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 古麗 王飚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昆明 650500)
近年來,因城市建設與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的問題日益突出,國家開始積極倡導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濕地、森林與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濕地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1]。然而,如何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融合生態和文化因素,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吸引力,仍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在此背景下,文章從生態文化的角度探討濕地公園的自然環境、生態資源、地域文化、功能空間等之間的存續與概況,旨在有效整合當地人文、環境、資源的基礎上,平衡生態和文化要素,打造出集“生態、文化、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復合型濕地公園[2]。
生態文化是指生態與文化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現象和理念,它強調自然與人類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倡導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融入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的思想。在生態文化理念的倡導下融合生態元素和文化要素,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同時,傳承和展示地方文化,創造一個多元的生態文化空間,有效地促進人們與自然的深度連接,激發人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和文化認同感。
濕地公園的概念來源于建設部和國家林業局,分為城市濕地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濕地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四類[3]。濕地公園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旨在保護、恢復和展示濕地生態系統。濕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環境,包括沼澤、河口、湖泊、池塘、河流及潮濕的草地等,這些地方通常有豐富的水資源和特殊的植物和動物群落。濕地對維持生態平衡、調節水資源、改善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教育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城市化、農業、工業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濕地受到了威脅。因此,加強對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保護、管理和優化至關重要。
濕地公園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許多濕地公園存在空間格局破碎的問題,這種現象可能會對濕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4]。由于濕地環境獨特的地理構造,在濕地公園內濕地區域分散分布,不連續,形成了多個小塊的濕地斑塊,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斑塊導致濕地空間格局分布雜亂無章[5-6]。另外,一些濕地公園內部可能因為道路、建筑物等人類活動導致生態斷裂,使濕地生態系統無法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
對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和保護也會增加對空間功能的需求,現有的濕地公園多以基礎性的生態、保護、觀光功能為主,缺乏教育、休閑、娛樂等其他功能。因此,濕地公園規劃分區不夠合理,功能分區不夠完善,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綜合性的土地規劃和管理,確保濕地公園有足夠的功能空間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為生物存續與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棲息地,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自然資源與濕地環境。但許多濕地公園景觀在不同地點可能呈現出特征相似或重復的生態景觀,生態景觀缺乏活力,導致現有的濕地景觀缺乏豐富性。另外,因人類對現有的生態資源與空間環境缺乏創新利用,不利于濕地資源與環境的活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因對濕地生態與文化資源的認識和利用不充分,現有的濕地公園景觀大多內容單一、文化底蘊薄弱,而且對地域文化的保護欠缺,導致景觀地域特色不顯著。由于資源利用不當和文化特征不顯著,濕地公園的生態和文化價值難以得到維護和提升。
