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寰
提到鋼琴曲,我相信大多數的讀者朋友都和我一樣,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個人的名字——貝多芬。而提到貝多芬,不可回避的就要提到一支曲子,那便是《致愛麗絲》了。
《致愛麗絲》原名《a小調巴加泰勒》,是貝多芬在1810年創作的一支明媚而輕快的鋼琴曲。與貝多芬的其他作品相比,《致愛麗絲》是個只有三分多鐘的小作品,遠沒有其他鋼琴曲聲勢浩大、氣勢恢宏。但是,也正是這個小作品,成為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濃縮,蘊含了貝多芬鮮明的個性,也滲透了其獨樹一幟的風格。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貝多芬是依靠心靈的善良而偉大的英雄。”貝多芬的生活既精彩又飽含痛苦,世界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致愛麗絲》就是這樣的一支曲子,它的節奏明媚而輕快,高亢處如迸射的火苗,熾熱而不可抑制;低回處似春風的低語,輕柔而潤物無聲。悲傷的時候,聽一聽《致愛麗絲》吧,你會感覺到微風送來暖意,撫慰了失意的心;開心的時候,也聽一聽《致愛麗絲》吧,你會感覺到春日朝陽明媚,為你送上祝福。
至于《致愛麗絲》的創作過程,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但是,無論是貝多芬為特蕾莎譜寫的至情之曲,還是貝多芬幫助失明老人重現森林和大海的寄情之作,《致愛麗絲》都蘊含了貝多芬對音樂的熱忱,對生活的熱愛。
《致愛麗絲》,是貝多芬用曲調譜寫出的新生,用旋律編織出的希望。
責編:張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