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雅婷 廖豐豐
摘要:無為剔墨紗燈,又名宮燈,是安徽無為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品,被列為皖地八大特產之一。它憑借華麗的形式、繁復的雕刻、傳神的繪畫和精湛獨特的手工技藝,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剔墨工藝精湛、審美效果獨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然而,伴隨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空間逐漸被擠壓,剔墨紗燈手工藝的傳承面臨嚴峻挑戰。目的:使無為剔墨紗燈擺脫固化狀態,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達到傳承與創新的目的,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為提升中國軟實力貢獻力量。方法:主要采用文獻檢索法、比較分析法和田野調查法梳理分析無為剔墨紗燈的發展歷程、藝術魅力、現狀等情況。結果:基于剔墨紗燈的現狀提出創新發展策略,找到結合現代設計與剔墨紗燈文化藝術的切入點,搭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銜接協調的橋梁,使剔墨紗燈擺脫固化狀態。結論:在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既要堅持本真特色,保證傳統核心技藝的原生態,又要積極了解和接受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審美的轉變,實現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與傳統手工藝之間的深度融合,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非遺”;傳統手工藝;無為剔墨紗燈;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04
0 引言
“紗燈籠皓魂,宣紙載煙云。徽墨文房寶,潛簟凝寒冰。”《安徽八寶歌》中的“紗燈”指的便是無為剔墨紗燈。作為燈的一種古老形式,剔墨紗燈以獨特的面貌留存于世。時至今日,擁有300余年歷史的剔墨紗燈對研究傳統美術與傳統技藝仍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1 無為剔墨紗燈傳統手工藝發展歷程
無為剔墨紗燈是在借鑒吸收彩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中國民間燈彩除了具有照明的作用之外,在藝術形式、用色、工藝技術上也大有講究,既展現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歷史,又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據清乾隆《無為州志》記載,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曾就任無為知軍,米芾離任去世后,無為人將米公軍邸舊址擴建為米公祠,以示紀念。米芾在任期間,每逢佳節就會在燈籠壁面上繪制人物、山水、龍鳳、花卉等圖案,老百姓將彩繪燈籠視為喜迎吉祥之物,故在當地留下了放燈、賞燈的習俗。如今,踏入米公祠的大門,仍能看見廊上掛著的四盞燈,左右各兩對,夜晚亮燈時,整個走廊都籠罩著一層朦朧的光,美輪美奐,引人入勝。清康熙年間,無為詩畫家蔡竹田等人通過對傳統彩燈工藝進行革新,將原來的色紙和玻璃改為絲質絹紗,并獨創剔墨技法,畫面在燭光穿射下頻頻閃眨,栩栩如生。無為剔墨紗燈就這樣在文人與藝人的智慧融合中誕生,鼎盛時制燈作坊有30多家,年產萬余對無為剔墨紗燈。189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60歲大壽,光緒皇帝派出統領官專程到無為征選紗燈,“萬壽慶典”宮殿內外處處紗燈高懸[1],“宮燈”之名由此而來。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期間,無為剔墨紗燈作為安徽省的名優特產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工藝品展覽會,高高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改革開放后,剔墨紗燈形成近百樣種類,除了懸吊式之外,還有壁掛式、臺式、落地式等,名揚海外,尤其在東南亞地區擁有廣闊的市場。2006年,無為剔墨紗燈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 無為剔墨紗燈的藝術魅力
2.1 無為剔墨紗燈的造型與結構
無為剔墨紗燈選材考究,造型別致,雕刻精美,寓意豐富。其形狀具體可歸納為六角、八角、花籃、噴型和鼓型。紗燈框架多選用檀木或紅椿作為材料,其特點是木質堅硬,色澤感較強,易加工,油漆及膠黏性能良好。上漆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木材,此外,還能使框架顯得更加古樸雅致。
雕刻分平雕和立體雕這兩種,如平面龍頭雕刻、立體龍頭雕刻,木工雕刻整體結構比例勻稱,風格獨特。燈架上部精雕細鏤立體龍頭、鳳頭,中間平雕卷草紋,下部雕立體象鼻或虎腳等造型裝飾。另外,在紗燈底部懸掛有吉祥之意的金黃或大紅色的須穗。
2.2 無為剔墨紗燈的工藝技法
剔墨紗燈經過木工雕刻、打磨上漆、仗紗、剔墨、卯榫連接等多道工藝制作而成,實用性與觀賞性是其兩大特色。剔墨紗燈紗面傳統是以絹為原材料,用糨糊將絹裱糊在木制框架上,陰干后收緊便會牢牢固定住絹紗,需特別注意紗面繃緊后經緯線的均衡,這會影響成品后的光影效果。紗燈中絹紗的繪畫和框架的雕刻分開進行,確定好框架的形制和圖案后,根據上、中、下部位使用情況,將繪制好的絹紗仗于其中,框架通過榫槽連接,模塊化組裝成型,結構牢固靈巧,拆卸自如,便于收藏和攜帶。絹紗的繪制主要有八道工序。
