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香 _ 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
在蘇萬青歷史名師工作室,蘇老師帶領著我們研究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此過程中,筆者對歷史課程的價值和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實現了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轉變。
從課程結構來看,北京高中歷史課程包含必修及選修,由模塊加專題構成。專題史的教學內容龐雜,不利于學生從時序上系統地建構通史知識體系。基于高中學生歷史學習的現實需要,結合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蘇老師帶領工作室成員編寫《高中歷史讀本》(包括中國歷史分冊與世界歷史分冊)。在整合人教版、岳麓版高中歷史實驗教科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梳理、融合各專題內容。《高中歷史讀本》每一分冊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及現代史三個部分,每部分下設若干單元,每單元包括“世界背景”“內容概要”“學習內容”“中外對比”欄目。“世界背景”概括同一時期世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從國際視角認識中國歷史發展;“內容概要”簡述本單元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學習內容”是主體部分,突出高中歷史主干知識,多樣的歷史資料加深學生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增強歷史史證意識;“中外對比”是中外重大歷史事件對比表,有利于學生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銜接及歷史時空意識的逐漸形成。為更好地體現歷史課程的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及選擇性,《高中歷史讀本》增加了地方課程資源及社會熱點資源,地方課程資源選取了反映北京歷史文化的典型材料,社會熱點資源強調與國家課程的關聯度,體現時代性,力求使課程內容更符合高中學生歷史學習的特點。
從2019年9月起,北京等省市開始使用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在新教材使用之前,蘇老師就帶領工作室部分成員參與了統編版教材的試教試用,讓我們提前了解教材,在試教中逐步體會教材編寫理念及意圖。在統編版必修教材使用之后,蘇老師又邀請了教材內容研究方面的專家,為我們進行系列培訓。同時,工作室為每一位成員購置了多種專業書籍,督促教師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能力。
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用好教材是關鍵。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很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除了正文外,教材每一節課的內容還有“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歷史縱橫”及“探究與拓展”等欄目。教材所有配套輔助資源的呈現,都是為增進學生對教材主體內容的理解、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服務的。新教材使用剛剛走過一輪,教師們在充分使用教材資源的前提下,才能對課標、對教材有更深的理解,也才能避免利用大量時間去獲取也許并不十分準確的材料。而對學生來說,充分使用教材資源,有利于減輕額外的負擔。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展開來說,有利于通過任務或問題驅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深度學習。
開發身邊的鄉土資源,并利用真實的情境打通學科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不僅可以實現具身學習,讓學生的知識學習更有溫度,使學科教學充滿活力,更重要的是能將國家課程中的普適性知識與本土性知識更好地耦合,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促進學生的學科學習。
蘇老師帶著工作室成員參加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房山區鄉土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的研究。筆者也曾在工作室上主題為“依托鄉土資源 增強文化認同”的研究課,并在北京市優秀教學設計展示會上進行交流。該主題分2節課實施,第1節課的主題是“探尋時代變遷中的房山歷史文化資源”,第2節課的主題是“依托鄉土資源 體悟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第1節課中,三個學習小組分別探尋古代、近代、現代家鄉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資源。第1組通過探尋古代房山歷史文化資源,呈現了房山地區不同時期的政治制度、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發展信息,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第2組探尋近代時期的房山歷史文化資源,從房山地區黨支部的建立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詞曲的創作等,展現近代革命文化的樣貌。第3組探尋現代時期的房山歷史文化資源,房山第一位全國勞動模范盧翠英、背簍商店的王硯香等人的英雄模范事跡,展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形象;抓住改革機遇成長起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韓村河、時代變革中的房山地區大學城的建立,展現了教育資源充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場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感可知。
縱觀在工作室的學習與成長的經歷,蘇老師始終引導我們堅守立德樹人的課堂教學主陣地,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蘇萬青老師點評
用教科書培根鑄魂。教科書編寫是國家行為,體現國家意志。作為黨和國家教育政策的執行者,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效利用人教版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資源,清晰地講解教科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歷史知識結構,掌握學科思維方法,形成學科能力和正確價值觀。
從學生立場研究教學。工作室團隊成員基于學生歷史認知,探索中外混編專題性高中歷史課程的適應性問題,形成《高中歷史讀本》。《高中歷史讀本》引導學生在歷史時空框架下,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同時,依據課標內容,從學生生活出發,適度融入鄉土課程資源,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實踐性,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以教育自覺內驅成長。吳老師是工作室優秀教師的代表,作為年輕的北京市正高級教師、歷史學科帶頭人,在區域課程教學研究領域發揮了很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她的教學課例曾榮獲全國歷史教學優秀課例評比一等獎、北京市優秀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她的成長得益于學校、工作室搭建的平臺的助力,但關鍵在于她個人追求教育理想的精神自覺,在于樂于學習思考、勇于實踐探索、主動提升專業能力、豐厚學術素養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