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燁,孫永東,劉 強,童興科,朱維穎
(1.西南醫科大學,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耳鳴是指在周圍環境中無相應聲源或電刺激存在的情況下,患者自覺耳內或顱內有聲音的一種主觀癥狀[1]。耳鳴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難治性疾病之一。成人耳鳴發生率為10%~15%,其中約20%患者需接受治療[2-3]。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環境噪聲等因素影響,耳鳴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醫治療耳鳴有獨特優勢,本研究基于耳玄府理論,采用菖龍開玄醒竅散治療耳鳴取得了確切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2月1日至12月31日就診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耳鼻咽喉科的脾虛血瘀型耳鳴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十四五”規劃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和《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有關耳鳴的診斷標準:(1)第一主訴為耳鳴,其主觀感受是耳內或顱內有聲響,而外界無相應聲源或刺激;(2)為耳鳴困擾,造成情緒、睡眠、生活、學習、工作等負面影響;(3)伴或不伴有感應神經性聽力損失;(4)經耳內鏡或西格氏耳鏡檢查外耳道及鼓膜未見明顯異常[4]。中醫辨病辨證標準參考“十四五”規劃教材《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1)主癥為耳鳴多在思慮或疲勞過度則發作或加重,食少納呆,體倦乏力,食后或午后腹脹,大便異常(溏、爛、先硬后溏、時溏時硬);(2)兼癥為神疲懶言,耳輪焦干面色萎黃,排便無力;(3)體征為外耳道及鼓膜未見明顯異常;(4)舌脈為舌質淡黯,胖大齒印,或有瘀斑、瘀點、舌下紫珠,脈弱澀[5]。確診依據:主癥、舌脈必備,兼癥或兼具1~2項。納入標準:(1)符合耳鳴西醫診斷標準和脾虛血瘀證中醫辨證標準;(2)病程2周及以上;(3)年齡18~65歲;(4)依從性好,能完成4周的臨床觀察,并配合完成問卷量表調查;(5)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6)基線期耳鳴評價量表(TEQ)評分達8分、耳鳴殘疾評估量表(THI)評分達18分、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達5分或中醫證候積分達10分及以上(滿足其中2項及以上)。排除標準:(1)繼發性耳鳴;(2)合并心、肺、肝、腎、代謝、造血、免疫、神經、精神等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3)孕婦或哺乳期,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4)1個月內參加過或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1周內采用其他藥物及相關治療。剔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納入試驗;(2)符合排除標準中任一項;(3)雖符合納入標準而納入后未曾用藥;(4)無任何復診記錄;(5)試驗期間違背方案自行換藥或加用非規定范圍內治療用藥,特別是可能影響受試藥物評價的藥物。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獲得通過(倫理意見號:KY 2022019-FS01)。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治療前進行健康教育宣教,分別從睡眠、飲食、情緒、運動4個方面調整生活方式[6]。(1)調節睡眠方式:順應自然,子時入睡。(2)調整膳食結構:以谷物為主,主食不少于70%,甜膩、重油、生冷、寒涼食物不超過10%。(3)調節情緒狀態:避免過喜、過悲、情緒劇烈波動。(4)合理安排運動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治療組采用菖龍開玄醒竅散治療,處方如下:石菖蒲60 g、地龍10 g、澤瀉30 g、白術12 g、粉葛45 g、人參10 g、茯苓10 g、柴胡10 g、升麻10 g、制遠志10 g、炒酸棗仁12 g、甘草5 g。所用中藥均由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中藥制劑室(許可證書編號:川20160039HZ)按照標準的工藝流程制備,為免煎配方顆粒,每次1格,3次/天,開水沖服,共28 d。對照組采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睡前口服,每次10 mg(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規格:5毫克/粒,生產批號:20220201),共28 d。
1.2.2療效觀察 首次就診時,為患者建立專病病歷,記錄患者基本信息、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等。由具有專業資質的聽力檢查技師進行純音聽閾、聲導抗、耳鳴檢查及問卷調查,并記錄治療前及治療14、28 d時TEQ、THI、VAS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不良反應發生率。TEQ將耳鳴嚴重程度分為Ⅰ~Ⅴ級:1~6分為Ⅰ級,7~10分為Ⅱ級,11~14分為Ⅲ級,15~18分為Ⅳ級,19~21分為Ⅴ級[7-8]。THI將耳鳴殘疾分為4個等級:0~16分為正常,17~<37分為輕度殘疾,37~<57分為中度殘疾,57~<77分為重度殘疾,77~100分為極重度殘疾[9]。VAS評分分為患者對自身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及醫生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估(所有患者由同一名醫生完成評估),分數范圍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中醫證候積分參照200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見表2、3。根據《耳鳴程度分級與療效評定標準的探討》制定療效標準:(1)痊愈為耳鳴及伴隨癥狀消失,隨訪1個月無復發;顯效為耳鳴程度降低2個級別以上(包括2個級別);有效為耳鳴程度降低1個級別;無效為耳鳴程度無改變[10]。臨床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表2 脾虛程度積分

表3 血瘀程度積分

2.12組TEQ評分比較 2組治療前TE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TEQ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TEQ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TEQ評分比較分)
2.22組THI評分比較 2組治療前TH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THI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TH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THI評分比較分)
2.32組VAS評分比較 2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VAS評分比較分)
2.4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2.52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8。

表8 2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2.6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輕微不良反應3例,其中頭暈2例,胃脘部不適1例,發生率為6.67%;對照組輕微不良反應4例,其中嗜睡2例,胃脘部不適2例,發生率為8.89%。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菖龍開玄醒竅散是源于孫永東教授臨床應用多年的經驗方,其前期觀察療效確切。作者依據前期研究基礎提出“耳淋巴玄府氣液假說”,基本觀點以耳玄府理論為依據[11-12]。氣液失衡、升降出入障礙為基本病機;病理改變為耳內外淋巴液離子調控通道功能障礙,內外淋巴液離子水平及滲透壓改變,耳蝸毛細胞神機失用[6],臨床表現為耳鳴或耳聾等疾病特征;以開通玄府為治療原則,辛散風蟲藥主導為遣方思想,稱為耳淋巴液玄府假說[13]。
君藥石菖蒲善開關通竅,無處不到;君藥地龍善走竄[14],通過抗血栓、抗凝機制改善耳蝸微循環、增加血流[15],主活血祛瘀、通絡開玄。石菖蒲、地龍共為君藥,降濁開玄,溶栓通竅,運轉神機。葛根輕揚升散,入脾胃,主散風開玄,生津養竅,同時防石菖蒲、茯苓、澤瀉傷陰。白術、人參健脾生津,潤燥開玄。澤瀉、茯苓宣通氣血津液而間接開玄。升麻、柴胡一升一降,調氣機升降出入。遠志、酸棗仁安神定志,甘草調和諸藥。以上諸藥共腠開玄醒竅、調暢氣機、氣液平衡、止鳴復聰之功效。本研究旨在觀察菖龍開玄醒竅散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89%,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提示該方用于脾虛血瘀、虛郁玄府證耳鳴的臨床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其機制可能是本方組方有玄府理論指導,用藥特點獨特,重用風藥,如石菖蒲、柴胡、升麻、葛根等,風藥升散、條達、舒暢[16],既開通玄府,清養耳竅,同時輔白術、人參增效健脾益氣,改善脾虛。本研究不足之處:樣本量較小,未進行盲法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試驗。
綜上所述,菖龍開玄醒竅散治療耳鳴的臨床療效確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