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繼超 _ 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
從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內容作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任務,到2022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闡明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和任務,對本課題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奠定了課題的政策背景和時代基礎。
本研究擬針對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教育活動課程的實踐,總結活動課程的特點與經驗、歸納不足、提出建議,以期為活動課程研發貢獻智慧。
近年來,中心積極打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體驗式教育活動課程,形成包括國學書院、中醫藥、傳統節日節氣、文人雅藝、戲曲、舞蹈、器樂、美術等項目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式教育平臺。
第一,多元活動課程,著力“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五育”并舉的校外教育平臺,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國學浸潤式課程、非遺體驗式課程、藝術素養類課程、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在各項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中注重德育價值的挖掘,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國學浸潤式課程:多元感知歷史文獻經典。弦歌雅韻課堂將《詩經》與古琴相結合,感受中國文人雅士中“詩、禮、樂”合一,全面塑造聽眾身心。
非遺體驗式課程:體會傳統技藝的文化精髓。藍染幾何變奏課程以古法藍染為載體,使學生認識中國傳統草木染色的概念和工藝流程,采用傳統“夾纈”技法為主要實踐內容,了解中華傳統色彩觀念的精神內涵。
藝術素養類課程:鑒賞藝術背后的民族精神。在京劇素養課堂上,學生觀看經典劇目,聆聽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特征,體驗勾畫臉譜,模仿京劇唱腔,感受傳統藝術韻味,體會傳統精神風貌。
中心還積極開發以志愿服務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喚醒道德情感和奉獻精神,感受中華民族愛崗敬業、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
第二,師生良性互動,形成教學共同體。活動課程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實踐、親歷、體驗、提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中“學”,辨思中“學”,追求學生從學習者向探究者的身份轉變。教師與學生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探究精神,形成教學共同體。
一是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中醫藥趣味耳穴課程為例,課程導入環節即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不經意間完成思考與實踐,感受中醫的魅力。
二是教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活動的實際內容和情況,輔助學生掌握基本針法,引導學生對活動體驗進行多方面啟發、總結和反思。
三是評價方式多元,教學相長。京劇體驗課、印染課、中藥課等均采用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注重多元評價主體,師生分享感悟心得,形成多方共同激勵的機制。
第三,注重體驗探究,突出實踐育人。中心的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從而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實踐創新能力。
一是分年齡、分階段設置進階課程,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根據不同年齡段(小學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初中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不同階段的體驗課程,滿足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是課程重視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習內容上強調對文化的學習、認識、理解和應用。中醫課堂上根據時令學習制作中藥包、香囊包,學習耳穴貼等,將中醫藥文化與生活結合,使學生理解傳統中醫“辯證論治”理念。
三是為學生打造沉浸式體驗學習環境,環境育人。教室裝修風格與教學內容相得益彰,環境育人不僅是純粹的物態布置,更是在活動中聚焦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價值,彰顯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創造的生命成長的物境和心境。
一是課程內容設計有待完善。課程的內容設計體系有待完善,不同活動課程的豐富程度參差不齊,未能形成完備的課程理念、教師用書、學生用具等課程產品體系,距離定位尚有差距。
二是課程評價體系有待健全。活動課程種類繁雜,不同門類對教師的技能要求不同且具有專業門檻,在多元評價方式實踐中,教師的教學水平難以量化、評定。
三是協同育人水平有待提升。未能充分開發和利用社區、少年宮、博物館、特殊服務機構等社會資源,家校社的協同育人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研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課程體系。立足核心教育理念,深入細化每一門課,每一堂課,每一份教案,細細研磨,深入教研。一方面,教師凝練清晰的、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的課程目標,確定課程方向。另一方面,匹配知識情境,開展探究式學習。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將關于具體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想法與行動匹配到知識情境之中,積極地與知識建立情境性的聯系。
二是進一步優化活動課程的評價方式。在教學管理中看規范,在課程過程中看表現,在課程結果中看成效。在基于管理功能的教學評價中,不定期檢查活動課程教學方案、開展記錄、學生活動課程情況;在過程性評價中,內容多樣,主體多元,方式多種;在學習結果評價中,通過作品展示、活動展演、技能競賽等學生成果匯報的方式,體現活動課程的實施成效。
三是整合家校社多方資源,構建協同育人支撐機制。校外機構為主導,社區為依托,家庭為基礎,構建思想共識、目標共同、信息共享、行動共振、責任共擔的家校社教育共同體,促進青少年幸福成長。利用和優化各方資源,致力家校社一體化教育活動開發,探討設計家校社一體化教育活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