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丹麥設計師約翰·伍重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其作品中總是展現出對結構和建造表現性的特別關注。文章選取伍重于1967年設計的巴格斯韋德教堂作為研究對象,使用案例分析法、文獻調研法、圖解法等研究方法對該建筑進行研究。通過制作不同種類的解析模型,繪制基礎圖紙、分析圖及空間透視圖等方式,從建筑如何介入所處場地以及利用何種方式應對周圍環境可能對建筑造成的干擾出發,分析建筑師如何從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不同的空間屬性出發,對總體建筑空間進行初步的分配與落位。文章從四個方面,對建筑案例進行一系列詳細的分析,從建成空間反推空間構成方式,解析其設計過程及相應操作所形成的空間效果,通過理性的建筑學空間分析對建成空間進行詳細探究,對建筑師所使用的空間構成方法進行總結與提煉,為以后的建筑空間設計提供了可參考的設計方法,探討建筑設計過程中空間、材料、結構、構造幾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提供建筑空間解析的思路與流程。
關鍵詞:巴格斯韋德教堂;空間設計;空間解析;約翰·伍重
中圖分類號:TU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3
0 引言
文章從環境與場地、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窗洞與材料、結構與構造四個方面入手,詳細分析建筑空間如何一步步生成并形成極佳的空間效果。通過制作不同種類的解析模型,繪制基礎圖紙、分析圖及空間透視圖等方式,對建筑案例進行一系列理性分析,旨在還原其空間生成方式與建構細節,整理其設計方法,為之后設計實踐所用。
1 環境與場地
巴格斯韋德教堂位于丹麥哥本哈根北郊,場地北側為城市主要道路,東、西、南三個方向均為城市次要道路,被學校和住宅區環繞。由于場地與周圍道路距離較近,建筑作為教堂又需要相對獨立的空間,所以建筑師需要考慮如何屏蔽周邊環境對場地產生的消極影響。從建筑空間來看,伍重使用占據作為空間操作的手法,在建筑主體空間之外塑造了“回廊”和“院落”兩種類型的空間,以應對環境與場地對建筑本身產生的影響。
弗羅莫諾認為巴格斯韋德教堂的平面構成是建筑師伍重對中國佛寺空間的借鑒。筆者認為這種借鑒更多是平面形式上的,從總體的空間組織來看,中國傳統的寺廟建筑通常使用院落作為基本空間單元,縱向組織連接整個寺廟空間,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空間序列,通常要經過山門、次殿等等級相對較低的建筑后,才能到達主殿空間。而巴格斯韋德教堂位于西側的主入口直接將人流引入教堂的主空間(禮拜堂),這樣的做法類似西方傳統修道院的空間組織方式[1]。在空間布局上,回廊作為建筑的主要交通空間,廊、院、建筑三者整合起來的方式,更類似于日本寺廟組織空間的方式。這樣的平面形式除了有中國傳統寺廟平面布局的影子之外,還結合了對日本寺廟廊空間及西方修道院空間的轉譯與思考。幾個要素的疊合與重構使簡單的矩形平面不僅積極應對了環境對場地的影響,滿足了教堂的日常使用需求,還對傳統教堂空間進行了創新。
2 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
明確建筑師的操作手法和基礎設計邏輯后,進一步分析建筑空間的生成。建筑的結構邏輯在一個2.25米×2.25米為單位,36×10的網格上被組織。
為了更清晰地解析空間生成的過程,需要借用建筑師路易斯·康提出的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概念。對巴格斯韋德教堂來說,禮拜堂是最主要的被服務空間,工作人員所使用的空間是次要的被服務空間,其余空間則是教堂的服務空間(如交通空間、廚房)。
從空間操作的結果來看,基于場地的客觀條件,建筑師首先使用占據的方式完成對建筑邊界的界定——使用回廊圍合場地,既有效地隔絕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又為建筑創造了一條完整的通行路徑。在完成對場地關系的處理后,設計師進行了下一步操作,在圍合形成的空間中再次劃分,首先劃分出主要塑造的空間(即禮拜堂),然后對其他被服務空間進行劃分,以滿足日常傳教、聚會、辦公等使用需求。在對被服務空間與服務空間的處理上,建筑師在同一種操作邏輯下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該建筑想要塑造的主要被服務空間由一個完整的體量占據形成,而次要被服務空間則使用幾個尺度較小的體量分開占據,被操作的正形空間完成占據后,余下的負形空間自然形成室外的院落。完整的矩形體量不僅可以滿足禮拜時信眾圍繞圣壇而坐的活動需求,還具有不錯的音響效果。這一操作不僅使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產生了差異,也使兩種空間自身有了主次關系的區分與展現——散落在回廊內的小體量與完整的大體量能給人帶來不同的空間感受,使主要空間與次要空間在空間特征上拉開了距離,也使空間的層次更加豐富。最后一步操作是在圍合建筑主體的回廊上進行掏挖,主入口由廊空間和禮拜堂共同圍合成一個小庭院,南向亦有不同尺度的開口,形成建筑和外部空間連通的界面,同時將主次入口凸顯出來(見圖1)。