第一步,描稿:將畫冊墊在仗好紗的燈扇下方,用鉛筆或毛筆對照著畫冊臨摹圖畫,完成此步驟時需足夠細致準確。
第二步,剔墨:剔墨工藝是紗面畫的關鍵,工藝要求極高,剔墨紗燈之名也由此而來。使用墨水兌水調出的淡墨,在燈面繪制了圖案之外的空白部位涂抹,讓燈面更透明一些,看起來薄如蟬翼,使燈呈現的透光效果更好。墨色濃淡不均勻會影響紗面效果,經過剔墨工藝處理后,畫中景物仿佛懸浮在空中,立體感極強。
第三步,上膠:上膠是將膠均勻涂在預留作畫的線稿內,傳統剔墨紗燈使用的是魚膠,由于魚膠生產不易,因此后大多改用常見的乳膠。上膠工藝講求涂最少次數,方可獲得最佳效果。
第四步,上底色:待膠晾干后,使用白色的中國畫顏料在完成上膠的部位上色,作用主要是使后期的紗面圖案上見不到筆痕,使之后的繪畫主題更加突出。
第五步,勾線:用筆頭較細的毛筆蘸墨水勾勒出擬畫的輪廓,把輪廓以外空出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
第六步,上色:用中國畫顏料以工筆繪制圖案,此步驟可使紗燈色彩明麗,極具觀賞價值。
第七步,染色:根據所繪圖案,結合光影進行暈染,墨彩淋漓、層次分明、立體感強。
第八步,整理:將精心繪制完畢的畫作與燈架組裝起來,將精美的畫框嵌入造型別致的木制燈架,一只剔墨紗燈便完成了。
2.3 無為剔墨紗燈的文化寓意
剔墨紗燈多出現在廟宇、客廳里,是無為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烘托節日氣氛的重要物件,而喜慶、吉祥是其最大的特點。
紗面主要繪畫題材有植物、仕女、動物、風景等。就植物紋樣來說,繪制牡丹花寓意富貴吉祥,繪制月季花、菊花、梅花體現樸素而美好的祈愿,除此之外,還有桂花、荷花、石榴花等常見花卉;就人物圖案來說,以仕女為主,多與山水風景、蟲鳥花草組合構圖,以剔墨技法繪制,繪制的人物從發飾、服裝、姿態到身旁物品皆細膩而生動,充分展示當地文化底蘊。
剔墨紗燈在裝飾上所用紋樣和圖案反映了民眾趨利避害、迎祥納福的文化心理,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3 無為剔墨紗燈的現狀與創新策略
3.1 無為剔墨紗燈的現狀
無為剔墨紗燈曾有輝煌的歷史,但如今出現了生存危機,具體分析如下。
3.1.1 生產原材料珍貴,消費人群有限
制作剔墨紗燈使用的是上等絹紗,隨著絹紗企業數量的減少,絹紗越來越稀有;紗燈的框架材料為檀木或紅椿,原料珍貴,平價替代品難以尋覓,或效果不佳;傳統魚膠工藝復雜,越來越難以制作。剔墨紗燈在以往作為宮燈時即為富貴人家和皇室宮廷所用,現在的價格仍然不菲,一對紗燈的價格在5000元左右,一般消費者只能望而卻步。
3.1.2 文化價值被埋沒,知名度不高
剔墨紗燈布局端正穩健,造型古樸優美,裝飾富于變化,其造型、裝飾與中國傳統建筑、繪畫、文學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極具藝術和文化價值。然而,當代建筑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中國傳統建筑有根本區別。因此,剔墨紗燈與現代建筑風格呈現不協調的狀態。加之當地對剔墨紗燈的宣傳力度不大,因此了解它的人少之又少。
3.1.3 使用功能被取代,市場認可度不高
剔墨紗燈的主要功能是照明和裝飾。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產業遭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沖擊,日漸脫離現代生活空間,剔墨紗燈也逐漸被節能燈、多功能燈、環保燈、霓虹彩燈等同樣具備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現代燈具取代。近代以來,剔墨紗燈多為政府參加展覽、裝飾仿古建筑以及祠堂等所用,即便如此,有時也會被知名度高、傳承廣泛的其他古老手工燈“威脅”。私人定制極少,偶有購買剔墨紗燈的顧客還是傳承人朱曉鐘的朋友,由此可見,其市場認可度不高。
3.1.4 工藝技術繁雜,后繼乏人
剔墨紗燈由手工制作,且制作者需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工藝煩瑣,制作周期長。由一個人制作一對紗燈,至少需要20天的時間。種種因素對其規模化生產造成較大制約,限制了其傳承和發展。當地政府在職業中學開辦剔墨紗燈傳承班,傳承人朱曉鐘先生擔任教師表示,參與紗燈教學的學生不在少數,但是學習興致不高,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在眾多的學徒中,能堅持到最后的寥寥無幾。
3.2 無為剔墨紗燈的創新策略
無為剔墨紗燈融合了歷代手工藝匠人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無為剔墨紗燈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如何讓剔墨紗燈重新“活”起來,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
3.2.1 響應國家號召,推動高質量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2]。剔墨紗燈作為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目前情況來看,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幫助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上升等壓力,在當地中小學開設相關美育課程等,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讓更多的青少年關注剔墨紗燈;借助數字媒體時代的主流渠道進行傳播,如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讓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廣泛傳播剔墨紗燈這一民間傳統美術,這既能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能吸引更多對其感興趣的人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蘊,從而將這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3.2.2 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構建品牌文化
