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博 侯熠
(1.天津仁愛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天津 300010;2.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天津 300010)
隨著設計本土化訴求的日益強烈,針對于中國傳統明式家具的設計創新,成為家具設計領域爭相探索的重要方向。如今,對于新中式家具的設計方法已經有眾多學者與設計師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與實踐[1-4],尤其是催生了一批專注于本土文化傳承的獨立品牌與設計師,他們基于不同設計方法與理念創造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文章將基于明式家具系統完成針對明式抽屜柜的改良設計方案。
系統觀建立在20 世紀40 年代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理論構架基礎上。按照貝塔朗菲的定義,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實質就是系統的有組織性,其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元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各個元素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
系統觀是將事物看作一個整體來進行思考,通過積累事物的方法、程序和形式,考慮元素中的各個變量和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整個模式,特別是當一個事物中涉及多個元素時,系統觀就可以展現出重要作用[5]。
明式家具被認為是傳統家具造物技藝與文化集大成者。方海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中國主義”》中指出,“中國傳統家具系統中所蘊涵的豐富理念卻為現代家具的主流成就提供了基石”[6]。因此文章利用明式家具設計系統結構與組分要素關系,作為整體設計運行的參考依據。
明式家具系統是一種以超環境系統組分為輸入指令,通過功能、結構、人因與形制四組分圍繞家具類型,進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并最終以輸出家具為目的的設計系統。在該系統中,四個組分承載著器物本身適用性、合理性、舒適性等文明價值。同時各組分的價值要素又受到環境超系統輸入的影響干預,所以環境超系統的改變會引起家具系統的劇變(如圖1)。比如南北朝時期漢人從“席地而坐”逐漸演變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改變了整個傳統家具類型[7-8]。

圖1 以家具類型為核心的家具設計系統
明代文人李漁《閑情偶寄》中提出“至于抽屜(替)之設,非但必不可少,且自多多益善”。倡導以抽屜為代表實用為上的造物思想,對當時明式家具設計理念影響廣泛。明式家具類型中,抽屜作為一種實用型結構,以強化器物收納儲物功能為主要目的,與不同器型的結合逐漸演變成豐富的形制種類,比如經常與箱、櫥、柜等器形結合,在原有家具造型的基礎上,添設各類家具的抽屜的造法[9]。
在傳統明式家具中,有一種以抽屜為主要構造的器型極具代表性,其造型體積形式多樣,特點是抽屜數量較多且排列密集,適合分類收納多種生活用品。據《魯班經匠家鏡》名為藥箱,如果從符號特點與功能用途分類大致可分為:藥柜式、方角柜式、提盒式等幾個種類。藥箱在功能上常具兩個特點,一是延伸存儲空間,“抽屜”算是最有助于延伸存儲空間的家具結構之一,而藥箱是以抽屜為主要構造的器形,具有極高的空間效率。二是分類置物,藥箱顧名原本是儲藥之用,所以抽屜密集數量較多,目的是最大程度強化分類功能。
在環境超系統與家具系統的完整框架下,可以有效導出以抽屜柜類型為核心的設計要素分析系統——根據器物組分特征結合環境超系統因素所創建的設計系統框架(如圖3)。通過對系統中功能、結構、人因、形式四組分下的價值要素分析,進行設計切入點的深入挖掘,作為改良設計的依據。由于本方案是在維系傳統榫卯工藝的基礎上對形態或結構進行改良設計方式,其中結構組分下的傳統工藝要素是不可變因素。

圖3 抽屜柜家具設計系統設計要素展開圖
在眾多品類中,以“藥箱(柜)”的抽屜布局——類似阡陌縱橫的井字型陣列的面體線性,極具審美格調與視覺特色。易于使人產生本土化集體記憶的心理映射,從而產生深刻的情感聯系,正是所謂的類型學所說的“社會與圖示價值”[10]。因此新方案將提取此符號作整體造型的核心形式要素與切入點,其它所有的推演創新必須圍繞此核心要素深入展開(如圖4)。

