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現清
(泗縣草廟鎮農村經濟技術工作站,安徽 泗縣 234335)
小麥是泗縣主導糧食作物之一,是當地農戶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傳統種植技術模式下,小麥栽培技術落后,病蟲害防治不科學,因而小麥的產量以及種植效益并不理想,影響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推廣應用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并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治,是實現小麥優質豐產、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優先選擇土壤肥沃、土壤深厚、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地塊。以交通便利、靠近水源、pH 值為6.5~7.5 的地塊種植小麥最為適宜。禁止在鹽堿地和低洼易澇地種植小麥[1]。
輪作是降低小麥病蟲害發生率的重要舉措,所以農戶要提高輪作意識,結合當地農作物生產情況合理選擇輪作的農作物。以泗縣為例,建議將小麥和玉米等作物實行2~3 年輪作,防止病蟲害的發生。
播前整地,清理干凈田間殘留的枯枝敗葉、地膜、石塊、雜草,選擇晴天深翻土壤20 cm 晾曬,殺滅土壤中殘留的部分致病菌好蟲卵,而且能夠提高土壤松散性、透氣性以及保水性。
建議農戶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法。一般情況下,高產田每0.067 hm2施腐熟農家肥1 500~2 000 kg、復合肥40~50 kg,中低產田每0.067 hm2施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 kg、復合肥30~40 kg。將肥料深翻入土,耙平地面備用[2]。近年來,泗縣加大測土配方肥的推廣力度,測土配方肥施用占全縣小麥種植面積的60%以上。
種子質量和小麥產量密切相關,要結合當地氣候、水文、土壤、用途、病蟲害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學選種。優先選用經過當地農業部門審核認定和推薦的優質高產小麥品種,以泗縣為例,小麥品種主要以淮麥33、淮麥46 等為主,上述品種具有優質、耐澇、耐寒、耐高溫、抗發芽、抗倒伏、抗病蟲等特征和優勢,非常適宜在當地種植。農戶要從正規渠道采購麥種,針對自留種的農戶,應認真篩選種子,將霉變種、殘缺種、蟲蛀種等剔除,留下優質、飽滿的麥種備用。使用原種時,應確保純度≥99.9%、凈度≥99%、發芽率≥85%、含水量≤13%。使用雜交種時,應確保純度≥96%、凈度≥98%、發芽率≥85%、含水量≤13%[3]。
小麥播種前,應適當處理麥種,選擇晴天8 時—10 時和15時—17時曬種,殺滅種子表皮病菌,打破種子休眠期,激發種子酶活性,有助于提高發芽率。避開中午高溫時間段,避免麥種被高溫灼傷。與此同時,要做好種子包衣工作,在小麥播種前2周,選用小麥專用復合型種子包衣劑,將其和麥種拌勻,可促進幼苗生長,降低病蟲害發生率。
小麥播種時,應保證溫度穩定在10℃左右,同時要做到足墑播種,墑情較差時要進行人工造墑,然后再播種,提高出苗率。泗縣小麥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4]。
綜合考慮小麥品種、土壤肥力等因素,靈活調控小麥播種量,確保達到理想的產量。以淮麥33、淮麥46 等品種為例,每0.067 hm2麥田用種量需控制在7.5~10 kg,基本苗12×104~20×104株/0.067hm2。
建議使用小麥專用播種機進行精量播種作業,播種前做好機械設備調試工作,確保下種均勻、深淺一致、無漏播重播現象,保證一播苗全苗壯。播種時控制好機械設備行進速度,穩定在5 km/h 左右,播種深度3~5cm,播幅8 cm,平均行距26 cm,播后覆土3 cm,然后適當鎮壓,有助于達到一播全苗,不缺苗斷壟。
小麥播種后及時查看苗情,做好補苗工作。建議農戶事先準備經過催芽的相同品種的麥種補栽,補苗后要澆適量水,提高移栽成活率。
在小麥播種后4 周澆頭水后,每隔2 周澆水1 次,共澆3次,第3 次澆水若發現苗情較差,可追施尿素5 kg/0.067 hm2,促進小麥高產穩產目標的實現[5]。
鎮壓化控是防止小麥徒長、促進小麥豐產的重要舉措。小麥拔節前,若發現田間小麥長勢偏旺,要及時進行鎮壓處理,建議在氣溫回升、表土干燥、無霜凍無露水的晴天開展鎮壓工作,不可在土壤過濕、寒潮前鎮壓。合理控制鎮壓強度,避免出現過度鎮壓的現象。此外,有條件的農戶可通過葉面噴施多效唑的方式,達到化控的目的。
結合麥田內的雜草類型,靈活選用高效化學除草劑,確保達到理想的除草效果。如:麥田雀麥、黑麥草、婆娘蒿、婆婆納等雜草較多時,建議農戶在小麥拔節封壟前每0.067 hm2用15%炔草酯30 g+73%苯磺隆2 g兌水15 kg噴霧,除草效果較好。