剔墨紗燈是傳承百年的傳統手工藝品,其特點是融入了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制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可以從“非遺”視角創建無為剔墨紗燈品牌文化,塑造鮮明的品牌形象,使消費者對品牌形成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形成品牌信仰。以國產彩妝品牌“花西子”為例,“花”指“以花養妝”,“西子”指西湖,亦指西施。花西子堅持“東方彩妝,以花養妝”的品牌定位,從店鋪頁面設計到產品包裝設計都具有濃郁的東方韻味,形成風格獨特的品牌形象。
3.2.3 挖掘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切入點,推動融合創新
將傳統和現代的巧妙設計進行整合,使受眾的視覺受到沖擊和感染,更容易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在受眾心里產生不可磨滅的傳統文化印象。例如,北京故宮通過故宮的貓、彩妝聯名、文創周邊等,把久遠的歷史帶到人們面前,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的距離[3]。因此,應深入思考剔墨紗燈文化、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方式,挖掘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將傳統元素與時代元素進行融合創新,引起人們的文化共鳴,使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碰撞出新的火花[4]。
3.2.4 創新工藝技法,激發市場活力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這為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和當代振興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要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在于深化對傳統手工藝價值的認識,遵循客觀規律,破除陳舊觀念,堅持手工生產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藝,深度開發,創作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作品。以南通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為例,傳承人設計新紋樣,將布料用于制作時裝、手包、折扇、手機袋等時尚用品,獲得了年輕人的喜愛。因此,開拓新工藝,創新新技法,是賦予剔墨紗燈新的生命和活力的必經之路。此外,可針對消費者設計不同類型的家居陳設品、裝飾畫或旅游紀念品等。
4 結語
無為剔墨紗燈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剔墨紗燈的發展和創新過程中,既要堅持其本真特色,保證傳統核心技藝的原生態,又要積極了解和接受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審美的轉變,實現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與傳統手工藝之間的深度融合,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應深入思考剔墨紗燈文化、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方式,找對結合現代設計與紗燈文化藝術的切入點,從而搭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銜接協調的橋梁,賦予其時代內涵,注入新時代發展動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為提升中國軟實力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錢昀.“剔墨繪彩 雕畫并舉”:無為紗燈裝飾藝術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5,2(4):112-114.
[2] 林劍,賀盈琪,黃益軍,等.基于長尾理論的文化微紀錄片傳播模式研究:以《了不起的匠人2》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40(3):69-74,91.
[3] 趙起,嚴紹佳.課程思政融合進視覺傳達專業課程中的教育功能探究[J].大眾文藝,2022(15):151-153.
[4] 喬楊.基于傳統文化元素的視覺傳達設計應用創新[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3):61-63.
作者簡介:呂雅婷(1997—),女,安徽宣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設計。
廖豐豐(1982—),男,湖南瀏陽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設計與跨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