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石 宋娟 劉碩
(1.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牡丹江 157011)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黑龍江省很多少數民族村落人口流失、鄉村老齡化、鄉村發展模式同質化現象嚴重,村民對傳統鄉村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減弱。設計學視域下的鄉村意象構建是一種多角度的鄉村建設模式,利用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助力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以期為鄉村建設提供新的方向。
“意象”是多學科共有的一個概念,早期被應用于心理學、文學、美學等領域,盡管建立在不同的學科基礎之上含義各有不同,但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2],都是通過認知事物、空間、環境等幫助人們重新組織新的客觀形象。意象相關理論的研究經過不斷的擴展和豐富逐漸延伸到規劃、建筑、景觀等相關領域。1955 年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將“意象”相關理論應用于空間設計之中[1]。
“鄉村意象”是建立在“城市意象”的基礎之上所引申出的概念,1999 年我國研究學者熊凱在《鄉村意象與鄉村旅游開發芻議》一文中首次將“意象”的相關理論引入鄉村設計之中,明確了鄉村意象的具體概念。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人們能接受的共同心理圖像,這種將人的主觀感受投射到客觀事物上產生的鄉村形象在審美活動中,即為鄉村意象[3]。鄉村意象具有鄉村性和地域性兩大特征[4]。鄉村性是有別于城市的特殊屬性,蘊含著質樸、田園、舒適、休閑、農耕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則是不同地區鄉村所呈現出的特殊面貌,具有一定的可識別性,是鄉村具有獨特魅力的必要屬性。
鄉村意象可能會受鄉村中客觀存在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所影響,而鄉村景觀、鄉村文化、鄉村社會是感知鄉村的重要因素,如圖1 所示[5]。第一,鄉村景觀,是鄉村意象的基礎,也是鄉村中能夠感受到的實體形態;第二,鄉村文化,是鄉村的精神內核,也是村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俗;第三,鄉村社會,鄉村是靠傳統的宗族法規和血親相聯的熟人社會,鄉村依靠特有的法規和倫理維護鄉村的和諧穩定和日常交往,除此之外,鄉村產業是感受鄉村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發展的物質基礎。

圖1 鄉村意象的構成要素
江西村隸屬于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位于牡丹江上游西岸,故而得名“江西”,是中國傳統民俗村落。目前,朝鮮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并保持著朝鮮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習俗[6]。
2.1.1 生態環境
江西村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東邊為牡丹江及古渤海國遺址,西邊為興安嶺山系長白山的支脈張廣才嶺,南面比鄰鏡泊湖,山靈水秀,自然景觀豐富[7]。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較短,冬夏分明。村落總體面積0.53 平方千米,總居住面積為0.27 平方千米,地勢空間平坦,以農田和河流為邊界。
2.1.2 聚落形態
村落空間呈現出街巷式肌理,呈團狀網格式布局,以江西大街及中心街道十字交叉,其余次級道路按網格排列,構成整體的聚落形態。在整體的居住上排列也較為整齊,中心路南側區域為滿族、漢族居住,其余為朝鮮族。
2.1.3 村落建筑
早期建筑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泥草房,墻身主要為泥土材質,整體粉刷白灰,屋頂鋪設稻草,整體房屋舉架較為低矮,無明顯院落劃分。后期由于泥草房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逐漸開始建造磚瓦結構的房屋。現在村內房屋結構類型以平房為主,白墻黑瓦,利用磚墻圍合院落,院落內種植蔬菜。屋內設有暖炕、灶臺,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2.1.4 節點空間
村內共有三個節點空間,分別為流頭廣場,為村里舉行大型活動的主要場所;文化廣場,位于江西村西南部,供村民日常活動所使用;水上休閑廣場,是朝鮮族民族文化展示場所。
2.2.1 文化信仰
