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中央美術學院 李文龍
在2023 年暑假到來時,中央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央美)設計學院的畢業展結束了,也許是因為交互性和跨媒介的呈現,或是因為這是近三年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線下畢業季,使得這次畢業展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觀展的隊伍從北門一直排到南門,火爆異常,也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對專業美術學院畢業創作的關注。隨著畢業設計展的結束,央美設計學院的老師們也展開了對2023 年畢業季及設計方向的復盤和思考。在這里,將師生們的思考和探討,結合幾位產品設計專業同學的畢業設計作品,將師生們的思考和探討加以梳理,以期能夠為今后更好地開展設計教育提供經驗,發揮更廣泛的教育示范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寬廣和交叉的設計方向。
今年設計學院畢業設計的創作主題是“向植物學習”,這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主題,地球上早期的植物藍藻出現在距今35 億年前,而人類大約誕生在500 萬到700 萬年前。目前已知地球的植物有37 萬多種,包含藻類、菌類、地衣類、苔蘚類、藤類和種子植物六大類。從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藝術啟蒙和文化圖騰、木材作為紙張和建筑的材料價值、植物作為食物的價值,到水土保持及氣候調節,植物無疑是人類生命奇跡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從表達形式的角度講,各個專業的學生都可以將植物與自己的專業結合,通過各種表達手段進行創作;從研究的角度分析,植物亦是一個絕佳的研究對象,畢業生及導師一起帶著求知欲,從設計學、生物學、傳播學、物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復雜學科大跨度的學科視角展開探索。因此,“向植物學習”是一個既容易表達又很有研究性的命題,不同特性的畢業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設計教育改革常態化實施的背景下,老師們希望學生有更大的視野,能夠創作出更具思想性的實驗性作品。于是,“向植物學習”這種類型的主題就產生了。這也是教育改革發展中對設計教育目標的調整,看前幾屆的畢業主題,就能夠清晰地發現變化,去年的畢業設計主題是:生態響應、面向關系、產業重組、教育革命,還有更早的迷因①“迷因”這一名詞早期由英國學者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認為迷因就像生物學里的基因一樣,文化也存在一個基本的單位,承載著文化傳播的信息。并將“進化論”運用到“文化的演變”的視角下,將迷因正式定義為:一個類似基因的、人與人之間不斷復制和模仿而傳播開來的小的文化單位。,都是希望學生們從更寬廣的視野展開研究。所有人都處于時代大變革中,截至2022 年11 月,人類總人口數已達到史無前例的80 億。與前人相比,人類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生存挑戰,面向未來,設計師需要什么素質來應對挑戰?設計師的責任和擔當又如何體現?這些都是“向植物學習”這一主題被提出的背景和根源。
從畢業設計出發,以點帶面,設計師需要什么素質來應對未來的挑戰?科技進步很快,設計師們還來不及思考,就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設計師?設計學院以變化應答變局。
首先,對于學科架構的改革,學院新增設了一些專業研究方向。在不改變教育部現有學科目錄的基礎上,增設了一些面向未來的學科研究方向,如生態響應、出行創新、社會設計等,教育部學科目錄是畢業生的專業畢業出口,但是在設計輔導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聚焦到一些新興領域上,其中也不乏一些老師們的個人專業研究方向。
其次,培養目標的調整,從技能型、職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轉向為研究型、綜合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上,必修課清單中是看不到如軟件使用相關的技法類課程的,學生們會在網絡上利用多種渠道自學。其他各類課程也是從具體的、單一的以技能為主的培養目標,轉向以應答未來挑戰為目標的綜合人才培養模式。
最后,提倡包容和鼓勵創新,從解答問題到提出問題。設計學院不同教師的研究方向不同也導致了研究方法的差異,如一些與科技相關的研究方向,有的老師會鼓勵學生用AI 進行文字的編輯和創作,擁抱新的技術浪潮,而AI 在有些老師眼里還不能接受,但無論是支持還是否定,沒有答案,大學就是一個實驗場,新的思想和觀念在這里碰撞,創新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作品:獨立IP 矩陣設計——《東都秘錄》
