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書法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漢文化圈的青睞。2022年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對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雖然書法已受到國家、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高度重視,但書法教學手段仍有較大的優化空間。文章對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書法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對原本難以理解、抽象的文本知識進行二次加工,以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使學生更加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設計;圖形敘事;書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3
0 引言
中國書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其不僅彰顯了漢字獨有的造型語言和文化背景,還體現了國人特有的思想、審美和藝術精神。只有沉下心來才能感受到書法的奧秘,體悟書法之美。如今,受到環境及媒介等因素的限制,書法知識的傳播速度滯后于人們接受書法知識的速度,導致當今人們對書法了解不足,從而陷入審美誤區。傳統書法課堂上,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書法知識在傳播和學習過程中顯得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信息可視化設計
知識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傳統的傳播方式以文字表達(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來解決信息輸入和輸出問題。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圖形輔助傳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青睞。信息可視化將大量復雜的數據、信息和知識轉化為視覺形式,直觀、形象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如今,信息可視化設計被廣泛運用于各種知識普及和傳播中,減輕了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擔,提高了學習效率,對個體與群體之間知識的轉移、交流、共享與創新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 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書法教學中的優勢
2.1 教師教學
2.1.1 打造完整、正確的書法教學課堂
傳統的書法課大致由兩部分組成:教師講解示范和學生臨摹練習,較少提及書法背后的文化、歷史等相關內容,這導致學生對書法的認識停留在書寫上,將書法等同于寫字。借助漢字,書法能夠發揮抒發情懷、陶冶性靈的作用。在情感驅動下,書法家依托筆墨空間分割、點畫組合、結體組合等多種元素構成真正的書法內容[1]。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與書法相關的學習內容,除了字帖以外,文本內容偏多,相對較為枯燥,教師難以表述,學生不易理解;第二,在教學過程中,任何識字的學者都能拿起筆進行書寫,書法學習門檻不高,然而書法并非單純寫字,需要經過大量練習才能較好地完成用筆、結字、點畫,學習周期較長。因此在書法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健康的審美導向和正確的技法引領,即使窮盡一生,可能也只能停留在單純寫字的自我陶醉中。因此,在書法教學課堂上,除了必要且正確的書寫技法的引領以外,還要加強對書法、理論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對學生而言,系統、全面的訓練至關重要,在書法教學中運用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可以總結漢字書寫技法規律,還可以歸納其背后抽象、復雜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整個書法學習過程更加完整、全面,而不是停留在機械的漢字書寫上。
2.1.2 輔助教學并提高教學能力
可視化設計可以將大量的文字、數據甚至聲音轉化為簡單且易于理解的視覺符號,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條理化。對教師而言,一份簡潔、條理清晰的課件對教學能力提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信息可視化設計,可以構建教學內容信息處理與信息組織結構的關系,從而優化課程內容,使整個課程更加精簡、易懂,達到輔助教師教學的目的。同時,通過可視化設計,教師可以提前制作課件、板書,或者在其中添加視聽效果,制成相應的視頻代替教師的反復書寫,從而降低教師在“技”上的工作強度,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道”的研究。
2.2 學生學習
2.2.1 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書法知識體量龐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十分重要。在練習中融入可視化設計,可以實現用流程圖等展示書法中的點畫、線條等技法,更加生動形象,具體用某一種視覺元素呈現書寫過程中的“感覺”等較為抽象的表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練習“中鋒、側鋒、翻、頂、絞轉”等筆法時,傳統的教學流程是教師講解—示范用筆—學生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存在“理解延遲”和“偶然得到”的問題。因此,整個書法練習過程顯得枯燥、機械。書法學習的周期偏長,一味盲目練習往往難以達到學習目的。對學生而言,在學習書法之前,個人的知識信息架構必須十分清晰,層次關系分明,以便方向和目的明確地開展書法學習。可以利用可視化設計總結書法的文本信息,梳理學生的知識框架和學習思路,同時也可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圖形化、敘事化表達,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2.2.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很多時候,書法課堂存在這一問題:無論教學設備多么先進,教師教學多么盡心盡力,學生都提不起學習興趣。筆者依托長期的書法教學總結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書法教學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漢字源于簡單的符號,隨后經歷了甲骨文、金、篆、隸、草、楷等書體的演變。在信息傳達過程中,利用可視化設計中的敘事性表達對視覺符號、圖形圖像、場景進行再設計,既能對信息傳遞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2],也能讓學生更加全面直觀地了解中國書法史,感受中國書法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書法學習的興趣。
