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葉輝
摘要:目的:如今,商務酒店建筑功能空間沒有因為人群需求的多樣化與情感化而得到更新與改變,酒店空間活力缺失、資源浪費等問題依然嚴重。酒店自身環境與周邊社區活力隔絕,無法起到相互融合、促進的作用。文章將“社區活力”的概念引入現代商務酒店建筑的規劃與設計當中,希望能將酒店打造成一個小型社區空間,同時通過酒店自身的社區活力來激活當地社區的活力,最終使居住在酒店的人們能夠在生理和心理上對酒店空間與社區環境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方法:文章采用文獻研究與邏輯推理的方法對“社區活力”進行了詮釋與解析,并采用實際調研法尋找傳統商務酒店活力缺失的癥結所在,同時在酒店運營階段采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空間創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實現酒店全生命周期社區活力保持。結果:根據空間活力營造相關著作與國內外經典案例,提出營造現代商務酒店社區活力的相關策略,將現代商務酒店打造成讓旅客和社區居民從心底產生歸屬感的“人文空間”。結論:將現代商務酒店打造成讓旅客和社區居民從心底產生歸屬感的“人文空間”,以期為今后現代商務酒店規劃提供設計參考的實踐架構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社區活力;商務酒店;規劃設計;空間營造
中圖分類號:TU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0-03
0 引言
目前,國內大多數酒店建筑空間研究更多注重的是酒店前期的功能布局、內部裝飾、運營管理、交通流線、立面造型等方面,對酒店的社區化發展、使用者心理需求以及酒店空間活力的提升研究甚少。因而從商務酒店社區化的角度入手研究,通過提升酒店空間活力來激活當地社區活力,無論是對城市形象還是對酒店自身發展而言,都具有長遠的意義。
1 “社區活力”概述
“社區”一詞最早源于拉丁文,其含義為“共同擁有的物品”與“友好的人物關系”。19世紀早期,社會學家Ferdinand T?nnies首次詮釋了“社區”的定義,指出“社區”是區別于社會所具有的友好人際關系。與即將出現的工業化時期較為理性的社會關系相比,社區是指以地緣、血緣、情感以及自然條件為基礎且更具感性色彩、歸屬感以及認同感的傳統社會生活共同體。再到后期經過其他學科的介入及相關學者對社區的深入研究,社區逐漸被定義為在一定的區域范圍之內,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相互認同的居住生活空間。那活力是什么?20世紀中期,社會學家羅素認為活力與其說是一種精神品質,倒不如說是一種生理特質。在生活中一提到“活力”一詞,總能使人們想到強健的身體、愉快的心情、旺盛的生命力以及運動的年輕人等。但在當今的建筑規劃領域,活力的出發點則由區域內人群的行為活動所表現,而人行為活動的豐富程度、頻率、密度等結果就是該區域活力強弱的具體表現所在。
酒店成為人們互相認同的居住空間,社區活力則是指酒店環境中使用者的公共性活動與社會性活動的豐富程度、頻率、對周邊人群的吸引力以及酒店自我發展自我維護的能力等。綜上,酒店社區活力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一是酒店使用者的鄰里交往能力;二是社區居民及外地游客對酒店環境所產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的能力;三是酒店自身所具有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及酒店結合自然的能力。因此可以發現通過營造酒店的社區活力,不僅可以提升酒店自身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對當地社區乃至城市活力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 現代商務酒店宏觀政策優勢與現狀分析
2.1 現代商務酒店宏觀政策優勢
從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到如今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政府為了應對人們需求層次的變化,也對酒店行業的發展進行了宏觀調控,并出臺了相關規劃政策鼓勵酒店行業的創新發展。從“十二五”規劃發展之初追求酒店行業發展方式的優化,打造酒店品牌、旅游、餐飲實現國民經濟的提升,再到“十三五”規劃期間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各地方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開始適度控制高級酒店的數量,以免過度冒進出現酒店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并且鼓勵民宿、經濟型特色酒店等新業態的產生。