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昕怡 高靜

摘要:目的:文章對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旨在加強對當地長調的保護,增強本民族音樂文化自信,以及重視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在演唱觀念上的發展。方法:首先從業界角度看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的藝術特點,根據田野調查以及搜集到的資料,對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歌手的嗓音特點進行分析,并深入分析錫林郭勒盟獨特的演唱方法“額格希格—諾古拉”,同時對其演唱從原生態到專業化的變化進行分析。結果:錫林郭勒盟的長調曲調高亢悠遠,節奏舒緩自由,通常采取獨唱、二重唱以及對唱等表演形式。當地長調歌手的嗓音嘹亮且渾厚。目前關于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的教授與演唱有兩種走向,一種是訓練與演唱都不受其他唱法影響的原生態形式,另一種除了針對長調進行發聲訓練之外,還會結合美聲演唱技巧和氣息訓練。結論:錫林郭勒盟的長調在發展中逐漸專業化是一個必然趨勢,但由于其唱法獨具韻味,演唱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功底,而且需要在傳承和學習的過程中,重視其自然、純粹的聲音特點。
關鍵詞:錫林郭勒;蒙古族;長調;嗓音特點;原生態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02
1 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的藝術特點
本文主要根據察哈爾、烏珠穆沁、蘇尼特這三個色彩區對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進行分析,綜合分析其藝術特點。
1.1 察哈爾地區長調藝術特點
察哈爾地區自忽必烈建立元朝以來,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1]31-32。因此,這一地區傳承了蒙古汗國、蒙元以來的宮廷文化,在各個方面都帶有宮廷色彩。錫林郭勒盟的察哈爾長調按照演唱題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圣歌,另一類是關于自然景觀的歌曲。除此之外也有對歷史英雄人物的頌歌,以及表達對親人思念的歌曲等。長調歌曲因演唱韻律自由,無固定節拍,情感真摯熱烈,聽過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心向往之的感覺。
察哈爾長調的歌詞結構十分嚴謹,經常使用頭韻和腳韻,并且用詞生動形象,經常使用比興和抒情等手法。其歌詞往往與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對自然景觀多有描述,對動物的描寫也較多,特別是駿馬。
1.2 烏珠穆沁地區長調藝術特點
烏珠穆沁長調以獨特的舒日古拉呼(泛音)和柴如拉呼(高音)兩種唱法而聞名。錫林郭勒盟的烏珠穆沁人民自幼喜愛歌舞,長調逐漸發展,最終形成了節奏舒緩、旋律優美、音域寬廣等風格特點。烏珠穆沁長調以馬頭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在蒙古族音樂中,馬頭琴和長調是姊妹藝術,兩者完美搭配能體現出蒙古族人真摯、深厚、熱烈的情感。烏珠穆沁長調曲目以頌歌、思鄉、表達情歌為主,“是草原天籟與牧人心籟的完美融合,其通常以一人引唱、眾人齊和的方式進行”[2],具有獨特的草原風情和藝術魅力。
1.3 蘇尼特地區長調藝術特點
蘇尼特地區的長調音樂別有韻味,其歌詞段落較多,有獨特的演唱技法和演唱風格,而且蘇尼特長調是孛兒只斤風格的歌曲。19世紀60年代,蘇尼特地區還有專門的王府文藝團隊,這使其舞臺表演更加規范。
蘇尼特長調的演唱內容往往是遼闊的草原和駿馬,并且其多以馬頭琴和雅托噶伴奏。演唱蘇尼特長調時,需要根據演唱的內容進行音律上的調整和變換。由于關注蘇尼特長調的人相對較少,當地一些傳統長調曲目逐漸失傳,其整體音樂風格逐漸向阿巴嘎和烏珠穆沁長調風格靠攏。蘇尼特長調旋律優美、節奏舒緩,將久遠的故事娓娓道來。
2 嗓音特點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中部地帶,畜牧業非常發達,長調音樂在當地高度繁榮發展。自然環境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內蒙古長調歌手產生了一定影響,各地區長調歌手的嗓音有著不同的特點。下文是對錫林郭勒盟青年長調歌手岱青老師的采訪。
筆者:“岱老師您好,請問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以及興安盟這三個地區長調歌手的嗓音有什么不同呢?”
岱青老師:“由于所處的地域不一樣,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興安盟的長調歌手大部分聲音是高亢嘹亮的,很有力量,說話聲音位置也高。錫林郭勒盟的長調歌手聲音也很嘹亮,但很渾厚。阿盟的長調歌手聲音比較寬廣渾厚,因為他們平常說話的位置比較靠后。”
筆者:“那錫林郭勒盟的長調歌手一般哪些聲部居多呢?”