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生態文化觀強調的是自然、人、社會之間的和諧統一,尊重與適應自然、人、社會之間的發展與變化,是一種多元價值互相依存的“合和”精神,是一種整體性、互惠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文化[7]。在方案優化設計中通過相互協調和滲透人、濕地、空間環境、建筑、文化等之間的關系,以達到保護濕地生態資源與空間環境,改善濕地空間格局、完善功能空間配置、突出地域性景觀的建設、增強人與濕地生態景觀的互動體驗,提升來往游客對生態文化的認知水平。最終形成一個以生態文化為背景的,集“保育與修復、教育與科普、休憩與娛樂、旅游與觀光”為一體的獨具生態與地方文化特色的復合生態濕地公園[8]。
空間分布格局是影響城市濕地公園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9]。濕地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系統。在設計時應注意梳理濕地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在維護濕地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需要綜合考慮濕地與人、生態、社會和經濟等因素,合理優化濕地的空間格局。例如:在國家的倡導與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積極做好生態搬遷工作,歸還濕地一個自然生態的空間;結合周邊濕地資源與環境聯合打造一個多元生態文化系統;充分利用與優化濕地的空間布局等。
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應合理規劃濕地功能空間。除了一些基礎的生態、保育、科普教育功能外,還可以繼續完善濕地的修復、游憩、娛樂、觀光等功能空間配置,實現濕地功能空間的多元化。這樣既能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教育和經濟價值,為人們提供一個和諧共生的環境,又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推動濕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保護是濕地公園的首要任務,在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澄江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生產力與調蓄能力,加強對生物資源、植被資源、水體的保護,不肆意捕撈魚群、破壞植被、污染水體,減少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與破壞,為濕地保留一個自然生長與保育的空間。此外,還可以適當融入地域文化,為濕地景觀空間增添人文生趣,通過巧妙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為濕地景觀空間注入獨特的人文魅力,豐富濕地景觀的生動性,吸引游客與自然互動,促進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
基于生態文化的濕地設計應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兼顧濕地景觀生態藝術性與文化內涵的表達[10]。藝術自身具有特定的藝術語言,如大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上的感官體驗是由藝術的視覺價值傳遞給人們[11]。在濕地中湖水、動物、植被等都是天然存在的生態景觀,應在生態景觀中活化濕地的山水、魚群、化石、植物等元素,寓景新意。在生態景觀中融入歷史人文、民風民俗,加深人景情感共鳴,寓景于情。讓原有的濕地景觀實現生態與藝術、文化的融合,讓濕地景觀更具人文內涵、富有生機、充滿朝氣。
澄江市作為自古以來的滇中名郡,素有“文風不讓中原盛,民俗還如太古淳”的美譽,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俗文化濃郁。2009 年云南省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旅游產業綜合改革試點,玉溪撫仙湖——星云湖因建設條件較好成為云南綜合改革四大試點區域之一[12]。廣龍撫海灣濕地公園位于澄江城區以南,撫仙湖以北地區,地處泛亞鐵路、昆曼大通道的關鍵節點,為“滇中1 小時經濟圈”,距離昆明主城區僅約40——60 分鐘車程,交通便利,旅游業發達。2012 年中國“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撫仙湖于2011 年被納入全國首批8 個生態環境保護試點湖泊,水質優良,是科學界研究土著魚的天然“博物館”。撫仙湖畔車水捕魚、鯖魚陣、兩湖相交而魚不往來,演繹出撫仙湖獨特的“水文化”和“漁文化”[13]。它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濃厚的文化為當下濕地公園設計奠定了基礎,為濕地公園地域性景觀、人文景觀的活態建設創造了更多生機,為濕地公園的資源與空間環境的優化利用與發展帶來了便利,也為完善功能空間提供了保障。文章以生態文化為理論基礎,對澄江濕地公園的空間格局、生態與文化特性、問題現狀等進行分析,結合澄江獨特的濕地與文化資源優勢,提出廣龍撫海灣濕地公園設計的思路。