江西村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多年以來已形成了朝、滿、漢互相尊重的文化環境。江西村自古以來都是以農業為主,所以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農者天下之大本”的思想根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對周圍的動物、植物、山水、土地等形成了強烈的敬畏和崇拜。
2.2.2 節事活動
流頭節是江西村較為重要的節慶活動,也是傳承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念所外化而成的節慶儀式,在每年的六月十五日舉行。除此之外,花甲節、回婚節也是江西村朝鮮族人們的傳統節日。除此之外村內的文娛生活十分豐富,如唱歌、跳舞、擲棲、門球、足球等活動均受到村民的喜愛。
2.2.3 習俗禮儀
江西村是多民族的聚集地,在長期的相處過程中,注重民族團結,在勞動和生活中互相合作,相互尊重,村鄰的友好相處。朝鮮族人民非常重視禮儀和孝道,全村人民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在日常的交往中均謙遜熱情,以禮待人,這也是江西村人民一直遵守的傳統美德。
2.2.4 飲食習慣
江西村的飲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朝鮮族本身善于種植水稻,又因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所以日常以米飯為主食,重大節日時制作打糕、冷面等食物。除此之外,大醬湯、米酒、辣白菜也是必不可少的菜肴。
2.3.1 社會關系
江西村記載了早期的村民為滿族歷氏家族,距今已有近300 年歷史,是屬于血緣為主的小型村落。后隨著朝鮮族人口的大量流入,使得村莊迅速擴張,20 世紀60 年代,從山東半島、河南等地移入江西村許多漢族人民。多年以來,三個民族共同居住、生產、生活,形成了江西村現有的由血緣和地緣關系組成的熟人社會格局。現如今隨著村莊的發展與變遷,許多外來商戶也成為江西村的新村民,共同遵守村規民約,與原村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
2.3.2 鄉村產業
江西村自清代開始開墾土地,主要產業以農業為主,隨著改革開放以后,江西村的社會結構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許多村民開辦米廠、沙場、養殖場等。2005 年隨著江西村旅游業的開發,許多村民也開始從事服務業,開辦餐館、民宿等。江西村村民的職業結構由原來單一的農業逐步轉向多樣化發展。
2.3.3 鄉村治理
江西村自身的治理方面,由正式和非正式的權威主體共同治理。首先正式權威主體,由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共同制定而成,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其次,非正式權威主體由村內德高望重的老人構成,組織村內活動,處理村內的各種矛盾,組織村民教育等,在村子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西村鄉村意象營構系統的核心目標,對本地村民而言,應為提升文化自信,幫助村民實現經濟創收與文化傳承,進而促進鄉村得以振興;對外地游客而言,更希望在游覽鄉村的過程中得到豐富的文化體驗、優質的服務設施、品嘗鄉村美食,進而得到精神的熏陶,如圖2 所示。

圖2 鄉村意象營構系統
3.1.1 保護建筑風貌
建筑鄉村空間的主體要素,同時也是感知鄉村意象的視覺媒介[8]。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同時也要考慮村落的實際情況,對建設資金的使用采取有效的控制,減少建設與修復成本。江西村本身建筑質量較好,房屋風格統一,但缺少民族特色,對于此種情況,可對村莊建筑進行有針對性地保護、修繕與改造[9]。首先,對民族風貌的舊建筑采取保護措施,針對破舊、無人居住的房屋進行修繕改造,在建筑內部融入新的社會功能,如民宿、餐飲空間等,為發展鄉村旅游預留空間,使它成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其次,對于新的住宅進行外立面的微改造,屋頂延續坡屋頂的基本形式,材料可以采用青瓦或石板瓦。
3.1.2 優化景觀空間
特色鮮明的景觀空間是提升鄉村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示鄉村形象的重要窗口[10-11]。首先,應該尊重鄉村的原有條件,充分利用鄉土植被,合理規劃農作物,棚舍整齊美觀,打造具有鄉土風貌的農田生態景觀。其次,注重院落景觀的審美性,可以利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具,比如水缸、板車、竹籃等進行裝飾。街巷空間是村民及外來人員的交通要道,也是展示村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種植藤蔓性植物,增強建筑與景觀空間的銜接性。
3.1.3 整合公共設施
鄉村空間的公共設施應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裝飾性及文化性,主要包括鄉村的公共標識、照明設施、休息設施、健身設施、衛生設施等[12]。公共設施是形成良好空間意象的重要節點,江西村的公共設施能夠基本滿足鄉村的日常生活所需,但整體缺乏視覺美感及日常維護,使得有些設施年久失修,喪失使用功能。需要對鄉村公共設施進行整體設計,使它與鄉村的建筑、景觀形成視覺互補。在造型上應提取相關的地域性元素、民族性元素進行裝飾設計,并與鄉村整體風貌相匹配。