圖4 傳統藥箱(柜)的抽屜陣列符號
此外,明式家具構件中的“線腳”的造型方法,是源于明代木工工具的進步與極盡木材特性“格物窮理”意識的成就[11]。明式器型經常會通過對線腳的設計與變異,來增加符號感或是調教局部視覺作用。比如各種混面線腳可以減輕器物重量感、增加器物的靈動感、解決結構形態上的沖突等等,尤其在形態以體面為主的箱柜器物中,其修飾與調教作用更加明顯。
功能是是一切家具的基本屬性,同時是整個家具設計系統內部得以運行的原動力。明式家具造型理念的核心實際上是以實用功能為上的,而作為抽屜柜主要功能包括兩個功能:收納與陳設。在收納需求方面,由于古代傳統的生產方式,并沒有豐富的生活物品儲備需求,一般的文房物料或是把玩首飾往往尺寸偏小,作為日用存儲明式藥箱(柜)的抽屜常見偏小。但現代儲物需要的抽屜空間對內容寬度一般不會低于A4 紙張的寬度,且高度偏低,均是為了滿足其存取需求。
對于器物的陳設主要受到具有現代居室結構的影響,其表現為框架結構、戶型方正、面積緊湊、玻璃占比大等特點,箱柜類家具在空間中常具有多樣性、靈活性、模糊性的陳設特質。從器物生態學的角度看,器物與環境以一種相互牽制的合作關系達到一種平衡存在,但通過對造型的某些設計手段可以做到對環境的能量增補效應。
結構組分下除了傳統工藝的不可變因素,還包括用材尺度與模塊化概念兩個設計要素。在傳統自覺性的“格物窮理”“物盡其用”樸素價值觀的指引下,節省材料成為明式家具極為重要的設計原則。由于本方案基于實木工藝,而抽屜結構則屬于最耗材的造型之一,如何最大限度的節省材料成為本方案關注重點。此外,明式家具中的用料尺寸通常會受到力學結構、造型比例的相互作用影響,器形整體與局部的尺寸比例往往是器形符號的關鍵因素,而通過某些造型手段可以在空間上產生視覺調節的作用。例如利用局部構件線腳的造型變化可以讓用料碩大的器型變得纖細委婉。
模塊化設計是設計師在固化器物設計系統條件下有意識的強調創新傾向價值的一種概念性表達。在形式上,模塊化通常基于一種規則性構造達到某種交換調度,以實現功能最大化。早在南宋的《燕幾圖》中已經有過關于家具中模塊化的概念的闡述與實踐論證[2]。傳統工匠為了方便攜帶、節省空間等目的,設計了很多諸如活面、折疊、組合的模塊化概念家具。以抽屜為基本元素的明式藥箱(柜)器形,本身就代表一種傳統的模塊化設計概念,每個抽屜作為一個模塊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形態,它們可以調換彼此的位置來滿足一種功能的延展。
明式家具設計者在關注人體的功效實用性的同時追求高雅的心理意境,并一直為了平衡兩者的關系而不斷的努力[12-15]。以傳統明式藥箱(柜)為例,其抽屜拉手常見是利用銅飾件結合于抽屜面板,其結構通常由頁面、銅舌與吊牌三部分組成,此結構裝飾形式豐富,成為調節點綴整體視覺的關鍵符號[12]。但今天,傳統道德價值觀下的審美情趣面對現代人顛覆的行為生活方式顯得繁縟而空泛,尤其是偏于實用型器物,有意識提取的符號化形式已經滿足文化觀念尺度的印證,而對于無論是形態還是結構要求都趨于簡潔高效。針對抽屜拉手的設計更偏向于暗藏式、隱藏式、甚至取消而利用新結構取而代之。
抽屜柜的尺寸常受到存儲功能、操作尺度、審美比例、陳設環境等條件的交叉影響,比如器型整體與局部尺寸受制于人肢體活動范圍,空間環境也對整體尺寸起到規定的作用,如果按照現代五斗櫥的標準,整體高度通常在人體腰部與腋下間,維持在100 cm——110 cm,這種高度之內的抽屜均實用有效,同時頂部可以陳置他類器物之用。傳統柜類進深尺寸常見于45 cm——50 cm 之間,但對于今天的居住環境與操作習慣而言,進深尺寸控制在35 cm——40 cm,較為實用。
以抽屜柜類型為核心設計系統為依據,對提取的設計要素進行分析篩選與推導,最終擷取到關鍵性設計切入點,其中“拉手形式”“抽屜容量”“框架線腳”是亟待解決的關鍵性需求,而這三個切入點都必須圍繞著“抽屜陣列”傳統視覺符號為核心內容,并針對傳統明式器物的諸多價值要素進行新形式的造型與結構上的推導創新。
在傳統明式藥箱中,抽屜之間由厚度相同立柱與橫棖間隔,從而形成鮮明的視覺符號,即“規則的格子陣列圖形”,這種視覺圖示承載著人們對抽屜柜的傳統印象與類型記憶。柜子每個抽屜正面尺寸的視覺感受是與人體手掌尺寸與操作距離直接相關。經測量,每個格子長款尺寸維持在12 cm 左右,通常會達到理想的符號心理映射感。但顯然這樣尺度上容量無法滿足存儲功能底線尺寸:30 cm 寬度。經過反復考量,最終把“立柱”從框架視覺中提取出來,與抽屜面板結合,充當把手,從而完成抽屜開啟的功能(如圖5)。所以把抽屜面上的三個格子兩個立柱作為一個抽屜單元,當抽屜開啟時,就會得到一個寬度為36 cm 的儲物空間,完全可以滿足現代實用需求。而其閉合狀態下,拉手形態完全隱藏,從而形成一種經驗性的視覺假象。這樣保證了抽屜陣列符號的視覺特征的同時,又創新的傳統的拉手結構,達到了類似明式風格所倡導的“精而便,簡而裁”的藝術格調。