廣龍撫海灣濕地公園與玉溪撫仙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總體規劃目標及澄江的未來發展需求相一致,屬于濕地的恢復重建區域。總規劃面積大約83 公頃,海岸線長達2.6 千米,方案所選區域面積約為9.6 萬平方米。海岸線長約1.2 千米。西臨玉溪莊園產業示范園區草坪、農田廣布、植被茂密,東臨大河口漁村公園和撫仙湖大河口濕地公園林地、河帶、植物群落聚集,南臨撫仙湖生物資源與水文化資源濃厚,如圖1所示。聯合廣龍撫海灣濕地公園的周邊,地理位置優越、河網密布、生物資源充足、水文化資源豐富、與周邊濕地自然風光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了天然的生態多樣性景觀格局,如圖2 所示。

圖1 區位現狀分析圖

圖2 改造前與改造后
廣龍撫海灣濕地公園設計方案圍繞著生態濕地主題展開,基于它豐富的生物與植被基質現狀,將公園劃分為生態功能濕地(保育、修復、蓄水沉淀、凈化展示)、科普教育功能濕地、觀賞功能濕地、休閑娛樂濕地四個區域,如圖3 所示。

圖3 功能分區圖
生態功能區:將基地的西部設置為生態功能區,基地西部植被茂密、河網密布,林帶、水域斑塊自西向東貫穿了基地的1/3,利用林帶與水域斑塊起到沉淀、降解、凈化污水和空氣的作用。西南角處設有蓄水、沉淀與凈化水池與撫仙湖相連,可將濕地的水進行二次凈化與過濾后排入撫仙湖區,形成區域性的水流流動與循環。在密林與疏林環帶設置了保育與修復的區域,為保育植被、養護生物多樣性創造了條件。因林區環帶北鄰老澄川線,南面撫仙湖沙灘帶為公眾提供了可瀏覽與觀光的植物群落、濕地景觀。
科普教育展示區:將科普展示區置于北面臨道路入口處,一方面,展現區形式多樣,景觀空間多變容易吸引人流;另一方面,在剛進入園區時能給游客科普一些常識,既宣傳了濕地生態文化知識,也為游客后續的觀光瀏覽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瀏覽時可以增強人們與景觀的互動,與景觀意境產生共鳴。
濕地觀賞功能區:在基地南岸撫仙湖沿岸濱湖緩沖帶設置了濕地觀賞功能區,觀賞功能區主要有鄉土植物七彩花海、環湖垂柳、紅杉樹密林、陽光草坪,集養護、展示、觀賞為一體,既能恢復濕地緩沖地帶的風貌、調蓄與養護廣龍撫海灣濕地,又能滿足游客游覽觀光、打卡拍照等需求。
休閑娛樂區:在基地北部設置了多處休閑娛樂區域,主要利用了基地水域斑塊與動植物群設置了觀光棧道、親水平臺、濱水垂釣與趣劃區域等。同時,延續了澄江撫仙湖生物化石群的歷史文化,打造了生物化石野趣探索區。
對自然資源與空間環境的活化利用是提升濕地公園生態活力的關鍵。豐富的鄉土植物群落結構可以極大地提升基地周邊的環境質量[14]。例如:在方案中打造了動植物群、植物密林等生態景觀,既實現了對生物資源的保育、又給人們提供了別致的自然風光。同時,環湖緩沖帶的七彩花海、植物迷宮及其他人工蓄水凈水裝置等,不僅調蓄了局部的水源與氣候,也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濕地景觀體驗,極大提升了濕地的生態活力。
鞏固與發揚文化活力。此次充分發掘了澄江的生物化石文化,營造了生物化石野趣探索區,在探索區域可以體驗生物化石山洞、古蟲時光廊道等充滿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觀小品。同時,為延續與弘揚澄江撫仙湖獨特濕地文化,在部分景觀小品中設有多功能觀景臺、鏤空集雨裝置等,在體驗自然生趣的同時也突出了循環利用、綠色生活的含義。在整個方案中串聯了生態與文化相結合的生態文化景觀,恢復與提升了濕地空間的景觀活力,如圖4 所示。

圖4 廣龍撫海灣濕地公園整體布局圖
地域文化與景觀相輔相成,如,撫仙湖的“濕地鳥類群落”,本來鳥類群落定位只是飛禽或是動物,但對于群居在澄江濕地的野生鳥類來說,它可以被定義為澄江濕地生物資源,是濕地文化景觀的一種表達,也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體現。在塑造濕地景觀時,賦予“濕地鳥類群落”以人文內涵,它是生物多樣性的一種延續,賦予它藝術特征,它也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文化景觀,代表著生命的延續、生態的可持續。在濕地生態系統中各景觀要素相互聯系、互相滲透,注重地域文化的表達,可以使人們產生共鳴,從而將濕地公園當作發現自然、探索自然的場所,開啟人與自然的交心之旅[15]。
文章從生態文化的視角去探索眾多濕地公園存在環境遭到破壞、資源日益枯竭、文化底蘊薄弱等問題,對促進濕地生態保護、環境教育、文化傳承、情感共鳴、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實現了對生態文化理念的宣傳與學習,還有助于實現濕地與人類和諧共生的愿景。研究通過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田野調查法等,提出了濕地公園設計策略,為更多的濕地公園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但是,因為濕地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濕地公園設計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針對不同類型和地理環境下濕地公園設計的相關研究。因此,今后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還需要進行更深入、更大范圍的探索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