到了如今的“十四五”規劃時期,國家經濟邁向雙循環格局,政府開始大力推行文化、特色、表演、“非遺”與酒店深度融合,強調文化自信,支持集功能多樣、產業融合、文化創意、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體酒店建筑的發展[1]。整個酒店行業供需格局明顯優化,從時代進步與人群需求層面進一步考慮,這為以酒店為活力點帶動周邊社區活力的發展帶來了機會。對湖北、重慶、上海、北京、云南、海南等重點省市發布的酒店規劃政策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進行分析發現,我國酒店規劃正朝著人性化、數字化、多元化、國際化、地域化、康養化、綠色化方向轉變,如今的酒店建筑規劃迎來了人文關懷與創新融合的發展機遇,因此結合、把握機遇,從現代商務酒店建筑的前期規劃出發,通過營造酒店特有的社區活力來激活當地社區的活力,對城市樹立良好形象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2.2 現代商務酒店社區活力缺失問題探討
2.2.1 空間封閉與外部割裂
國內的商務酒店,無論是傳統單體建筑式酒店、建筑綜合體式高級商務酒店,還是產業園區綜合商務酒店,甚至度假區綠色商務酒店,大多出于強調空間的私密性、安全性以及運營成本的考慮,其外部空間或內部空間均采用封閉式的空間形式,如在酒店外部空間設置圍墻或者景觀綠植圍欄,使聯系外界道路的出入口僅有一到兩個,而酒店內部各種空間相互孤立、缺少聯系。這種情況無疑隔絕了場地與周邊社區的聯系,也隔絕了酒店內部消費者之間的鄰里交往,使得酒店內部空間活力無法傳遞,未能起到激發周邊社區活力的作用。
2.2.2 缺乏持續與宏觀考量
大多數商務酒店在規劃和設計之初對可持續性的設計產生了一些誤解,更注重的是酒店華麗的外觀與高級的配置,以達到后期可持續運營的效果,側重的是經營者自身經濟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者生理層面的考量。但往往忽視了消費者在酒店這個動靜結合的大環境下,生理行為模式的區別,缺少對酒店建筑空間尺度的考慮和使用者自身心理健康的考量。尤其是通過對生態景觀節點與節能材料的利用來提升酒店可持續性的生態活力更是少之又少。同時對于酒店外觀和內部裝飾材料的使用,存在各種浪費和不規范問題,導致在可持續性的設計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原則性的問題[2]。
2.2.3 地域呈現與文化氣息
現代商務酒店作為能夠表達地域文化、管理文化、服務文化、建筑文化、藝術文化等多重文化價值的建筑,卻在文化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仍有相當一部分酒店建筑只是盲目追求奢華的外表、國際范的酒店形式,出現了各種奢華或丑陋而缺乏深層次文化氣息的建筑形式。這種盲目追求奢華與藝術的建筑,只能說是金錢、技術、材料、人力的堆砌與拼湊。雖然在個別酒店建筑外表裝飾上能看到一些地域文化特征,但是明顯與整體社區氛圍不符,只是地域符號的簡單堆砌,具有強烈的違和感,既不能反映當地傳統文化與地域特征,又使酒店與當地社區割裂,最終致使整個酒店設計缺乏靈魂與活力。
3 基于“社區活力”的現代商務酒店營造策略
3.1 營造可持續發展的酒店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酒店環境是指在現代商務酒店規劃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其整個生命周期應具有的生態性、可持續性與前瞻性。著名環境設計師、規劃師麥克·哈格就曾提出要用尊重自然的觀念作為設計指導思想,強調設計與自然的結合,其中的“結合”包含著人類與自然的伙伴關系,將“我與它”轉變為“我與你”,使人類家園和周圍環境得到可持續發展。因此綠色生態的現代商務酒店對酒店自身、客人、社區環境都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正好符合凱文·林奇所說的人群對舒適生活環境的心理需求,是社區活力提升中的重要一環。因此酒店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其外部空間可設置屋頂花園、垂直綠化,并結合場地周邊植物搭配形成獨特的生態活力;酒店內部大堂、餐廳、康養等人群聚集的空間可采用不同種類的綠植與生態盆栽搭配,提升內部的空間活力;而在酒店建筑表皮、采光、室內裝飾等方面,可以運用景觀綠墻、玻璃幕墻、建筑天井、雨水收集系統等形式,并結合節能減排新技術、環保型建筑材料,迎合消費者與社區居民的“綠色”需求,使其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在酒店運營階段,可以采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吸引社區居民與游客,實現酒店全生命周期社區活力的保持。