越冬前,農戶可通過澆灌越冬水、噴施防凍劑的方式,減輕寒潮對小麥的影響。同時,寒潮來臨前若發現麥田有大量裂縫,應及時蓋麥,選擇晴天下午用土或圈糞蓋麥,厚度約為2 cm,能夠起到彌補裂縫、保溫、防寒、保墑等作用,確保麥苗安全越冬。針對已經遭遇凍害的小麥,應及時追施尿素、復合肥,加快恢復苗情,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小麥產量所造成的影響[6]。
泗縣小麥栽培中常見的病蟲害主要包括: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蚜蟲等,具體防控措施如下。
5.1.1 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也被稱之為爛穗病,其病原為鐮刀菌,屬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秸稈上越冬、越夏,成熟后隨風雨及氣流傳播。小麥進入抽穗揚花期后,若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極易導致赤霉病的發生。小麥栽培時,若密度過大、田間郁閉、土壤板結、排水不良等,都會增加赤霉病的發病率。麥穗受害后,出現水浸狀病斑,顏色為淺褐色,后期病斑不斷擴大至全穗,顏色變為枯黃色,有的形成枯白穗。潮濕環境下,病部出現霉層,顏色為粉紅色,后期麥穗上出現大量黑色小顆粒。麥莖受害后出現不規則狀病斑,影響正常抽穗。
5.1.2 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屬土傳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土壤內越冬,次年播種后溫度達到15℃~20℃時快速傳播流行。小麥栽培時,若降雨多,缺乏光照,極易導致紋枯病的發生。小麥紋枯病可發生于任何時期,受害的小麥會出現下述癥狀:爛芽,幼苗芽鞘變為褐色,后期逐漸枯萎死亡腐爛,影響正常出土;病苗枯死,小麥3 葉期時葉鞘出現云紋狀的病斑,顏色為灰褐色,受害苗無法長出新葉枯死;小麥拔節后可發現葉鞘出現淺褐色的病斑,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枯株白穗,小麥莖受害后,莖壁出現橢圓形的病斑,呈褐色,后期莖壁失水壞死,導致小麥死亡,形成白穗[7]。
5.1.3 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屬世界性病害,每年的3 月—5 月,是該病的高發期。小麥生長后期,若遇低溫和持續降雨,將會加重白粉病的發生。小麥栽培時,若麥田密不透風,濕度大,濫用水肥,會進一步增加白粉病的發病率。
小麥白粉病,主要以危害葉片為主,受害葉面出現大量白色絲狀的病斑,病斑表面形成霉層,呈白粉狀,后期病斑不斷擴大融合,成為橢圓形的大霉斑,將葉片覆蓋,此時霉層變為灰色,葉片逐漸發黃枯死,影響正常抽穗。
5.1.4 蚜蟲
蚜蟲是草廟鎮小麥栽培最為常見的害蟲,穗期是蚜蟲危害盛期。蚜蟲的蟲體小,繁殖速度快,防治難度較大。蚜蟲主要利用刺吸式口器吸收小麥的汁液及養分,導致小麥生長矮小,葉片卷曲,提前老化早衰。不僅如此,蚜蟲還是各類病毒的重要傳播媒介,極易導致病毒病的傳播。
5.2.1 農業防治措施
播種前清理干凈田間地頭的禾本科雜草及自生麥苗,將侵染源消滅掉,防止蚜蟲棲息和繁殖;科學選種,優先選用抗病品種;做好種子篩選、晾曬、種子包衣等各項工作,降低病蟲害發病率;科學選地,禁止在低洼易澇的地塊種植小麥;降雨后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濕度;控制播種時間,避免揚花期遇雨水;做好整地工作,提倡深耕滅茬,可減少田間菌源數量;科學施肥,增施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少施氮肥,提升小麥的抗病力。
5.2.2 化學防治措施
小麥赤霉病防治:在4 月底—5 月初,每0.067 hm2用15%丙硫戊唑醇懸浮濟60 mL 或48%氰烯·戊唑醇40 mL 噴霧防治。小麥紋枯病發生后,建議交替噴施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 000 倍液,每間隔1 周噴藥1次,連用2~3 次。小麥白粉病防治:播種前,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發生病害后,建議交替噴施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每間隔1周噴藥1次,連用2~3 次[8]。小麥蚜蟲防治:播種前用吡蟲啉拌種,可有效預防蚜蟲;麥田蚜蟲數量較多時,可用20%百蚜凈60 mL、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 g、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 等兌水50 kg噴霧,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防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