3 書法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原則
3.1 清晰簡潔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設計也要與時俱進,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面對大量未經處理的數據,設計師需要突出設計的簡潔性[3]。書法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目的之一是盡可能使用圖形代替冗長的文本,保證內容清晰簡潔,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抽象、繁雜的書法知識,因此設計思路必須十分清晰,信息層級、框架結構必須一目了然。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出發,簡潔的圖形語言更能吸引觀者注意,并且可以快速傳達信息內容。因此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簡化圖形,并考慮讀者的視覺體驗、審美標準等因素,實現化繁為簡的圖形信息可視化效果,突出主題且具有個性[4]20-21。
3.2 符合不同受眾的認知
和其他設計一樣,信息可視化設計也需要確定受眾并分析受眾需求。書法知識科普在應用可視化設計前,必須深入調研用戶的信息需求,以有效選擇和組織信息。可以根據受眾不同的書法知識科普信息使用需求,將受眾分為專業受眾和普通受眾兩類。其中專業受眾屬于書法科普信息的專業接收群體,以高校書法專業學生、具有書法專業知識與文化儲備的人群為主,他們需要以書法科普信息可視化設計為參考,采取行之有效的研究策略。普通受眾屬于書法科普信息的主要接收群體,這一群體規模龐大,是重點研究和分析對象。此群體以書法“小白”、初學者為主,他們了解、學習書法主要是為了拓寬知識面、培養興趣愛好等,并形成書法知識儲備,建立書法審美標準。面對這兩類群體,前期對信息內容的搜集和信息關系的架構存在差異,后期也要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3.3 保證內容的準確性和專業性
信息可視化設計屬于跨學科領域,中國書法的可視化設計更偏向于知識科普一類,因此進行設計的前提條件是無論何時都要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沒有全面了解書法相關知識,對漢字書寫沒有一定的體驗和感悟,會導致表述內容空洞、信息描述模糊、可視化內容傳達準確度低。這就要求設計者在開展設計活動之前,不僅要深入研究信息可視化設計理論,還要系統學習書法知識,了解中國書法史、書法美學等專業知識,保證作品內容的準確性和專業性。
3.4 形式和功能的統一
設計美是設計特有的美,另外,形式美也至關重要[4]20-21。因此對設計作品而言,形式美感直接決定了其上限。如今,如果一件商品的形式、包裝、廣告和宣傳方式不夠吸引人,很可能導致其得不到消費者青睞,相關功能也得不到認可,形式美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如果設計師把所有注意力都傾注于彰顯形式美感上,一味追求視覺沖擊,忽略信息內容的傳遞,則會導致商品華而不實。因此,設計師必須以功能為首要目的,致力于實現作品形式和功能的統一,以實現信息價值的最大化。
4 書法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策略
4.1 構建科學、嚴謹的書法信息組織結構關系
信息模型建構是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處理信息,為信息建立一個組織結構關系,主要工作包括搜集與整理信息、理解信息并運用信息結構模型進行表達,為接下來的可視化設計做好準備[5]120-121。這個階段是設計的第一個階段,是至關重要的,要求設計師在保證資料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專業性的前提下,廣泛搜集和考證書法相關的專業知識,通過篩選和分類相關信息,梳理脈絡和線索,理解這些信息的含義與規律,進一步建立信息結構關系模型圖。
4.2 結合專業知識進行可視化設計
書法的信息可視化設計表達需要在視覺傳達設計和書法理論知識的指導下,結合受眾需求進行設計定位,利用圖形、文字、色彩等要素確立主題風格特征,最終完成作品。在這一階段,所有信息必須運用視覺設計手段與方法,轉換成能夠被人眼識別的視覺元素和能夠被大腦理解的直觀信息,這要求設計師除了擁有嫻熟的設計表現手法和優秀的設計能力外,還要對信息屬性及所涉領域知識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設計出通識性強、專業度高、視覺效果美觀的信息可視化作品[5]164-165。
4.3 利用多種媒介進行展示
隨著傳播媒介發生變化,信息傳播方式也在不斷變革,由紙質逐漸搬上熒屏,從早期的靜態發展到如今的動態發展,融入了視聽、交互等多種形式。信息傳播朝多維度方向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進一步拓寬[6]。在這種背景下,可視化設計也要豐富信息處理與表現形式,在保證信息組織關系科學嚴謹與信息設計具有美感的前提下,盡可能采用更多的信息傳播媒介和手段。例如,可動態展示漢字的演變與書寫過程,同時也可以在設計中增添交互環節,增強受眾的體驗和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甚至可以將書寫的材料(紙、絹、竹簡、石頭等)融入設計,讓受眾產生觸覺體驗。盡可能調動受眾的五感,使其能通過豐富有趣的途徑獲取信息,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5 結語
書法知識浩瀚如海,在書法教學中,不同的知識文本和內容所適用的可視化手段不盡相同。設計師需要全面發展,不僅要提升自身的設計能力,還要提高針對不同文本內容選取適合的信息可視化表現手段的能力,從而達到引導學生學習、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胡抗美.榮寶齋書法篆刻講座·草書[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21:126-127.
[2] 任雨桐,王瑾.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敘事性研究與應用[J].設計,2022,35(9):27-31.
[3] 楊彥波,劉濱,祁明月.信息可視化研究綜述[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4,35(1):91-102.
[4] 謝晶晶.淺談視覺傳達中的設計之美[J].中國包裝工業,2014(20):49.
[5] 張毅,王立峰.信息可視化設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1:120-165.
[6] 趙玉忠.信息技術在職校書法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1):227-229.
作者簡介:趙成(1993—),男,安徽淮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