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麗
(江蘇省常州市清潭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發生了巨大改變,作業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設計創新型作業,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發揮物理作業的育人功能[1].
傳統物理作業以筆頭作業為主,拘泥于選擇、填空、作圖、計算等傳統題目,局限于書本知識的鞏固與檢驗.學生在重復的機械訓練中容易失去對學科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在單一的筆頭作業中更不能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2].
傳統物理作業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忽略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相同的題目,相同的形式,相同的要求對待有差異的學生,違背了因材施教這一教學準則.長此以往,優秀的學生“吃不飽”,接受能力較弱的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
傳統物理作業以各類練習冊和考卷為載體,缺乏針對性的作業設計.為了達到考試的標準,采用題海戰術,使作業成為學生鞏固知識、獲得成績的工具.作業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題目情境單一且枯燥,使學生對物理學科失去興趣.
傳統的作業評價突出作業本位,關注作業對錯,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鞏固知識,只關心是否會做,不在乎學生思考的過程.長此以往,不利于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限制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發展.
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著眼于課前發現、課中探究、課后延伸和課外發展.作業設計要重預設、重實踐、重創新,擺脫傳統作業的束縛,創造多樣化的作業模式,使作業活躍起來,追求創新型作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形成物理核心素養.作業模式的多樣化可以結合科學發展和生活實踐展開,以科學小實驗、教材解讀為載體,達到作業的創新型設計[3].
隨著科技和網絡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科學技術和手段展現在大眾面前.作業設計可以緊跟科技發展,借助新型科技手段,充分挖掘科技資源,緊密聯系課本知識,激發思維碰撞,創新教學資源.
下面以蘇科版“牛頓第一定律”為例進行作業設計.
2.1.1設計主題
課前圍繞太空中的冰墩墩實驗,設計對比實驗,觀察兩次實驗的不同,提出問題,并在課堂上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2.1.2設計思路
課前作業圍繞“天宮課堂”展開,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并挑選兩個有興趣的實驗,進行比對實驗.引導學生查找其中的不同,分析原因,制作研究報告.
課時作業邀請學生介紹太空中和地球上的“冰墩墩實驗”,發現運動狀態不同,分析受力情況,從而引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探究.最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太空中冰墩墩的運動狀態,充分理解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狀態.
學生通過課前作業經歷探究,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討論.這類作業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1.3作業內容
課前作業:利用周末時間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挑選其中一個實驗,進行對比試驗,查找資料分析差異原因,制作研究報告.作業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發現不同受力情況下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同,從而自發研究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狀態.該作業設計緊貼科學發展,以視頻資料為切入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作業設計中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研究報告,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研究能力.
課時作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冰墩墩運動實驗.模擬冰墩墩實驗,注意控制變量,發現冰墩墩的運動狀態不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析冰墩墩的運動狀態不同的原因,引導學生進行受力分析.
物理來源于生活,作業設計應緊密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貼近生活的實用性作業,更能獲得學生的認可,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以蘇科版第13章綜合實踐活動“簡單電路設計”為例進行教學設計.
2.2.1設計主題
本設計主要圍繞尋找學校智能燈,探究其工作特點和電路原理,設計合理電路并進行實驗驗證.
2.2.2設計思路
課前作業圍繞“尋找校園智能燈”展開,運用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發掘校園中的各種智能燈,并將其工作特點提煉成文.本課前作業設計重情境,運用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孩子以校為榮的自豪感.
課時作業利用不同智能燈的工作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其內部電路結構,聯系所學知識建立電學模型,并進行實驗驗證.本課時作業設計重實驗,運用實際問題驅動學生探究的動力,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道理.
課后作業以“優化校園智能燈”為主題,引發學生思考多組智能燈同時工作的電路設計.該課后作業設計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機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整個作業設計層層遞進,相互呼應.整體上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形成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終生學習和面向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3作業內容
課前作業:尋找校園內的智能燈,發現智能燈的工作特點,并形成報告.引導學生觀察教室燈、走廊燈、樓梯燈、廁所燈等,比較不同的燈的工作特點,明確各種燈的使用條件.作業設計以身邊的事物為出發點,能調動學生的參與度,為后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課時作業:①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走廊燈的工作特點,設計如圖1所示的電路圖,并進行實驗驗證,總結走廊燈的工作特點,即天黑且有人經過時才能工作,引發學生對兩個開關同時控制一盞燈的電路思考.

圖1 走廊燈電路圖
②以小組為單位匯報雙入口地下室燈,用視頻還原其工作過程.引導學生分析雙入口地下室燈的工作特點,即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燈都會亮.根據工作特點設計如圖2所示的電路圖,并進行實驗驗證.鼓勵學生分析走廊智能燈和雙入口地下室燈的異同,找到雙開關控制同一用電器的設計思路,進一步理解串聯和并聯的區別.

圖2 雙入口地下室電路圖
③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樓梯燈的工作特點,用視頻還原其工作過程.因為其工作特點與雙入口地下室燈相似,即兩開關分別能控制同一盞燈,引導學生用實驗進行驗證,發現其中的缺陷.教師向學生介紹單刀雙擲開關,引導學生運用單刀雙擲開關進行實驗設計與探究.實驗設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真正將物理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④創新設計菜園防貓電路圖.明確電路工作要求,即貓闖入拉斷導線,警鈴響;貓不闖入,導線完好,警鈴不響.
課后作業:對課堂上的兩組智能燈進行拓展.作業一:設計出天黑且有人經過時,兩盞走廊燈同時亮起;作業二:設計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兩盞燈都會同時亮起;作業三:為學校設計一個小電路,方便師生學習生活.在關注多開關連接的同時,關注多用電器的連接,讓學生能力得到遷移,能真正理解串并聯電路的工作特點.該課后作業是課堂作業的延伸,又能培養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之情.
傳統物理作業要求學生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通常停留在書面作業上,書面作業的缺點是枯燥、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等.將物理筆頭作業改編成動手小實驗,能調動學生的參與度,真正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以蘇科版“二力平衡”為例進行作業設計.
2.3.1設計主題
第九章第1節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2.3.2設計思路
兩個力方向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是二力平衡條件中容易忽略的問題.社會中涉及到的高空走鋼絲就應用了二力平衡條件中的兩個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一知識點.課后作業從傳統的文字作業,改編為動手小實驗,利用身邊的物品完成豎立實驗,并記錄實驗過程和改進措施.物理小實驗能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其更直觀地感受物理,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科學思維.
2.3.3作業內容
為更好地理解二力平衡條件,請學生用易拉罐完成豎立游戲,并拍照分享,記錄實驗的過程以及最后的實驗結論.尋找家里其他的物品,例如辣椒、掃把等,完成豎立游戲,看誰完成的多.將傳統的筆頭作業改編為動手小實驗,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事物的本質.
教師通過設計的新型作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社會實踐中找到物理學習的立足點.
作業設計不僅要貼近生活,更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合理設置作業梯度,提供必要的關心和幫助,讓學生有信心和時間完成.另外,作業設計要大膽創新,在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變化,做好記錄工作,不斷形成成熟的作業設計方案,真正為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