3 窗洞與材料
整體空間布局完成后,建筑師通過清晰的建構邏輯對建筑空間作了進一步細化設計。
首先簡化窗洞與門洞(見圖2)的具體形式,將它們統一作為建筑中的洞口看待,觀察洞口的尺度與位置對空間的影響。在這一步的分析中,筆者繪制了大量的一點透視討論空間關系。
觀察建筑空間發現,巴格斯韋德教堂的門窗洞口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了使建筑獲得良好的景觀和采光,對庭院開的洞,主要服務于建筑內部空間;第二類是在第一步占據的厚墻上開的洞,與場地外部連接;第三類則是進一步塑造室內光環境的天窗。
建筑被服務空間的光源來自庭院和回廊。
庭院兩側的建筑體量使用木質的格柵作為邊界,格柵上玻璃和木條兩者面積基本一致,使從庭院進入的光線通過反射變為更加柔和的自然光。巴格斯韋德教堂一共有6個院落,西側的院落是進入建筑的主入口,其余院落僅是延伸次要被服務空間的視野及接納柔和溫暖的南向陽光。
回廊在承擔交通功能的同時,還能收集和反射光線。在陰天,穿行在巴格斯韋德教堂的回廊中,會發現廊中遠比室外明亮[2]。回廊的屋頂全部以威盧克斯天窗覆蓋,光線透過天窗進入建筑,再通過白色的墻面和地面反射,使回廊獲得充足的光線,同時與相對較暗的禮拜空間(主要被服務空間)產生對比。光線透過天窗,在多種白色介質之間不斷傾瀉和反射,從白色墻壁慢慢“流淌”到地面。
以建筑最主要的被服務空間為例,以上提到的幾種光線進入方式共同塑造了該空間的光環境。從西立面側高窗進入的光線從背對主入口的方向進入,在拱殼上不斷反射,使這個空間具有一種漂浮感。回廊的白色墻壁反射通過天窗進入的光線作為空間的主光源,為室內提供了光環境;來自主入口門廊的兩道從木質格柵進入的側光以及圣壇后夾層天窗的光線作為最后兩個光源,使禮拜堂獲得了來自四個方向的光源。
巴格斯韋德教堂的主要服務空間(即環繞建筑主體空間的回廊)屋頂使用玻璃,形成天窗;被服務空間屋頂則使用不透光的現澆混凝土、預制石膏及混凝土掛板,局部使用了光滑的瓷磚;家具主要選擇溫暖的木質材料。對空間的使用材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建筑師在處理不同類型(即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的界面時,采用了不同的材料。面對庭院的界面均使用木質格柵,在讓光線進入的同時,營造柔和的室內氛圍;服務空間使用預制的混凝土掛板;被服務空間則使用現澆、保留了模板肌理的刷白混凝土墻面。不同材料的使用,將不同空間的屬性區分開來。
主要被服務空間(指禮拜堂)和其他被服務空間的地面鋪裝,也在方向上作出了區分。主要被服務空間的地磚沿南北方向鋪設,空間在南北方向進一步延展,與之對應的是現澆的白色混凝土拱殼留下的模板,亦向南北不斷延伸,使空間看上去更加寬敞。其余被服務空間的地磚均沿東西方向鋪設,使每一個精心塑造的小空間更具包裹感。
4 結構與構造
巴格斯韋德教堂結合了現澆和預制兩種建造方式,并且在空間中對其進行了清晰的展現。
伍重對建筑結構和空間相關性的探索及堅持,與他對東方建筑的理解和對教堂空間的解讀有關,“結構表現建筑,反之亦然”。從教堂的縱向剖面及縱向線條的屋面、橫向線條的拱殼天花來看,這種關系和中國傳統建筑中屋架梁與屋面的關系非常接近[3]。
伍重認為,“空間不僅是三維幾何,也是一個感性領域”。伍重繪制的兩張草圖分別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場景是一群人站在海灘上;一個場景是海灘變成教堂。伍重提到他經常被云層所震撼,認為它們可以成為教堂天花板的基礎。“設計拱頂的目的是在空間中散射光線并傳播聲音。”拱頂不止在形式上受到云朵的啟示,在工作原理上也與云有相似之處——不僅作為遮蔽的屋頂,還是一個光線的反射器。起伏的混凝土結構使從圣殿西側的天窗高出的光線更加引人注目。預制構件(如扶手擋板、外墻掛板)與現澆的混凝土框架(樓板、柱子)之間脫開縫隙。構件之間的縫隙一直延伸到二層,并在縫隙消失的地方開始,現澆的墻體和柱相連,將拱殼托起。與此同時,建筑外墻飾面的變化與內部的結構暗合,區分了現澆與預制的部分,從外至內暗示了建筑清晰的建構邏輯。
5 結語
本文分析了巴格斯韋德教堂設計的整個過程。首先分析設計之初建筑師如何考慮建筑和環境的關系,并通過建筑空間操作應對周邊環境。其次從空間完成的結果反推建筑師如何對空間進行整體的劃分,如何通過簡潔明確的操作使不同的空間獲得自身的性格,并讓不同的空間具備體驗上的差別。在完成對空間格局的初步設計后,分析建筑師如何進一步操作,讓空間獲得細節,歸納建筑的開窗方式,分析如何塑造建筑的光環境,以禮拜堂為例,詳細解析主要服務空間的光線來源及光源所塑造的空間氛圍;歸納建筑的材質選擇,對材質的使用進行分析,說明其對空間感受的影響。最后分析建筑的結構與構造,明確建筑如何將建造邏輯與空間邏輯融合,讓空間將完整的設計邏輯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托斯滕·布隆達爾.與約翰·伍重未經編輯的談話記錄:第二卷[M].丹麥:丹麥布隆達爾出版社,2005:116.
[2] 彭怒,吳非,譚皓元.“跨文化形式”的反思與批判:解析伍重的巴格斯韋德教堂及弗蘭姆普頓的案例研究[J].建筑學報,2008(5):62-68.
[3] 宣建華,朱單靖.伍重的“中國式”教堂:巴格斯韋德教堂里的中國隱喻解析[J].建筑與文化,2016(8):207-209.
作者簡介:袁藝菲(1997—),女,云南昆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