3.2 打造多維形態的酒店空間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商務酒店空間的功能配置應打破傳統固化的單一模式,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而作出更新與改變?,F代的消費者對商務酒店的要求絕不僅僅限于餐飲和住宿方面,集餐飲、住宿、會議、娛樂、休閑、康養多功能于一體的多元化現代商務酒店才是消費者希望看到的。酒店應當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要,對必要的和可選的酒店功能進行適當安排。筆者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戶外用餐區、康養健身區、特色餐廳與宴會休息廳等功能配置雖然不是必需的,但是在實際場景中,人們對它們的要求很高,而戶外用餐區及康養健身區又是人們需求最多的,因此在進行功能配置時,應當將戶外用餐區與康養健身區作為首要選擇。
綜上,多元化的功能配置不僅能夠滿足酒店這個“微型社區”的基本需求,還能夠吸引周邊社區居民及外來人群的到訪,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行為選擇,而不是枯燥無味的程序化的行為模式。這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人際交往機會,不僅可以使酒店的不同人流交疊,還可以增加產生偶發性活動的機會。正如簡·雅各布斯所說的,只有非正式接觸的偶發性活動才能讓城市社區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樣就可以自然地激發出酒店空間的社區活力了[3]。
3.3 建構地域特征顯著的空間環境
具有“社區活力”的商務酒店不僅要在服務文化、管理文化上滿足客人的物質需要,更需要在地域文化、人文關懷等方面重視每一個使用者的差異,讓每一個賓客都能充分地體驗到場地的文化氣息與人文關懷,讓消費者們有一種回到“家”的歸屬感。楊·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提到,“城市空間活力在于處于其中的人及活動,城市漫步對城市品質、活力和親和性都無比關鍵,可以看作是一切的基礎和起點”。因此在酒店公共空間設計中,必須深入了解每個場地及周邊社區獨有的歷史文化記憶、文化特色傳承、自然資源條件等,將酒店的服務理念和空間設計圍繞場地文化內涵展開,只有這樣酒店空間環境才會富有活力與內涵。除了與本區域的文化特色相融合外,還可以與場地歷史遺留下來的各類文化遺產融合,而歷史文化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深刻,使現代的色彩斑斕與歷史的厚重內斂形成強烈的反差。建筑設計方面可以貼合場地的地域文化進行調整,絕不能生搬硬套,要師古而不泥古,有法而不拘成法,唯有如此,才可以讓酒店建筑設計與時代同步發展。例如云南麗江悅榕莊酒店,其建筑形式以麗江古老的納西族民居為特色,并運用青磚、彩色石塊等地方特色建材,使用戶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傮w而言,要想使用戶真正感受到“社區活力”,就必須將獨一無二的設計與場地的地域文化相融合,讓顧客及社區居民即便離開了,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難忘的記憶。
4 結語
政府長期以來希望通過文化旅游、商務接待、社區更新等促進社區活力提升,經濟雙循環政策的實施使商務酒店不僅僅是為差旅辦公人員所用,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也成為商務酒店的主流消費者,因此現代商務酒店的規劃設計也應與時俱進,而眾多社區內的商務酒店規劃設計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反而使酒店與社區相隔絕,缺少酒店應有的活力。在此基礎上,本文將“社區活力”的概念引入現代商務酒店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中,并通過調研探討傳統商務酒店活力缺失的問題,最后結合相關案例提出與之相對應的設計策略,希望能夠將現代商務酒店打造成讓旅客和社區居民從心底產生歸屬感的“人文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潤君.試論我國城市社區活力的激發[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6):125-130.
[2] 劉磊.立足社區活力的新一代產業孵化園外部空間設計[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9.
[3] 張保信.基于場所理論的盤錦翠霞湖商務酒店改建設計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6.
作者簡介:劉博(1997—),男,湖北孝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葉輝(1997—),男,湖北武漢人,博士在讀,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展館展覽視覺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9-A-04-(141)-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