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倉 _ 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小學
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小學把科技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課題研究為引領,健全科技教育管理機制,完善科技教育內容框架,整合和拓展多維科技教育資源,努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規范科技教育人員管理機制。學校成立了由校長牽頭、副校長負責的科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定人、定崗、定責的管理機制。3年來,從科技教師中培養提拔11位主任教師,新聘請2位專家為學校科技教育發展的顧問,選拔15位專業科技輔導員,有力提升科技教育質量。
完善科技教育工作制度建設。學校不斷完善科技教育制度,并將制度建設的落實與科技教育的獎勵性評價相結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學校每年根據市區規劃制訂切實可行的科技教育計劃,及時進行復盤總結與反思。一方面,不斷實現科技教育體系的健全與科教空間的硬件發展;另一方面,進一步打造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助力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信息和科技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是專家引領促進科技發展。近3年,學校邀請多位科技專家走進學校,開展專題講座,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教師對科學技術的認知水平,提升科技育人能力。二是課題引領助力科技發展。校長、副校長帶頭申報科技教育市級課題,研究科技教育,探索科技教育帶動學校發展的目標層次和實踐模式,使學校成為核心區具有鮮明科技創造教育特色的小學。
一是資源育人,翻起信息“筋斗云”。3年來,學校完成了教學軟件更新、豐富了學科學輔軟件和3D互動軟件,搭建了展示學生科技作品的科技信息長廊,提升學生的科學興趣。二是實踐育人,揮起勞動“小鋤頭”。小麥種植袁隆平科學精神實驗室、中草藥神農實驗室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科學體驗。三是環境育人,放飛科普“小北斗”。流動科技館、音樂走廊、高鐵圖廊、航天學廊、科技展廊,“一館四廊”讓學生隨時感受到科技就在身邊。
打造精品科技社團,為創新人才發展提供培養空間。3年來,學校組建編程、創客、DI、模型建構等12個新科技社團,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平臺;每年拓展20節家長同心科技課程,利用好家長資源,贏得社會對科技教育的支持;豐富了5門校本科技課程,進一步滿足學生對科技課程的需要。此外,每年的專家進校園科學家培訓課程、走近科學博物館的科博課程、科技星評選等,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走上科技“紅毯”,成為科技明星。
今后,學校將進一步思考如何持續發展優勢項目,如何進一步開發科研課題,不斷賦予科技教育新的內涵,使學校科技特色教育愈發彰顯活力,努力為國家科技發展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