岱青老師:“錫盟的長調歌手男高音和女高音多,男中音比較少。”
搜集整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作品,如《小黃馬》《走馬》等歌曲,聆聽分析后發現,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歌手的聲音渾厚、高亢、柔和但不失力量,唱歌像說話一樣,抒情又平緩,其延綿不斷的旋律回蕩在遼闊的草原上,仿佛訴說著蒙古族古老的故事。
從音域來看,當地的長調歌曲有很多種,“其中音域為十一度的長調歌曲最多”[3]。不同地區的長調歌手受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影響,日常說話及演唱音色有不同的特點。雖然屬于不同地區,但豐富多彩的長調曲調彼此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長調藝術。
3 獨特的“額格希格—諾古拉”
長調歌曲演唱有很多特殊的發聲技巧,“諾古拉”就是其中之一。“諾古拉”就其本身的含義來看,有“彎曲”或“折”之意,“可以想象成打彎成曲線像微妙波浪似的音型狀況”[1]4-10,是一種華彩性的裝飾音。一般根據演唱的長調歌曲內容、音域的寬度以及表達的情感,自由搭配運用。
“諾古拉”在演唱中通常表示各種華彩的演唱技巧,運用在各種類型和題材的長調作品里。而在錫林郭勒盟,長調歌手將“諾古拉”稱為“額格希格—諾古拉”。這是因為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和發展,加之蒙古族各部落在語言、風俗上存在明顯差別,長調自然而然地在不同地區發展出不同的風格形式。“額格希格”有兩種含義,一種指元音、母音,另一種是作為形容詞時,形容音律優美動聽[4]。
“額格希格—諾古拉”在實際演唱中運用的主要表現為加上唱詞實詞再加上“額格希格—諾古拉”,大部分長調和短調作品采用這種演唱方式。以哈扎布演唱的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民歌《小黃馬》的片段(見圖1)為例,歌者需要將唱詞實詞和“額格希格—諾古拉”結合運用。
在圖1《小黃馬》的片段譜例中,方框圈起來的均為“額格希格—諾古拉”,其主要以一些輔音詞出現,在演唱中有著華彩性的裝飾,使旋律更加優美流暢,其他標注均為演唱實詞。從哈扎布演唱的第一句中,可以聽出他將唱詞實詞和華彩性的裝飾音完美結合,充分展現了高聲區的特點,并且巧妙地運用了下頦抖顫式的“諾古拉”進行演唱。
4 從原生態走向專業化
通過分析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的藝術特點,以及“額格希格—諾古拉”這一獨特的演唱方式,可以更深刻地感受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的交融以及大眾音樂審美的變化,這種具有純粹原生態魅力的歌唱藝術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長調是蒙古族人民放牧時所哼唱的旋律,每首長調歌曲都能夠反映出其對生活的情緒和態度,而長調歌曲也是依靠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人民,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傳承并且保留下來的。所以,最開始的長調演唱更多是純粹的原生態唱法,并且創作長調歌曲也不會輕易修改原本的曲調及唱詞。在哈扎布、莫德格、扎格達蘇榮等代表性長調歌手的演唱中,可以感受到原生態唱法的純粹和自由。這些長調歌手在演唱中,無論歌曲音區高低,都能夠將聲音柔和地表達出來,而不使用額外的力量去控制聲音,這樣發出的聲音是非常動聽的。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漸受到重視,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的傳承和發展 (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也有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內蒙古藝術學院一直以來針對長調、呼麥等音樂藝術開展專業化、系統化的教學,并且成立了錫林郭勒盟長調班,這對長調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一種原生態的唱法逐漸專業化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關于長調的教學,現在有很多學者提出借鑒和運用美聲唱法中適合長調的演唱技巧與氣息使用方式。這樣的觀念不能全然否定,但在實際演唱或者教學中,能夠發現存在問題。
一種觀念若經常被提及,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行為,演唱也是如此。在長調演唱中,如果經常強調美聲唱法,就會讓原本自由、原生態的長調唱法受到局限,而且當原生態的唱法受美聲唱法觀念、審美影響時,“這種原生態的長調唱法所表現的味兒就變了”[5]。各地區長調的風格特點、演唱方式有所區別,在發展和傳承中應得到更多的重視。雖然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在傳承上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其唱法豐富多樣,演唱者不僅需要扎實的演唱技巧,更要將最自然純粹的唱法傳承下去。
5 結語
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有其獨特的魅力,總體來看,其具有旋律優美、節奏舒緩、高亢悠遠等風格特點。同時,當地的長調歌手有著渾厚、高亢的嗓音,“額格希格—諾古拉”是其獨特的演唱技巧。隨著長調的不斷發展,這種原生態的唱法逐漸專業化,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長調演唱者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演唱功底,更需要在傳承和學習的過程中,重視其自然、純粹的聲音特點。
參考文獻:
[1] 季華.錫林郭勒長調[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4-56.
[2] 蓋帥.錫林郭勒地區長調民歌區域風格與唱腔特點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3] 浪騰蘇都.淺析錫林郭勒盟長調歌手嗓音及歌曲音域分類[J].文化產業,2020(5):53-54.
[4] 包青青.隱于文本 匿于表述:從長調大師莫德格的歌唱談烏珠穆沁長調的“額格希格-諾古拉”釋義[J].人民音樂,2018(12):38-41.
[5] 李月紅.社會變遷中的蒙古族長調歌手及其歌唱: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部分地區田野調查手記[C]//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風從民間來:“追尋中國夢”采風文論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54-174.
作者簡介:孫昕怡(1999—),女,內蒙古錫林郭勒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
高靜(1973—),女,山東濟南人,碩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蘇師范大學校立項學院資助項目“對錫林郭勒地區蒙古族長調音樂風格及其演唱特點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XKT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