圖5 新方案的抽屜面板尺寸圖
在抽屜結構上利用傳統工藝的燕尾榫結構將立柱這塊短料銷穿于抽屜面板,達到一定的力學牢度。鑒于符號精致感,把橫棖與立柱的厚度做到最低,但礙于承重與耐用性,結構上對于這個厚度是有尺寸極限要求的,最終厚度被定義12 mm,然后與它相臨的格子根據比例被協調成125 mm 見方,從而有利于雙手操作。
在線腳形態上,在外框線腳上餿出里層與外層兩個層次:“里層”為與橫棖、立柱相同厚度的平面,用以與棖、柱形成統一體面形態。“外層”被餿成混面形態,這樣一方面是為了讓腿棖交圈處可以做內外圓角處理,而里層內角則造型方正來適應抽屜形態。這樣做框架整體也顯得委婉圓潤,同時可與抽屜面板的落堂打坡相呼應。另外利用線腳的混面層次可以讓尺寸較窄的邊框與抽屜陣列符號達到視覺上的協調,從而節省了材料。腿底部線腳處理成拖泥的封閉線型。相比于四足落地的形態,封閉線型不但可以增強框架粽角榫的力學支撐、而且還增加視覺韻味。
柜子由于取消了抽屜面板拉手(銅件),而用一個原本結構上的局部(立柱)來取而代之。隨即出現人機的問題:即在立柱與面板結合處,如果面板滲入尺寸深度較淺,是不方便開啟動作的。但如果滲入過多在視覺符號上就又會顯得突兀,所以這里利用一個在明式家具中常見的“落堂打坡”造型來緩解這個矛盾,“落堂打坡”是面板從中部向邊緣四周打坡的一種形態,目的是緩解大面積視覺平面產生的塌陷感(如圖6)。

圖6 新方案的框架線腳造型
由于方案中抽屜結構的的模塊化特征與拉手形態的契合,可以橫向增加格子與立柱的數量而獲得更大的抽屜容量。在保持陣列抽屜網格的視覺符號不會變化的前提下,能夠根據不同的空間使用需求來設定多種不同規格的形態。依據提取的設計切入點進行方案不斷深入推演,完成整體方案(如圖7)。

圖7 新方案的結構圖
近年來,傳統家具的文脈價值被認知的需求日漸增長,針對傳統明式家具的開發與創新變得極具市場價值潛力。文章所述的明式抽屜柜是筆者經過多年對于明式家具研究與積累,維護傳統榫卯工藝的基礎上,根據所建立的以家具類型為核心的設計系統的指引下,提煉設計切入點,最終對傳統器物進行改良設計嘗試的其中一例。作為新中式設計的補充與延伸,旨在能夠為設計領域的同仁提供一些新的啟迪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