設計作者:趙裕龍 中央美術學院2023 屆產品方向本科生
這一作品試圖構建一個未來“世界”,以唐代的文化作為依托,將古老的建筑風格與當代審美中的科幻元素相融合,以實現文化意義與審美屬性的相互平衡。通過對唐代建筑元素的應用,如舒展平遠的屋頂、碩大的斗拱、厚重的鴟尾,以及青、朱、白等顏色的運用,展現當時建筑的藝術風貌。
作品中未來科幻元素的加入賦予了唐代建筑新的生命與活力,與當下的審美趨勢相契合。而主人公一環扣一環的故事也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沉浸式體驗。
觀者跟隨主人公的故事情節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通過與現代元素的對比,深入思考和理解傳統文化。學生希望通過此作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連接起來,為人們帶來獨特而有意義的藝術體驗。
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民族文化歷史延續的必然。創作以中國傳統建筑精粹為基礎,以幻世景象構建為突破,以傳統文化宣傳為故事內核搭建景觀綜合體,以創新的角度引導大家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創作過程中使用了一種輕IP的制作傳播方式,讓獨立制作IP 矩陣成為可能。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升級迭代。從滿足需求,到功能性消費、品質消費,再到如今的意義消費,產品需要引起消費者的共鳴,IP 漸漸成為了重要的消費觸點。這一作品的本質即是傳統IP 新的呈現方式。

在鼓勵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作品通過具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和優秀的攝影,在線上進行多平臺傳播,帶來大量的流量。這時,此作品本身即可成為一個IP,進而實現IP 可視輕量化。在線下,優秀的實物制作還能進一步提升作品文化影響力。同時結合設計手稿、周邊文創,線上線下的配合,在多領域實現無限拓展的可能,以達到引導大家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教師評語:該作品被認為是這次畢業展的網紅作品之一,視覺上的震撼喚起了觀眾的轉發和議論。認識趙同學的人,一看都知道這是他的作品,因為從大一開始,他就迷上了模型手辦,所以畢業作品也使用模型手辦作為主要的形式載體,不刻意追求學術性,而是知行合一的自然流露,從每個細節都能看到那種天然的熱愛,模型手辦只是一種形式載體,加以“故事”的設計、虛擬交互的展現。他試圖構建一個宇宙,一個引發年輕人共鳴的宇宙。
作品:《敬業里八號的明日田園詩》
設計作者:孫明健 中央美術學院2023 屆產品方向本科生
敬業里八號是創作者所住的地方,位于東北老城正在衰退的老舊社區,在方案的形成過程中,設計者發現了一對較為突出的矛盾,即小區物業對公共空間尤其是綠地的維護無能為力,而大多數的老年人對荒廢的綠地又有利用的想法卻無力實現。于是方案將家庭種植與綠地公共空間的建設有機結合,形成以“落地路徑+產品+空間”的設計方式,因地制宜共同構建兼具綠地和公共空間功能的模塊化綠地微改造,以滿足參與人群的需求。設計以低成本、低難度、共同參與、共同設計、共同維護的產出模式,實現參與式的社區綠地空間更新設計,為解決老舊小區所面臨的普遍問題提供可能性。


教師評語:這一作品是問題導向的,老舊小區的公共綠地和植物相關性很高,或者也證明向植物學習是一個鏈接力極強的主題。這一設計的選題充滿在地性,用到了很多服務設計的研究方法,雖然最后不一定能根本性的解決問題,但是從作品中看出年輕設計師的視角正在發生變化,設計學科本身也在發生變化。
作品:《呼之欲出的植物園》
設計作者:熊李柱 中央美術學院2023 屆產品方向本科生
這一作品是一本植物方面的AR 兒童圖書,此書借鑒了英國DK 出版社《DK 植物大百科》中相關的植物內容和邏輯框架(根、莖與枝、葉、花、種子與果實五部分)。書中知識點眾多,并不是每一個知識點都通過增強現實技術來呈現,設計主要是在植物的內部結構、功能特點、生存技能等難以通過肉眼觀察到的部分通過AR 技術將其呈現。書的內容以科普性與趣味性為主,通過專業的知識術語、圖片等信息讓讀者了解植物,同時在圖書內其他板塊增加植物相關的故事、歷史,以及可制作部分(繪畫植物、制作植物標本等)。這一設計是從書籍內容的整體策劃視角而進行的,打破了傳統書籍裝幀和內容編輯之間的壁壘。
教師評語:這一設計切入主題的方式很直接——植物的書籍,聚焦兒童科普讀物這個很具體的市場。作品涵蓋融合了新技術和生物知識,采用互動的方式進行現場的演示和體驗。在這一設計中,科普內容的整理和編輯是很容易被忽視的巨大工作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