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月,曹賢花,葛 婧,邱兆磊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門急診手術室;2.急診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4)
脾臟是人體腹腔中最容易受損的器官。脾臟損傷是腹部閉合性損傷中最常見的損傷,約占腹部創傷的40%~50%,脾臟真性破裂可導致患者大出血,病情可迅速發展為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時行手術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1-2]。面對創傷性脾破裂患者,急診行脾切除手術可挽救患者生命。急性創傷不僅對患者身體造成傷害,同時對患者心理也造成不良影響,急性創傷患者心理處于急性應激狀態,可產生恐懼、焦慮、情緒低落[3]。不良的心理狀態不僅影響患者病情,而且會降低患者手術治療配合度,從而影響治療效果[4]。本研究探討了心理干預聯合人文關懷對行急診手術治療的創傷性脾破裂患者的干預效果。
1.1一般資料 采用前瞻性對照研究方法,選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本院行急診手術治療的創傷性脾破裂患者80例,按急診手術前后順序簡單隨機地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3~75歲,平均(49.3±19.6)歲。對照組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21~73歲,平均(48.3±19.1)歲.納入標準:(1)符合單純創傷性脾破裂,不伴有其他腹腔內臟器受損情況;(2)經腹部CT平掃或腹部超聲等相關檢查,具有急診手術指征;(3)年齡大于或等于18歲;(4)知情并同意參加研究。排除標準:(1)入院后24 h內死亡;(2)既往存在精神類疾病;(3)伴有重要臟器器質性改變。本研究已經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2021KY007)。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急診入院后均積極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及術前準備工作,予以心電監護、吸氧、留置導尿管等創傷搶救常規治療。2組經腹部CT平掃或腹部超聲確診為脾破裂,且經過病情評估需要行急診脾切除術治療,手術方式均為開腹脾切除術。對照組予以手術室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心理干預聯合人文關懷。(1)依據患者個體性差異,做好患者心理護理,結合患者受傷經過和文化水平,對患者展開有計劃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手術室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積極詢問患者感受,耐心傾聽患者傾訴,盡量滿足患者生理與心理需求。手術室護理人員可多與患者家屬溝通病情,熟悉患者病情和受傷經過,耐心為患者講解脾切除手術治療方式、效果和術后注意事項,給患者分享手術成功病例以提升其治愈信心,消除患者對手術恐懼心理。(2)改善患者手術環境,盡量減少噪聲的產生,手術室護理人員調低監護儀等儀器報警音量,避免驚擾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下的患者。適當調整手術室光線,控制病房溫度與濕度,可播放舒緩音樂,為患者制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手術室環境。(3)注意保護好手術患者隱私,在等待手術期間需要使用適當遮擋物保護患者隱私部位,降低患者不適感。(4)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理人員應陪伴患者進入麻醉復蘇室,注意防止墜床、誤吸、靜脈通路脫落或引流管脫落等意外情況發生。待患者麻醉清醒后,由手術室專人護送至病房,向家屬及患者交待術中情況,告知手術后常見并發癥及處理方法。積極鼓勵患者,對患者的配合行為進行肯定,幫助患者建立康復信心。(5)手術室護理人員在術后第1、3、5天分別對患者進行回訪,鼓勵患者下床活動,觀察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與患者交流病情,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緩解術后緊張心理,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1.2.2觀察指標 觀察2組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其中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麻醉完成后手術醫生進腹開始計時至關腹完成的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開、腹腔感染。出院當天采用醫院制定的《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患者滿意度。滿意度調查表分為5個等級,從5分到1分依次遞減,其中5分表示患者非常滿意,1分表示患者非常不滿意,3~5分為滿意區間,1~2為不滿意區間。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2組手術指標比較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指標比較
2.2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表4 2組滿意度比較
2.32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滿意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脾臟是一血管豐富、質地柔軟的人體器官,是人體最易被突發意外波及的腹部器官[5]。脾臟損傷占腹部鈍性損傷的42%[6],其中創傷性脾破裂可導致患者出現失血性休克,進而危及患者生命[7]。對于此類患者,可采用急診脾切除術進行止血[8]。突發的意外打擊不僅給會患者造成生理損傷,而且也會影響患者心理狀態,輕度時可表現為低落、煩躁、焦慮、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重度時甚至可進展成創傷性應激障礙[9]。患者對手術室充滿未知和恐懼,更易導致患者出現心理問題。負面情緒和心理可導致患者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情況,從而出現術前生命體征不穩定,最終可能對手術結果產生不良影響[10]。現代醫學已不是單純地治療患者身體疾病,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發展對手術室護士提出了更高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越來越重視患者心理護理[11]。
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在心理學指導下,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對患者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積極影響,改善其不良情緒,從而達到護理目標的干預方法[12-13]。急診手術對手術醫生和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要求要比擇期手術的要求更高,手術醫生和手術室護理人員必須完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手術室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技術和人文關懷的理念,才能更好地給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安慰與鼓勵,從而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提高患者配合依從性。人文關懷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對待患者,其不僅要給患者提供常規的手術治療和護理,還要為患者提供心理、精神、情感等方面幫助,使患者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的需求得到滿足[14-15]。手術室護理人員遵循人文關懷的要求,加強對脾破裂患者及家屬在疾病意識、手術意識、情緒、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干預,使患者及家屬能夠對脾破裂、脾切除手術方法及預后等有一定了解,消除患者及家屬對創傷和手術的恐懼,使患者積極努力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良好的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可促使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加快患者康復進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與患者脾破裂程度、身體狀況及手術醫生熟練度相關。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受患者心理影響較大,良好的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可消除患者恐懼,增強患者信心,促使患者敢于早期下床活動,從而促進手術切口愈合,縮短住院時間。而且,良好的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可使患者感受到醫院的溫暖,使患者身體及心理的需求得到滿足,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可促使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加快患者康復進度,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