“以我為主”,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從表面上看,對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說,對任何外來事物的借鑒與吸納都是選擇性的。然而,對外來法學知識的借鑒是否具有選擇性,尤其是,對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是否具有“以我為主”的意識與自覺,卻存在著微妙的差異,因而有必要稍作辨析。

早在20 世紀40 年代,蔡樞衡就已經注意到:“今日中國法學之總體,直為一幅次殖民地風景圖……五顏六色,盡漫然雜居之狀觀。然考其本質,無一為自我現實之反映;無一為自我明日之預言;無一為國家民族利益之代表者;……此種有人無我,有古無今之狀況,即為現階段中國法律思想之特質。”蔡樞衡在此描述的狀況,就沒有體現出對于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相反,它體現了對外來法學知識的偶然性吸納、隨機性借鑒:偶然碰上了什么,就隨機借鑒什么,就隨機吸納什么。

吳經熊的法學經歷就是一個較為妥帖的例子。按照吳氏的自述:“沒有什么比我跟大法官霍姆斯的友誼開始得更偶然的了。我說過,1920 年我已經作為研究生在密歇根法學院學習。次年我在《密歇根法律評論》3 月號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來自中國古代法典及其他中國法律及法觀念資源的閱讀材料》。因為我曾多次聽教授們以最褒揚的口吻提及大法官霍姆斯,便給他贈送了一份《評論》的復印本。同時給他寫了一封信告訴他這件事。”“他很和善,還未看到文章便親自給我回信。

那封信對我很寶貴,因為它是一場一生的友誼的開始。”數年之后的1927 年1 月,已經回到上海的吳經熊被任命為法官,他在寫給霍姆斯的信中說:“我將有大量機會來做法律領域創造性的工作了。

我可以試著將中國法律霍姆斯化了!”吳經熊的這些自述,正好可以為蔡樞衡的論斷提供佐證:吳經熊“偶然”獲得了霍姆斯的友誼,由于受到了霍姆斯的鼓勵,便立志“將中國法律霍姆斯化”。吳經熊堪稱20 世紀上半葉中國法學領域的翹楚之一,他自稱的“偶然”得來的友誼,恰好提供了那個時代盛行的對于外來法學知識的借鑒方式:偶然性吸納,隨機性借鑒。按照蔡樞衡的說法,那就是“有人無我”的借鑒。

正是在吳經熊所代表的偶然性吸納、隨機性借鑒方式的映照下,我們才可以真切理解“以我為主”的選擇性借鑒的價值與意義:以中國為本位,以中國為主體,根據中國自身的實際需要,在對外來法學知識進行充分鑒別的基礎上,做出自主的選擇,予以借鑒與吸納。

(三)對外來法學知識進行選擇性借鑒的若干參照

蔡樞衡針對20 世紀40 年代的中國法學狀況,還有一個概括性的批評:“今日中國法學中,未曾孕育中國民族之靈魂;今日中國之法學界,殊少造福民族國家之企圖”。這兩個方面,都涉及外來法學知識的借鑒問題,它們為“以我為主”的選擇性借鑒提供了參照,頗有進一步討論的價值。

一方面,對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應當有助于“孕育中國民族之靈魂”。在清末以前,“中國民族之靈魂”主要是由傳統的經學來表達的。以《詩》《書》《禮》《易》《春秋》為核心的典籍,承載了“中國民族之靈魂”的傳統形態。然而,隨著經學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瓦解,“中國民族之靈魂”隨之飄散,中國社會隨之進入“后經學時代”。所謂“后經學時代”,主要有兩個要點:“其一,在社會政治層次上,經學失卻其合法性依據的地位,中國社會形式上走向法理化的時代;其二,在學術文化的層次上,對經的研究不必站在宗經的立場上。”古今之間的這種變遷可以解讀為:在經學時代,“中國民族之靈魂”主要凝聚于經學;在“后經學時代”,“中國民族之靈魂”在一定意義上凝聚于法理。因為,在一個“法理化的時代”,法學知識體系中的法理,通過為立國、立法、立政提供根本的理據,可以承載“中國民族之靈魂”。根據這樣的理路,我們可以理解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中國民族之靈魂”的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可以確立選擇性借鑒外來法學知識的一種參照:對外來法學知識的借鑒與吸納,應當有助于在法理層面上,為立國、立法、立政提供終極性的理據,以此培育“中國民族之靈魂”。

另一方面,對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應當有助于“造福民族國家”。把蔡樞衡預期的這個目標轉化成為當下的表達方式,那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雖然這也是一個相對抽象的參照,但它畢竟還是提供了某些可以賴以做出選擇的判斷標準。按照這樣的判斷標準,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外來法學知識中,有些知識對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對于民族與國家的福祉,具有明顯而直接的促進作用;相比之下,有些外來法學知識的作用與功能,可能就沒有那么直接明顯。

當然,如果要進一步提升這個判斷標準的可操作性,從而為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提供相對具體的參照,那就有必要將能否“造福民族國家”、能否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判斷標準進一步細化。

概而言之,蔡樞衡提及的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為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提供某些參照。當然,這些參照依然不夠具體,要把這些參照轉化成為相對具體的判斷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而且,從本文的核心關切來說,加強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最終還是要服務于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結語

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主要在于增強中國法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從建構的方法、策略、路徑而論,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應當著眼于四個方面: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表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化再造,改進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理論化提煉,加強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

進而言之,其一,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應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作為指導,以“中國話”表達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既居于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之內,同時又對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其他部分具有指導、引領作用。其二,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割裂歷史,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同時也是再造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過程,應當產生“文藝復興”或“法意復興”的歷史效果。其三,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主體部分,應當是對中國當代法治實踐進行理論化提煉的結果,正是中國當代法治實踐的自主性從根本上塑造了中國法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其四,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應當加強對外來法學知識的選擇性借鑒,應當恪守“以我為主”的原則,選擇借鑒那些有益于中國自身的外來法學知識,從而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增添有益的養分。

本文責任編輯:董彥斌

青年學術編輯:任世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天堂成人av|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播五月综合|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99视频在线看|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欧美午夜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久久国产香蕉|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在线网站|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本午夜三级|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本a级免费| 国内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九九香蕉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香蕉在线| 欧美在线导航|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免费欧美一级|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国内黄色精品|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欧美在线导航|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97成人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女人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