3.2.1 策劃體驗活動
江西村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開展文化體驗活動既能幫助村民建立文化自信,又能帶給外來游客不同的文化體驗,提升鄉村整體的文化氛圍[13]。首先,針對本地社群,組織鄉村藝術節、美食文化節、民俗節慶、相關技能培訓等文化活動,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其次,將朝鮮族游戲、朝鮮族民俗體育競技、農耕活動、朝鮮族飲食制作等行為文化資源開發成各類參與性文化體驗項目,將傳統建筑、鄉村景觀、流頭節、花甲節、禮儀習俗、朝鮮族歌舞等制度文化資源開發成展示、表演型體驗活動。
3.2.2 增強體驗觸點
鄉村文化意象需要圍繞多場景的需求塑造連續的體驗過程,構建體驗情景,增強體驗觸點,由點連線,形成聯動效應。首先,觸點包括滿足感官層面的生理需求,如可以將鄉村的文化元素進行符號化轉換,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全方位融入鄉村之中,促使人們獲得生理上的價值感知[14]。其次,滿足行為體驗上的社交需求,利用參與式的體驗方式,如傳統活動體驗、制作打糕、參與游戲等,使體驗行為更加具有趣味性。最后,滿足情感體驗上的認知需求,通過線上平臺、虛擬文化社區、鄉村文化創意產品等方式,使人們形成某種感悟和理解,實現人文體驗價值。
3.2.3 構建服務平臺
網絡及新媒體是現階段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有效的傳播方式,能夠促進鄉村文化在社會空間的傳播,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幫助鄉村拓展知名度[15]。為此,應構建搭載江西村文化服務推廣平臺,整合鄉村資源,通過微信小程序、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傳播,讓鄉村文化內容得到有效的推廣。此外,還可以為村民提供鄉村新聞、文化活動、就業信息等實時信息,幫助村民解決生活難題。
3.3.1 優化品牌形象
江西村是牡丹江地區優質大米的核心產區,2000 年江西村成立了自己的大米加工營銷企業,但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無法在眾多東北大米中脫穎而出。在當代文化消費的大背景下,可以適當在產品形象中融入鄉村文化故事,將情感與產品相連接,講述大米種植背后的故事等,同時設計品牌IP、產品標識、包裝容器等,從鄉村中的特色視覺元素,重新設計,突顯江西村地域特色、農產品理念等。
3.3.2 重構鄉村集市
鄉村集市是村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貿空間,也是城市與鄉村連接的重要橋梁,承載著商貿、交流、教育、娛樂等作用,重構鄉村集市,意在將藝術介入鄉村集市空間,打造獨特的鄉村藝術集市文化,保留傳統鄉村集市的農貿區域,并在此基礎上融入文化創意產品、鄉村美食。農貿區能滿足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幫助村民實現農副產品的銷售;文化創意區能將鄉村文化進行“物”的轉化,變成可觀賞、可游戲、可品嘗的文化創意產品;美食區主要突出鄉村特色飲食,這里可以品嘗、體驗,使外來游客更直觀地感受鄉土氣息,為感受鄉村生活提供重要的平臺。
3.3.3 延伸多元產業
江西村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應充分發揮以農業為主導,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全產業鏈模式[16]。同時,可以依托自然資源和農耕特色,結合餐飲、觀光、種植、采摘、住宿等多個環節,構建創意農場、社交菜園、山野民宿、鄉村夏令營等多種活動形式,通過農場會員、認領種植、農耕體驗、科普教育、特色餐飲等內容,形成新的發展模式,進而有效提升傳統農業及衍生產品的附加價值,優化鄉村資源。
少數民族居民的居住地是傳播民族文化,展現民族特色的重要場所。江西村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及文化形態,近年來,江西村在農業發展、文化建設、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是在鄉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后的創新性、實驗性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運用田野調查方法對江西村進行走訪和觀察,總結歸納出鄉村意象的構成要素。希望通過設計學的手段,為江西村建立鄉村意象營構系統,以幫助鄉村找到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的新模式。研究是以定性的研究方法對江西村進行探討,但目前研究的結論還缺少量化的準確表述。此外,對鄉村資源保護及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的研究、民族特色的節慶文化保護研究等還存在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繼續探索。